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肖振隆

 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余杭分公司  浙江杭州 311103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必须完成的一项伟大任务,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式和途径就很多,如产业兴旺发展、乡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改善及乡村治理有效,但对于优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如何利用好原有有利环境,改善不利环境,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课题,也是一直困扰着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一个难题。而景观设计路径的不同展示方式将是乡村景观建设得以正确发展的重要方式,如何发挥景观设计路径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在农村发展观念、空间布局、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农村园林景观树木模式,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机遇。营造具有休闲娱乐、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的园林景观,是满足广大村民生态精神文明需求的有效途径。目前,景观园林建设从地域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来看相对稀缺,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实用价值不高,导致村民对景观的认可、参与和维护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园林景观建设,支持美丽村庄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乡村振兴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整合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动物、植物、河流等,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将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应用其中,例如风能、太阳能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务必要对当地的人口、地质环境以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等问题进行调查,合理利用各种特色元素,提升景观的美学效果,同时务必要采取好保护措施。如果乡村中存在古树、历史遗迹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结合古树、历史遗迹打造乡村景观节点,营造当地村庄最有魅力的典型环境。

2.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系统规划,布局混乱

农村花园的现有景观通常令人困惑。究其原因,是有关工人在规划阶段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园林景观与农村建设的协调,导致景观支离破碎、不连续。在设计阶段,没有严格实现实地调研,影响了园林景观的营造效果。许多园林景观从业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错误地将景观作为农村硬件设施的补充,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之后,它会在建筑物之间的支离破碎的区域,看到缝隙填满了园林景观,造成了大量支离破碎的园林景观在农村街道、市场、居住空间,影响了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

2.2照搬城市模式,千篇一律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管是有形城镇化还是无形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乡村文化、理念和面貌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乡村建设出现了很多喜人的现象,公路村村通了,道路家家通了,公交村村通了,房子家家新了,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好的现象也逐步凸显出来,很多的建设思维立足点来自当前城市的思维,存在一味模仿城市的建设。如蜿蜒曲折的道路曲线变成了笔直的道路直线,乡村的果树变成了城市中的绿化树种,香樟、广玉兰和杜鹃等城市绿化树种在乡村广泛种植,古朴典雅的乡村道路变成了水泥路,水泥路变成了柏油马路,高低的湖泊驳岸也被整理得规规整整,碧草如茵的乡村绿地空间变成了水泥路面的休闲广场,各式各样的单体多层次的乡村建筑不见了,一排排规划整齐的城市住宅模式被应用于乡村住宅之中,这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模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原有古朴、典雅和个性十足的乡村面貌,使开展乡村旅游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景色,甚是单调,破环了乡村的“生态平衡”。

2.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不够

与城市景观不同的乡村景观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高实用性。许多乡村景观是农民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可以从乡村采摘果实或在乡村周围劳动,这就是乡村园林景观的优势。但是,目前很多工人在农村景观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处理景观的可行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导致许多实用的乡村景观,如:B.树木在外观上往往缺乏特色,不能更好地突出乡村文化风俗文明,不符合乡村生活环境的需要,在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

3.乡村建设发展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1传承传统园林的意趣原则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存在3种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通常最优美的景色都是来源于自然元素,如太湖石、灵璧石、罗汉松、太湖水、起伏的地形和四季季相变化等,乡村作为最大的自然环境来源之地,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元素创造出传统园林中所追求的生境、画境和意境三种境界,以生境为基本出发点,让自然美和生活美紧密地结合起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再升华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形成画境之感,满足视觉感官的审美要求,让乡村从满足元素本身的生活条件,再到追求画面的境界,达到心灵的意境之美,最终实现巧夺天工的意境效果。

3.2开发地域文化特色原则

国家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文化新动力。千百年来,当地村民活化保留下来的优秀的地方文化值得挖掘,包括传统工艺、文艺表演和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物、古村落、传统建筑和农业灌溉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乡村建设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强保护,充分挖掘出乡村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做出特色的景观设计文化作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让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本地乡村建设的文化特色发展,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立足当地特色,发展地域特色,承载田园风格,把传统乡村的村容村貌与本地的文化结合起来设计,打造一个兼具文化韵味和田园风情的综合性新时代新乡村形象。

4.乡村振兴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

4.1优化园林配置

庭院绿地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设计庭院时可以增加一些既有观赏性也非常实用的植物,例如葫芦和甘蓝,在装饰环境的同时还能食用[3]。另外还可以选择具有垂直绿化功能的植物,例如蔷薇等,具有一定的攀援性,欣赏效果也非常不错。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还可以以果树作为框架,穿插其他的地被层植物,让整体效果和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对于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可以选择没有特殊香味的观赏性花草,将自然空间隔开,增加优化配置。如果乡村中有河道,在河道的两侧可以选择种植高大的乔木,即便是秋天或冬天,也能展示出一定的生机,还能给周围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更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4.2公共绿地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中,公共绿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将人为行动和环境概念客观的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景观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林网等建设。推进乡村绿道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果园、山地、森林、草原、湿地、古村、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开展乡村裸露山体、采石取土创面、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地等绿化美化。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建设一批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绿化公园、公共绿地。尽量减少外来树种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使用乡土树种开展乡村绿化美化。

5.乡村振兴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5.1实施统一规划,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一致

乡村建设中积极融入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思路,通过运用景观设计的统一规划和详细规划手段,使乡村的村庄入口、村庄道路、村庄民居和植物绿化景观形成一致性,对乡村风貌和自然环境得到最大化的融合和改造,以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为主要设计理念,真正地理解生态性和协调性的实际意义,展现乡村景观的自然风情,增强了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提升心理感受,不光满足乡村人民的生活需求,也进一步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增加了消费的质量和数量,给本地居民带来一定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打造出原生态和富有经济效益的乡村环境景观,实现乡村景观的生态性和经济性的高度统一。

5.2注重兼顾性和观赏性

园林景观设计要源于现实而且高于现实,在突出其观赏性的前提下还要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因此乡村景观设计要更加突出实用性。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构建完整的水电系统,在有限空间中完成此项设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设计人员具有更全面的设计知识。绿色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色调,也是农村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可以结合农村的自然景观和庭院建筑来构建更加美观的绿色体系,吸引更多的游客感受自然景观,同时还能享受到更加美味健康的食品。

5.3以生态园林为特色

生产、环境保护与休闲娱乐是乡村园林景观的主要功能,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时,必须真正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坚持红线不得触及的原则,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建设者应坚持围绕园林生态功能进行建设,注重生态园林建设,满足农村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实现环境保护。具体来说,生态园林是以植物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结合生态原则,将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放在首位。生态园林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环境,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其建设原则是创造尽可能多的生态效益,包括有机产品,社会服务等。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可以集中精力建设这类园林,结合乡村环境建设,利用乡村庭院空间资源,有机结合农田、园林、房屋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园林的功能,同时发展乡村园林、生态旅游。此外,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应加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绿地合理配置,为社区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园林效益最大化,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农村环境总体上更接近自然,但与完整的自然环境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独立、不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业主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尊重核心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减少建设和发展对其的影响;设计和开发田园诗般的景观、景观、森林等资源,必须按照空间概念合理划分农村生态,采取人为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村民创造更美好、更干净、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5.4利用好乡村农业独有优势,创造设计现代乡村田园风景观

随着我国城市化深入推进和日常紧张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渴望回归乡村农田劳作的田园生活,以获得精神的放松和收获各类农作物的体验,同时也带给未见过农作物和未参与过农村劳动生活的孩子新的认知体验。因此,利用好乡村农业特有的优势,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设置农业体验区,展现乡村景观的另类原始自然风味,既是对农业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也带给体验者更多的乡村归属感。具体来说,设计者融入的乡村景观还可以有果蔬采摘区,使游客感受到不同季节下原始自然、绿色生态的蔬味果香以及采摘的乐趣,从而更好的体会到保护环境、重视农业的重要性,也能增强与自然和农民的互动。融入这类乡村景观的园林景观规划的设计,不但能够使游客的身体得到一定的舒展锻炼,更能够充实游客的心理,也使农业文明能够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

5.5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保证乡村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景观设计时,也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方案中尽量减少景观维护成本,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还要利用园林景观维持当地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首先要根据当地景观的实际情况,结合其未来时的发展方向,对乡村目前的定位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合理的进行景观布局,保证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和协调性。其次设计人员要综合全面的分析乡村生态资源,尽量选择当地树种。当地树种不仅能够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生态环境,维护工作也相对简单,还能合理的控制管理成本,实现生态环境自我更新。最后是保证植物多样性,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免不同物种之间争夺养分,影响其后期长势和景观效果。因此设计人员要选择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生长的植物,从而实现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5.6特色保护类

特色保护类的乡村景观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特色性,要深入发掘地方文化特色,以本地的文化特色、历史典故和传统建筑讲述历史故事,传承文化历史文脉,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和过夜旅游发展,活化乡村文化,延长乡村旅游时长,适度开发相关景观设计的场所,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让乡村的如画风景和质朴外观加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意识,将古风古韵与现代景观相结合,让乡村的文化历史得到更好的活化和延续。例如安徽宣城的渣济、黄田、龙川和水东等利用了古徽州的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和历史生活方式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旅游项目。

5.7考虑整体环境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在乡村景观整合的过程中,还应考虑乡村生活环境,以及在整合过程中乡村景观是否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协调。相关人员可以先进行设计内容的模拟,展示各方的意见,保证整个设计环境的协调。在以往的园林园林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会用水渠来灌溉,虽然很多植物可以得到足够的灌溉,但有些植物不适合用这种方式灌溉。这就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充分分析当地的气候特征和植物生长特征,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是否需要大量的灌溉。北方地区的园林规划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冬季气候和突发的暴风雪,以免突发的暴风雪破坏园林中的植物,影响园林的整体表现。在科学规划和设计园林时,不仅要考虑景观,还要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例如,宋家沟在转型期间在川市钱兰区的东南部为村里的老年人建立了一个免费食堂。园林绿化设计不仅要考虑景观特色,更要有“人情味”。

结束语

在乡村建设中融入优异景观设计路径将会给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通过乡村景观设计的实践,让美丽、生态、可持续、和谐和安宁等成为乡村的代名词,让乡村更多地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乡村振兴下的乡村发展需要社会的全体力量来实现,景观设计行业应该在设计的思路上迎合乡村的本身特点,发挥好生态功能、生活群落和文化特质的要素,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乡村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服务质量为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冉小丽.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7(28):50-51.

[2]方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策略[J].花卉,2021(18):33-34.

[3]刘伦波.浅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J].居舍,2020(26):123-124,95.

[4]王洪亮.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现代园艺,2021(2):111-112.

[5]王靓.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研究[J].房地产导刊,2020(2):16.

[6]岑军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21(1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