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元素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美学元素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张金美

西城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1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园林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可以欣赏的景观类型,又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程度,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为城市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因此,设计师需要充分重视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注重将美学元素充分融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从而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期间如何综合应用美学元素

关键词:美学元素;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用

引言

除了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外,人们越来越重视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还应更加重视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基础设施。为人们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如今,景观欣赏逐渐成为许多人放松的手段之一,为了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游玩体验,设计师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充分激发景观的应用价值。实践表明,通过将艺术元素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园林设计质量。下文探讨了艺术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1.1园林植物

植物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和改善城市环境标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地区选择合适的园艺植物,可以用来减少周围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同时在吸收城市灰尘和噪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城市环境的平静和清洁。对于这些建筑或结构,例如城市附近居民区的填埋场、窑炉或变电站,某些类型的园林绿化屏障功能,例如灌木和树木,也可以有效地用来减少这些结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渗透生态概念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园林景观本身与生态密切相关。

1.2绿地

园林的生态设计分为三类:规范、混合和自然。规则风格有欧洲特色,注重驯化,多采用直线、圆圈、对称分布,以及多种人工痕迹,与中国园林风格不同。根据园林设计意图、植物生活习惯和植物群落在野外的分布,模仿植物群落,进行艺术改造,形成自然色彩的绿色生态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生理特性,并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当的物种,以避免物种之间的竞争,从而形成稳定、合理和健康的社区模式。在城市生态园林中,树木、花和草是三个基本要素,是城市生态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1.3建筑

首先,我们要适应当地环境,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迥异,南方的房屋多是斜坡的,白墙黑瓦;在北方,房屋主要由厚实组成,并在轴向对称。建筑设计必须适应选定地点的具体情况,并适应总体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结构布局,合理布置建筑的空间结构,合理布置景观中国园林建筑往往采取窗户、画廊等形式以达到融合的效果。

1.4水体

在整个园林中,可以通过水的流动来协调水中景物的变化,组织水环境的空间。园林中由水系组成的空间界面,是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统的处理往往与水或水边缘的物体相关联,从而使花园的空间布局具有更高的等级。例如,桥梁应建在地面最低、最小和最曲折的地方,以便游客能够通过水镜欣赏周围的风景

二、美学元素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关联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够为欣赏者带来良好体验,从而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效果,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美学元素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十分紧密,在整体设计期间,设计师通常会综合应用美学元素,使园林景观设计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园林景观表现力,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玩、休息场所。从本质上来看,美学元素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具很高的契合度,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美学元素,能够在城市中营造出良好的景观艺术氛围,使园林景观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业的合理性与时效性,保证规划设计的园林景观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进而在提高城市整体美观性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的空间,并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元素

3.1组合美

组合美是基于组合构建思想的美学元素,即:将多元美学构件按照科学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系统的组合美体系。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组合美思想,可以将多种植株搭配在一起组成具有组合美感的景观体系,给予受众更为系统、立体和直观的美学观赏效果。当然,对组合美学元素的有效应用,需要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具有宏观系统的美学设计技能,能够站在组合美构建的高度,才能够设计和开发出具有组合美观赏效果的城市园林景观作品。

3.2生态美

生态美是一种来源于自然的美学元素,它的诠释没有掺杂或鲜少混入人工雕琢的痕迹,以自然景观自身生成的审美效果为主。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完全自然天成的生态美作品较为罕见,但也并非完全不存在,生态美作为沟通生态环境与人类对自然景观审美需求的桥梁,成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美学元素,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观看国内很多城市园林景观作品,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其中内含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审美价值,呈现出生生不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万物互生的美学体系。

3.3情境美

情境美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元素表现的最高境界,它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形式呈现给受众,当然也给设计师的有效设计带来了高难度的挑战。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效渗透情境美元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沈阳北陵公园主干道两边的生肖石、陪衬树景观,均以对称的形式呈现,营造了一种庄严、静态、安定的氛围,这种氛围与北陵的建筑目的十分吻合,也凸显出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陪衬价值,为前去游览的游客带来了完美的情境美观赏效果。

四、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不仅影响了古代园林设计,更影响了现代园林设计,为园林设计师提供了无尽的设计源泉。设计师只有牢牢把握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合理运用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才能够确保现代园林设计凸显中国古典哲学观念和美学精神,设计出区别于西方园林的优秀作品。现代园林设计中包含很多对称分布、自由分布园林设计案例,如南京的中山陵园林设计景观格局整体对称,牌坊、陵园等连接成统一整体,既包含深刻含义,也体现了设计的宏伟庄严,凸显了儒家传统美学元素。与此同时,其中包含了很多园林局部设计却比较随意灵活,完全没有被对称、方形等设计形式所约束,凸显了道家传统美学元素。除此之外,现代园林设计之中也包含了禅宗传统美学元素,诸如景观虚实变化、疏密调整等不仅提高了园林设计的内涵,更拓宽了园林设计的意境。例如,南京中山陵梅花山东麓的红楼艺文苑以山水诗植物为园林设计材料,合理融合了江南园林设计思路,巧妙结合了亭、桥、廊、榭等建筑,营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文化意境场景,既凸显了现代园林设计的中国美学意境,也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园林设计作品。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是现代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因而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师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是设计需要,也是设计必然。设计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努力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园林作品。

五、基本原则

5.1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设计者在规划城市园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在设计之前,首先要研究周围的风俗文化、人口密度和生活习惯此外,必须了解气候和环境特征,确保景观充分融入人类,同时更好地适应该区域的气候变化。

5.2生态可持续原则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最初旨在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从而在设计过程中更加重视美学。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除了应美观之外,还应考虑到长期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设计城市景观时,应注意整合生态概念,确保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六、美学元素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6.1以图案为着手点,细微之处凸显美学元素表现形式

图案来源于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沉淀着人类社会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习俗与聪明才智,并逐渐演变出自己独有的形式美。也正是因为图案自身具有文化感、美感,才逐渐被应用于园林设计之中,用于营造园林的生态美、文化美和形式美,换言之,图案作为一种美学元素应用于园林设计之中。作者基于此,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入手,对图案表现形式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古典园林层面来看,作者表示图案在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一方面是因为园林建筑中的平面布局可借助图案使其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从根源上为园林增添文化气息,为园林意境美创设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园林建筑具体布局可借助图案使其形成生动形象的景观效果,如将具有美感的图案运用建筑内外铺砖、地花、浮雕以及园林建筑的屋门、漏窗、墙洞等设计之中,于细微之处融入一定的文化气息,充分展示建筑景观的美感与文学气息。从现代园林层面来看,作者表示图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例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将图案运用于园林植物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上,使图案具体化、形象化、物化的同时,实现植物景观的立体化与具体化,让人在具象的植物景观之中感知艺术的魅力,享受园林所带来的巧妙、智慧、和谐意境。至此,不难发现图案作为园林设计中美学元素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象征性、装饰性,富有较强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其所创造的园林景观通常给人贴近自然、具有文化气息与亲和力的感官效果,于无形之中给人带来视觉与心理上美的享受。

6.2山石之势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锦绣,自然地貌景观极为富丽多姿,各地的山水名胜,可以说是“崖崖壑壑竞仙姿”,北宋时期的“艮岳”,清代的“半亩园”都是以奇石作为主景的园林。我国石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每种石材都有其个性和轮廓,景观必然要以石为山,石是景观之骨,所以选石要浓缩自然之美,石必“:漏、透、皱、瘦”才能藏情寓意,为盆景的后期创作奠定基础[2]。“漏、透、皱、瘦”是传统园林中的赏石四字诀,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古人风骨的追求。其形态要体现出山石的气势,可以选择姿态优美的“昆石”;或造型奇特的小块“湖石”;亦或鱼缸造景中经常采用的“松皮石”,这几种石材取自天然,化学结构稳定,不会破坏植物的种植和水体。根据其形态选择摆放的位置,或布置在两隅起背景的作用,或布置在微景观的中心作为主景,更符合自然景观中的山体景象,能够给微景观作品起到衬托和丰富层次的作用。微景观创作在方寸之间,结合石材和地形一起设计,是整个作品中的骨架,石材不宜选择体积过大;同时造景作用的石材不易过多;摆放分散;除了追求传统园林中的形态美学,也要注意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作为背景使用的石材造型不宜过于奇特,石材的色彩也要和整体的设计相协调。

6.3科学选择植物

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生态理念的凸显还应注重常绿植物的科学选择和种植。由于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状态,不同的植物在选择和种植上也会有显著的差别。目前,园林景观中应用的常绿植物主要是竹子、灌木和乔木。乔木类植物在栽植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孤植。对于高大且较为茂盛的乔木类植物,一般会采用孤植方式加以处理。选择园林中较大面积的草坪结构,栽植体型、形态均较好的乔木植物,再搭配一些装饰,以凸显区域的美观性,使其成为园林景观中较为独特的风景线。二是丛植。是将十余株以上体型与形态相似的乔木类植物集中栽植在某一区域,如白皮松、圆柏、黑松等。这类植物通过丛植能够很好地凸显景观效果,增强美观性。三是对植。一般是在园林入口或道路两侧栽植乔木的常用方法,目的是营造自然景观效果,增强观赏性。灌木类植物一般以冬青、黄杨为主。不过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会单独使用这两种植物,一般会根据叶片及体型状况进行科学搭配,或者直接与白玉兰、海棠等植物融合运用,营造不同的意境效果。竹子一般是在特定区域内,以竹林的形式出现。通过合理设置,利用竹子为游人构建一个清幽僻静的环境,使城市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此处休憩、阅读,还可以为游人营造一个置身大自然的环境氛围,为其带来良好的游园体验。

6.4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整体协调性

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是一项独立的设计任务,而是需考虑设计整体性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对整个园林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其本身的实用性还必须考虑它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想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园林设计,主要是注重园林景观建成后能否和城市融为一体,或能否形成良性循环的完整生态链。并且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还要考虑整个园林系统和周边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的协调关系。通过增强设计整体协调性,确保城市林园景观适用性。所以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城市和园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有所加快,社会发展还需要城市建设继续向现代化发展,园林景观在设计时也要融合一定的现代元素。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理所当然地应该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通过将现代新元素融入设计当中,以满足城市需要,增强园林景观和城市整体协调性。这既能给城市长期发展带来环境基本保障,还可以科学、高效地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

结束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重融入园林艺术的对比衬托、组合美、意境美、形象美、色彩美、自然美等美学元素,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改变单纯的人工造物的方式,剖析园林设计艺术的内涵与本质,科学布局园林景观,从而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使园林景观具有浓厚的艺术底蕴。

参考文献:

[1]毕文睿.基于美学评价法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江汉平原水网地区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2(11):73-76.

[2]李承翰.基于乡土美学视角下的桂阳县西水河风光带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

[3]车风义,孔德敏.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艺术元素的巧妙融合——评《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J].中国蔬菜,2020(04):111.

[4]郭劲夫.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元素的巧妙应用——评《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J].植物检疫,2020,34(02):11.

[5]李想.传统美学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鸭绿江(下半月),2019(09):112.

[6]樊琼.探究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元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47-48.

[7]丁翔.视觉美学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6.

[8]张雅千.浅析海南省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地域美学元素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6,35(22):241-242.

[9]冯志慧.基于驾驶员认知特征和视觉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

[10]王恒,高蕾,钱文军.郊野公园景观规划中的网络效应研究——以咸阳市二道原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09):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