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申杰

四川省德阳市岷山路小学  618000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其丰富的课程,它留存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了许许多多能够给人启发引人深思的故事,它好通过不同的字词组合,引导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写字,在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效地吸收是教学的一大难题,而朗读就是途径之一。本文就根据当下朗读教学的不足,对如何加强朗读训练进行简要的

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对策分析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课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展开,而朗读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获得的关键能力。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朗读训

练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学科教师对朗读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不高,且语文课程活动中朗读训练的时间比例非常小,整体上来说朗读训练效果不理想,现阶段加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教学对策还需要深入研究。

一、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利于激发学生的文本学习兴趣

朗读教学方式丰富,配音朗读、示范朗读、表演性朗读等都可以给学生营造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以优质的教学情景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内容,逐步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有效语文课堂。

第二,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丰富的朗读形式支持下,参与文本朗读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朗读和阅读理解过程对于文本理解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三,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朗读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积累语言的机会,包括生字词学习、读音训练、语感强化、语言鉴赏等环节,都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能力。

二、小学语文的朗读训练对策分析

(一)明确朗读教学目标

确定朗读训练目标可以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朗读训练方向,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参与朗读训练活动的效率更高,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潜力,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下学生对于生字词含义、读音掌握的更为迅速。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活动组织中,教学者在确立朗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确立不同的朗读目标,明确差异化朗读学习需求,设计具体的朗读任务清单[1]。朗读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具体结合文本内容和文本理解的重难点,才能够保障朗读训练效果。比如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朗读训练活动中,首先,学生要正确朗读文本,发音准确、咬字清晰、精准断句,流畅朗读全文;其次,注重朗读过程中的情感策略运用,要利用朗读环节准确传达情感,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抑扬顿挫;最后,朗读过程中讲究“传神”,语气、表情、节奏和文本风格、思想情感相一致。通过达成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目标,学生基本可以完成本课时的朗读任务,且在情感体悟方面可以获得很大收获。

(二)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模仿教师,因此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十分突出,示范朗读作为经典的朗读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亲自示范也可以播放音频、视频,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吸收朗读技巧和经验,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以教师亲自示范朗读为例,老师在朗读过程中给学生示范了朗读的语调、情感、节奏等技巧方法,利于学生在自主朗读环节进行参考、学习[2]。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示范朗读为例,在示范朗读之前需要老师做好“备读”工作,课上示范朗读,突出朗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朗读中尤其区分重音和轻音、停顿点。如“布满彩色的条纹”“圆溜溜”“数不清”等词语都可以作为重读对象,突出情感要素。此外,示范朗读过程中老师的表情也非常重要,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与情感表达需求配合表情,营造情感充沛的朗读情景,增强朗读过程的情感感染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

表演性朗读属于趣味性朗读教学方法,为语文朗读课堂创造了互动性环境,转变了以往的朗读教学模式,提高了朗读表演活动的趣味性。当然对于表演性朗读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文本都适合应用表演性朗读教学方法,需要教学者在组织朗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筛选[3]。如在《比尾巴》一文的朗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划分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在组内商议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给学生创设一个动物王国比尾巴竞赛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朗读相应的文本内容,把表演情景和朗读训练过程结合起来,歌曲、舞蹈等元素丰富了朗读训练情景,头饰、服装以及尾巴道具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角色中去,有的学生甚至会模仿自己所扮演的动物形态,整堂课生动、活泼,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突显,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下,朗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应该延伸到课外,无论是在朗读素材还是朗读训练时间上,都应该不断拓展范围,比如开展“优秀文段朗读”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优秀的文本段落参与朗读比赛,在朗读比赛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吸收朗读经验,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机会。

(四)引入信息技术转变朗读模式

朗读训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单一的朗读训练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传统小学语文朗读课堂中,齐读或者以提问方式选择个别学生朗读,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朗读方法,不利于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同样也不利于调动学生情感[4]。教育信息化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朗读课堂中,可以营造更优质的朗读学习氛围,同时还能够丰富朗读形式,比如配乐朗读训练,利于带给学生文本想象空间,在进行情感朗读的过程中,还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草原》一课的配乐朗读教学过程为例,音乐艺术和文字作品建立关联后,音乐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实现互动和融合,朗读者能够在这样的情景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作用下可以提高朗读效果,音乐成为辅助学生情感朗读的要素,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自然美。

(五)加强朗读指导与评价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活动的重要一环,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针对性纠正不足、解决问题、指导技巧[5]。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朗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朗读评价环节,如《比尾巴》一课,教师分析低年级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读不齐”问题的原因,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方面:第一,句子长短不同,长句齐读中容易出现节奏不一的问题;第二,低年级小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拖腔拉调”的问题。针对上述两点原因分析,提示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先组织学生参与词组朗读训练,然后过渡到短语,让学生学会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谁的尾巴、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最好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朗读中习得技巧,形成朗读能力。

三、总结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过程中,朗读训练

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朗读训练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朗读技巧学习和朗读习惯养成等多方面素质的养成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将结合示范朗读、表演性朗读、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活动组织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者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朗读学习活动中提升语言素养、提高审美能力,获得优质的朗读体验。

参考文献

[1]曹雨欣.高华成浅议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0(04):63-64.

[2]俞月天.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探析[J].教育观察,2020(03):59-60.

[3]高志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名师在线,2020(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