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辛若晨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悠久历史的累累硕果。《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最深刻的认同,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更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途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质,培养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校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和积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有过黑暗的岁月。但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文化也走上了复兴之路;随着汉服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和灿烂,能够深刻地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之美,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成长阶段,也是思想塑造的关键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广大青年对中华文化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也能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二)有助于坚定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感

文化认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线和基础。在广大青年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他们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在流行的短视频中,不难发现外国街头的名族乐器表演、中国舞蹈及汉服表演等。这些短视频的流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这不仅是中国青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中国青年们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也能让更多年轻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将中国精神凝聚在一起。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中的体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内涵,为其注入时代元素,通过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不足。

现如今,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华教育课程,其中一些是必修课,大部分是选修课。同时,课程对大学生没有太强的吸引力,因此大学生不积极主动选择这些课程。尽管有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其原因也是因为它们更容易获得学分,而不是因为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此外,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包含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这些课程本身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无法从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至于学生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很难认识到优秀传统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不足。

首先,虽然很多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发展中,两者的交流只是浮于形式。例如,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涉及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比例很小。其次,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通常以教育部提供的教材为主导,很少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或知识开展教学工作,也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与教材充分结合。因此,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低。对于喜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来说,即使他们能与老师积极互动,他们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老师无法教授他们更多中华优秀传统知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高。

在一些高校,高校领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缺乏相应的教育机制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课程设置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忽视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一些高校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对学生的影响很小。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尽管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总体上没有形成文化教育氛围。例如,在关于学风的名言警句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少,强度不足。虽然传统文化融入了校园文化,但内容仍然肤浅,缺乏教育意义。尽管会在高校举办各种讲座,但这些讲座主要侧重于各种技能或实用知识,很少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一)完善课程建设,凸显价值引领。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挖掘其精神内涵,突出其价值引领作用。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领域,以正常有序的课程形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渗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必修课和专业课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重点。同时,推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例如,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系列品牌课程,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模块。最后,选择一批“中国式”系列课程。高校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名校的“中国式”黄金课程,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让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时尚。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课程的牵引,还需要各种文化活动作为补充。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等院校,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日常讲座、报告、论坛、班会和学习活动。高校开展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各类学术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理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论坛、报告和学习活动,从中不断吸收文化的精髓。二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宣传教育。高校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传授给他们。三是依托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在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基础上开展各种纪念教育活动。将传统节日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实现高校文化教育的目标任务。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回应时代需求。

进入新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更加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战略意义。高校应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社会资源进校园,拓宽学生视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具有浓郁文化氛围和历史传承的街道、社区、企业等。建设一个多角度、共参与、辐射广、有深远影响的活动系统。通过亲身经历及真实体验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例如,高校可以积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合作,定期举办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文化中心、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关爱老人”活动等。通过典型教育、榜样教育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全体学生学习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营造氛围。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精神内涵。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茁壮成长的肥沃文化土壤。它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也是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想宝库。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提高青年文化素养、引领青年成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