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春满园——资兴市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 2

姹紫嫣红春满园——资兴市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杨红娟,王华东

资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资兴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这里讲的融合教育仅指普特融合,解决的是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安置——“有学可上”与“上好学校”的问题,是一个县域内残疾儿童少年能否接受到适宜的优质的教育的问题,是教育公平、残疾人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更应成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最佳选择。

顾名思义,融合教育是指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少年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同样而又有个性的教育,从而保障每一个儿童少年都从这样的教育中各有所获的教育安置形式。是一个以普通教育为主体、特殊教育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的全新教育体系。

普特融合的实现关键在县(市、区),其上的中央省市主要其制定支持、方向指导作用,其下的基层政府和学校主要发挥具体落实,而县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的是普特融合的教育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的开发调配使用、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完善、教育质量的督导与促进。

资兴市特殊教育已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由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残联、卫健部门、教师发展中心等协作、家校社共同参与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保障机制逐步建立。

一、政府主导,部门引领,确保“普惠”发展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是县域教育发展的主体,承当者规划设计、拟定和组织实施的责任,对整个区域内的特殊教育发展负主体责任。从资兴市的情况来看,历届市委、政府对特殊教育的一贯重视和特殊关爱启动了积极的作用,《资兴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首次写进“全面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为资兴市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融合教育发展的氛围营造方面市政协、市慈善总会、市关工委、市教育基金会、是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和机构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给予了无私关怀和大力支持,如市政协每年资助10名以上困难残疾学生,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基金会每年都捐资助学几万元。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为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争取了良好的支持导向和发展环境,给予了特教人地位、尊严、信心和鞭策力。

二、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发挥指导中心作用

特殊教育学校市一个地区融合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辐射示范引领的重大作用。强化特校的作用就是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要把特殊教育学校办成集教育、康复、研究、培训的综合性多功能特校,要不断深化特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特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特校教师全面而多专业技能发展;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和科学使用,加强功能教室和资源教师建设,完善提升特校功能体系建设。资兴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过多年的打磨,实力雄厚,阵容强大,在区域内影响力十足。

三、推动普特融合,接纳-尊重-互助-融合

普特融合的关键是普通学校能够树立全纳思想,接受能够接受或者经过训练可以具备接受学校教育的残疾儿童入校就读。

1、从幼儿园(学前)开始实施普特融合更容易一些。(1)幼儿稚嫩单纯,彼此之间容易同情,残健歧视较少,更易接受老师的教育;(2)幼儿之间的亲和力比之年龄更长的人群更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3)来自家长的阻力相对于小学初中要小得多;(4)残疾儿童少年对健全儿童少年的防范心、隔阂心和不信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5)能够学习的内容更加接近,个性需求相对具有共同性,课程处理难度也就相对较小。

2、普通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观念转变至关重要。关键人群树立主要的特殊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融合教育的开展。我们的培训就从普通学校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及资源教师(班主任)开始,带领大家树立“教育应该是公平、均衡的”(教育观)、“教师的爱是无差别,不受教育对象的身份、家庭、经济、健康以及宗教信仰影响的无差别博爱”(教师观)、“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人人都应从教育中获得收益的”(学生观)学校环境应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是适宜各类学生在这里生活和成长发展的”(环境观)……

3、创建残健和谐、携手共进的校园环境文化。

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很重要!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天赋条件方面是受限的,那么环境就更显重要了。家庭环境、学校(校园、班级)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其中学校环境是最具有主动作为能力的一类,一般而言,学校要对三种环境进行必要的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改造,使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融合的教育环境一定是残健和谐的、是各类儿童少年携手共进的。首先,不存在谁接纳谁的问题,大家都是平等的;其次,是摒弃了歧视、欺凌的,在融合环境里,对待他人的残障、不足、缺点,应有的态度是理解、帮助;第三,融合的环境,每个孩子都应积极上进,各自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自我的最大发展,互相陪伴,携起手来共同进步的。

四、建设高质量支持保障体系,加强家校社联合

融合发展的特殊教育牵涉的部门、学校(幼儿园)众多,除了承担教育教学的单位而外,评估鉴定、康复、职业教育(见习、实习、就业)等都需要其他单位的支持与合作,学校要主动推动这个体系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机构协助,家社参与”的格局下,孩子家庭与所在社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各类社团组织、群众等积极参与。

建设支持保障体系,有一个理念很重要,那就是“有为才有位”,意思是先要有所作为,才会获得应有之地位。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来说,要推动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先自我找准工作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做好一件或几件在当地较为影响良好的事情。我们在以聋教育为主的办学阶段,强调特色办学,重点抓书画、体育、舞蹈,将学生的优势项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尽快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我们抓住培养孩子们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我们不期望一触而就,而是不断地融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到更多人们的理解、同情、赞许和希望。

五、进行必要物理环境改造,使最少受限制

在融合教育里,虽然强调物理环境的统一性,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也是必要的。学校为了使学生最少受限制,将一些设施改造成无障碍、少障碍的,可以增强残疾学生的活动自由度,提高自主活动能力。国家提倡的“残疾人辅助器具进校园”就是很好的举措。我们学校的学生年龄夸度大——3-20岁,我们的楼梯扶手就设计了两个高度,矮的归小孩子使用,高的正常值。厕所蹲坑也有大小两种型号,康复部的还是坐便器。楼栋间设天桥沟通,主楼设电梯上下。洗碗池、洗漱台也分两层,低年级学生用矮的,其他用高的……

上述这些虽然会提高投入,但是对于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能力,却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仅凭自己的能力就能在校园里活动自由。

在我们看来,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过程和社会化过程的高度融合,残疾儿童的成长其实质是因为这个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阶段)的缺失或者受阻而导致需要有别于正常的手段和方法(特殊教育)予以支持和帮助。融合教育环境是最接近真实需要的环境,是孩子可能最少受限制的成长环境。我们的实践只是这个创造活动中的沧海一粟,不贻笑大方就足慰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