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耕地数量差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耕地数量差异分析

候佩文,闫文志

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临沂 273400

摘要: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耕地保护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国土资源空间格局变化情况的监测,及时掌握各类用地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土地测绘技术作为获取土地权属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准确反映土地资源数量及其质量状况,因此得到了广泛运用。数据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国土调查;地理国情;监测耕地

引言

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耕地监测是开展国土资源动态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需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对资源环境状况的跟踪监督,对于强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履职能力。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1 耕地数量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耕地数量差异的基本原理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粮食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确保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同时,粮食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水平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对粮食需求结构产生了影响,而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的粮食产量下降则成为威胁粮食安全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势必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危及国家安全。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单位,其变化必然会引起粮食安全状况发生相应变化。

1.2 耕地数量差异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耕地数量差异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耕地数量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利用率又反过来作用于耕地数量差异。当耕地数量差异较大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投入增加,从而造成土地产出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就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要合理控制耕地数量差异,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否则,将不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相反,当耕地数量差异较小时,由于劳动生产率降低,土地投入减少,因而造成土地产出上升。这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耕地数量差异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耕地数量差异决定着土地生产率高低,反之则反之亦然。

(2)耕地面积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生产力水平的差别,进而使人口分布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中国耕地面积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却持续上升。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农村耕地的占用也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不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1]。因此,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资源,促进全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3)耕地数量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一,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这给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农就业机会进入城镇并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使耕地占用面积持续扩大。耕地减少趋势将长期难以扭转,耕地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使得耕地质量面临严峻挑战。耕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动态变化不仅影响到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还直接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和方式,进而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因此,研究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利用与耕地数量差异监测

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耕地数量差异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耕地质量则是衡量耕地利用状况的重要依据。耕地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全国来看,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从区域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这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耕地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保护耕地刻不容缓。耕地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等措施,使有限的耕地得到了合理利用,但在土地利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维护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社会安定。

3 国土调查与耕地数量差异分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的系统关系,强调以人为核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一种状态,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这就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必须转变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即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和产出效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国土调查作为国家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必须坚持走可持续性道路。国土资源规划则是指导我国国土整治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国土资源规划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其核心思想就是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人、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这一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将人的关系置于系统整体中加以考虑。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3]。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提高国土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条件。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政策支持,它要求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使各地区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耕地数量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或某一地区(如行政区)所有农用地面积发生的增减变动,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耕地变化直接反映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如果没有充足的耕地保障粮食供给,任何形式的工业化都难以维持;相反,一旦缺乏足够的耕地支撑,其他产业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甚至停滞,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郑松赞.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监测耕地数量差异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2,45(10).

[2]王军海,潘锋,李悦.自治区绿洲区域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调查数据对比及对三调应用建议[J].区域治理, 2021(000-025).

[3]许士宝.国土调查与地理国情数据对比分析探究[J].房地产导刊,20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