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意义

张国玺

祥云县“红色传承”教学基地管理中心  672100

摘要: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就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引言

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事业来说,第一位重要的是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特别重大的问题上,斗争和挑战不可避免,但中国共产党却始终以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从容应对,即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然而,我们今天仍可常常听到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否正确的质疑,更可以常常看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而各执一端的倾向。

1增强历史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既要创理论探索之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也要创实践发展之新,“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才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唯其如此,才能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运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增强历史主动。历史逻辑接续发展、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必须增强历史主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能力,增强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坚定理论自信和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2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吸引人民大众,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把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并一步一步付诸实践,使人民大众获得解放和自由,实现公平正义。同样,社会主义之所以对人民大众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就是因为它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人民大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仅靠逻辑的、抽象的论证说服人民大众的,而是靠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实践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去征服人民大众,让人民大众始终沐浴公平正义的阳光雨露。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大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更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抓住这个关键点,不断与各种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作斗争,使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彰显。“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成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争取公平正义的斗争过程。

3贯通,融会共同思想价值追求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新境界的必然选择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彰显其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坚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保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实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又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科学把握两者的内在逻辑,融会贯通。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转变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更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更好起到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的关联性,在思想理念、观点上存在着融通点和契合性,可以互鉴互学、互为补充。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唯物观、辩证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社会关系,改造和发展社会,是重视伦理、历史、文化、传统本真价值的思想成果,贴近社会现实、映照实践经验、呼应人民意愿,具备深厚的历史感与社会感,闪耀着道德与理想的光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的伟大变革。这些,恰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宏阔的历史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积极有为的价值观形成了共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历史感、现实感并充满实践色彩、入世情怀的道德理想主义达成了默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大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取得了一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先进分子坚持始终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

结语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魂,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魂。在这个第一位重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党的这一告诫:“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