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压力与动力”的巧妙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班级管理中“压力与动力”的巧妙运用

夏,进 ,张,巧

四川省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

四川省兴文县温水溪小学

摘要:班级管理中,教师应智慧经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段,不同活动,向学生巧妙施加压力或者赋予动力,能不断激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提升。

关键词: 压力  动力  巧妙  激励

压力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本义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班级管理中,它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鞭策学生披荆斩棘,脚踏实地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攀登。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巧施“压力”,就能将压力转化为良好的动力。[1]所谓动力,是驱动人前进的力量,是让学生在某项活动中充满能量,坚持不懈,向着目标奋力冲刺的力量源泉。在班级管理中,每位学生的成长都将经历数次特别的活动,有时顺利达成,有时困难重重。老师如果慧眼识时,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段、不同活动,巧妙施加压力或者赋予动力,往往会取得明显的管理效果。

我们一起看看下面案例:

一次演讲比赛,小武同学一路披荆斩棘,以班级、年级、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参加全县中学生演讲比赛资格。在备赛中,小武更加投入的训练,水平也还真不错。但我想,还得给他施加一点压力!给他点评时,我从语言的把握、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方面给他提意见。这让本来还很兴奋的小武和全班同学都沉默了,小武沉默的原因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在我这个班主任眼里却如此不是;同学们沉默的原因是留给小武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还带着这么多问题,怎么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县的中学生演讲大赛呢?在大家的沉默中,我又继续施压:“我们学校历来的选手参加全县中学生演讲比赛都取得一等奖,甚至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小武这种水平怕不得行哦!”当然层层压力目的是让小武调整心态,处理好细节,再次优化表现形式,取得更好成绩。

接下来是同学们的议论:

“全县一等奖,一等奖第一名,好可怕哦。”

“他以为自己在学校夺得了第一名就相当优秀了,全县优秀的选手多着哩。”

“要是这次拿不到一等奖,多丢我们学校脸啊。”

“大家别说这些了,我们赶紧帮他改进,帮他优化细节吧。”

……

喜讯:今天上午,我校x年级x班学生x小武在全县的中小学生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接下来将代表我县参加市上的演讲比赛。

“哗哗哗、哗哗哗……”雷鸣般的掌声穿透每一间教室,很快覆盖整个校园。“感谢老师在比赛前两天给我提出意见,更感谢老师给我的压力,让我体会到强中还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感谢各位同学不断为我提出改进意见,优化方案。迫使我下来加倍投入,虚心请教,把握细节,战胜困难。从而让我在决赛现场临场不惧,信心十足,超常发挥!今后我还会多给自己一些压力,调高自己一些目标,相信自己战胜压力后能跳起摸高的,愿我们一起携手共进吧!”小武在总结时说。这就是巧施压力的明显效应!

学生能力,经验到一定地步时往往会自我满足,所谓“当局者迷”吧。此时,老师是“旁观者清”的,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形,看准时机,施加压力,会促使学生重审自我,迎难而上,不断改进,不断优化自我。可见,对学生施加压力要巧妙。何谓巧妙?就是在深刻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适时、适中、切合实际的尺度 。比如小武的演讲已达一定水平,但此时短期内提高自我可谓黔驴技穷!他必须在周围寻找资源,向同学们请教,让同学们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团队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啊!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压力转化为动力,让全班同学将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激励个体提升同时,也促进了班级整体的提升。

在学生本来就有很大压力的情况下,有时仅凭一己之力往往不能实现目标,或许还会就此放弃。倘若此时班主任巧妙赋予“动力”,对学生实现目标会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再看一篇学生日记:该比赛了,站在跑道上的我心中七上八下的不知如何是好,1500米比赛,400米跑道差不多要跑4圈啊。同学们在一旁呐喊,广播中也不停的在为我这位“三班最帅的男同学”加油。随着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前两圈我还能给上节奏,在进入第3圈,我明显感觉吃力,并且开始掉队。但此时,奇迹出现在我身边,那是跑道边每隔十多米,就有几个本班的同学,在大声呼喊我的名字,为我加油。每跑十多米,都会传来同学熟悉的呐喊助威声。哦!我明白了,这是老师和同学们的良苦用心啊,班主任把全班同学分散在400米跑道周围,源源不断的为我鼓舞,输送给我精神能量!给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坚持,咬紧牙,再坚持。我感觉脚步更轻松了,速度越快了,“全力冲刺”吧,伴着不断的从身边传来的同学们声音,坚持,冲刺,顺利就在前方!跨过终点!“第三名!              第三名!”同学们欢呼声在我耳边久久不散。要知道,平时我1500比赛第10名都不可能的啊!

非常明显,恰当时刻巧妙给学生提供动力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1500米赛场也不是轻松的,孩子能否取胜也心中无数。当孩子达到跑步中的极点时刻,如果自己无法突破极点,潜意识会出现放弃跑步念头。此时普通平凡的加油或许已无法激发孩子奋力拼搏,巧妙新颖的激励才会激发孩子源动力爆发。正巧身边不断出现的同学身影,不断熟悉的鼓励声无形中对孩子输送了无穷力量,重让孩子拥有了强大动力,瞬间摒弃消极思想,重燃战火,积极投入拼搏冲刺中,最终取得胜利。这“动力”确实赋予得巧妙啊!当学生们在平时学习,参加活动中觉得力不从心,或者想要放弃时,班主任看准时机,巧妙赋予“动力”,会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重拾信心,一鼓作气、取得好成绩!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压力”,压力与动力本身就是并存的。现阶段有的学生目标不高,有的甚至目标茫然。目标不高者往往不知自己潜能有多大,不愿下功夫让自己提升;目标茫然者往往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甚至就地取舍。都说,有了目标,才有压力;有了压力,才有动力。对目标不高者在实现一次目标后,老师适当施加一定压力,学生才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刺。自如循环后,学生的目标已经不经意到达了更高的境界,核心素养也得到大大提升。对目标茫然者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赋予动力,巧妙鼓励,或者帮助孩子卸下一些负担,会让孩子在想放弃之际重新看到希望,借助赋予的源动力一鼓作气,直至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再次点拨,会让学生有逐渐战胜困难信心,目标也逐渐清晰,健康成长。

当然,无论是向学生施加压力还是赋予动力,都要适度把握。施加适当压力,把握好分寸尤为重要,让力始终学生弹性范围内送紧相适,让外力能成为提高的一部分正能量,原动力。相反,如果压力超过了学生的承载范围,反而会使他们的焦虑不断增加,更多的体验到失败的挫折,渐渐失去信心,长期以往,严重会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2]赋予学生动力也如此,适时适度的给予动力助推学生战胜困难,过度的动力输送反而让学生不愿发力,不愿自身克服,攻坚困难,长期下来,无形中导致学生依耐思想严重,适得其反。老师应在彻底了解每一位学生情形后随机应变,灵活自如的施压和赋动才是巧妙。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是唯一权威,而是学生的引导者,规划者,是班级发展的“合伙人”。在引导学生们不断发展,不断规划人生理想过程中,巧妙给学生施加一定压力,或者巧妙赋予学生动力,学生能够借此压力或动力,调高目标,增强心理韧性,直面困难,战胜困难,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提升。

参考文献:

[1].《浅谈“压力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范益林《新课程·小学》2011 年第04期

[2].《学习需要适度的“压”》---陶大福《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