“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教学价值研究——以《中药鉴定学》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教学价值研究——以《中药鉴定学》课程为例

李晓花,王琪,党小琳,程芬,胡本祥*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医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要: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瑰宝。本研究在分析“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在《中药鉴定学》课程中挖掘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化价值

《中药鉴定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中药的基原、性状、显微、理化特征,从而建立质量标准,寻找新药原等问题的学科,即对中药“保质寻新,传承提高”的学科。

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实践经验,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用到了中医药专业术语,如:辨证论治、标本兼治、上医治国等。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运用好这把钥匙是我们每个中药人的神圣使命。中医药文化极具中国特色,从中药的命名、道地药材、炮制工艺、经典名方到名人传记、诗词、成语、典故、香囊、药茶、药膳、药酒、中药老字号、非物质物化遗产等无一不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中药品质的优劣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的基础,“药材好、药才好”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千万中药人的职业准则,而《中药鉴定学》课程正是肩负这个重要使命的载体,在理论知识中穿插中医药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家国情怀、在情怀中塑造职业素养、在素养中传承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打通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讲好中国故事,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时代精神。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药鉴定学》课程中加入“中国故事”,让学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热爱中医药事业,建立中医药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中医药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价值。

1、中医药故事中浓厚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诗经·小雅》中对于青蒿的描述,据说也是我国第一个本土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由来。1969年屠呦呦开始了长达7年,历经190多次失败,终于迎来青蒿素的诞生。屠呦呦改用低沸点溶剂提取的出来具有抗疟疾作用的青蒿素,史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今有屠呦呦等科研人员以身试药,正是由于这种献身精神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这种报效国家的使命感指引着她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坚持,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讲到金银花时,用中药代表“三药三方”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突出作用,以及中国无私向全球倾囊相授的做法,彰显大国风范和文化自信。

2、中医药故事中的高尚的道德观

中华民族崇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中医思维更是无处不体现、无处不诠释。讲到麻黄时,通过麻黄到冰毒的转化,讲述毒品危害健康,提醒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回顾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用血淋淋的历史时时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而奋斗的精神;讲到吴茱萸时,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启发兄友弟恭的手足之情;讲到益母草,用功效“擅调女人胎产诸症”提醒大家感恩父母;讲到当归、艾叶、益母草等时候,通过举办“我为父母送健康活动”。此外,还可通过开展香包、香囊、艾条制作体验活动,践行孝道文化,感恩父母。

3、中医药故事中的自然生态意识

2005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市面上中药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超标的案例层出不穷,“中医会毁在中药上”论断更是无不在提醒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坚持人与自热和谐相处的理念。

讲到芦根时,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体会大自然的秀丽;讲到阿胶时,通过古法制胶的视频,领悟中医“天人合一”的精髓;讲到沉香,解释香港名字的由来,体会国产沉香代替进口沉香历经的漫漫之路;讲到石斛,拓展濒危品种霍山石斛、野生铁皮石斛的资源现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讲到乌头的使用时,通过“十八反十九畏”,引出中医阴阳五行和整体学说,用“阴阳对立”、“阴阳消长”和“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诫学生要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敬畏自然、遵守规律、运用规律。

此外,可以通过野外实习、资源普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灌输学生合理采集、留根保种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品质。

4、中医药故事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中医通过中药的合理配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中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七情相和、升降沉浮等等,只有中药配伍合理,才能医疗和谐,同样只有对热爱职业,敬畏生命才能站好每个岗。

讲到地龙时,引用荀子的《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地龙又谓多心之虫,他不求于世,致力于农,学习他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用一代大师李时珍历时27年,参阅800多本资料才做《本草纲目》的事迹,启发同学对大医精诚要有孜孜不倦的人格追求;讲到贵重药材冬虫夏草、藏红花时,引出市面上贵重药材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通过分析假劣药的危害性,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观。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中医药诗词大会,组织学生搜集中医药相关的成语、古诗词和典故,号召学生背诵经典汤头方歌和《药性赋》等形式培养中医药学习兴趣;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周活动、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等活动,夯实基础,提高技能。

5、中医药故事中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讲到洋金花时,插入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华佗创造了很多医学奇迹,最著名的就是创麻沸散和行刨腹术,中药麻沸散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鼓励学生传承创新;讲到巴豆时,通过观看《本草中华》中巴豆制霜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要义。同时,融入首创巴豆制霜减毒的药王孙思邈故事,用他二十四项前所未有的成果,如“手指比量取穴位”、“试验野生药物驯化家种”、“悬丝诊脉”等鼓励学生德艺双馨、勇于攀登的精神;提到麝香,通过讨论“后宫第一堕胎药”、“人工麝香的产业化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濒危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6、中医药故事中的国际化视野

中药名字中以“番、西、胡”等字眼为名的多是舶来品,从唐代开始,中医药已经随着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同时带回来了乳香、没药、胡椒、番泻叶等诸多中药。当今跟着“一带一路”的政策,我们要注重中药材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树立中医药强国的理念,更要培养国际化视野,产品国际化的思维。树立中医药强国的梦,通过努力、拼搏、协作、创新的精神筑梦,最终才能圆振兴中医药的梦。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教学价值,在《中药鉴定学》课程中融入中医药故事,让学生在名人传记感受民族自信和爱国精神;在诗词典故中塑造高尚的职业素养;在中药的配伍使用中学会遵守自然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中医药的走出去和走得远,讲中医药故事,发扬中医药文化精神,给世界展示中国特色。

基金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1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20)

作者简介:李晓花(198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和研究。

*通讯联系人:胡本祥(1960-),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