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的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基于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的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王锋

广东省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  523000

摘要: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的背景,人们对学业质量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因此,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命题依据,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业质量标准将学科的内容要求和核心素养的质量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起到了连接核心素养和具体考试评价实施的桥梁作用。可以认为,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征的具象化表征。

关键词:基于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的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部分学校的教育变得更加功利性,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这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1化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内涵及作业设计的意义

1.1学业质量内涵

新课标化学学业质量进一步细化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学生通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学业成就表现)进行整体刻画。按照不同的认识对象和问题情境,学业质量被细化为“认识物质组成、性质及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情境”“探索化学变化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实验探究情境和实践活动”和“常见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情境”4类情境下学生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表现,反映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能力素养表现性要求。学业质量与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是保持一致的,每个学习主题都是围绕大概念选取的包括核心知识、思维方法和探究实践活动的多维学习内容。以“认识物质组成、性质及分析相关实际问题的情境”为例,学业质量要求学生:能根据科学家建立的模型认识原子的结构;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感受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科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这3个具体学习活动对应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及“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4个重点学科内容主题。为达到这3个具体学习活动的学业质量表现要求,学生需要明确各学习主题相应的内容要求,包括:掌握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等核心知识和经验;建立通过实验、现象、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从物质变化、元素守恒和比例关系等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等基本学科认识思路和方法;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认识和创造物质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利用物质性质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科技发展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1.2有效作业设计的意义

众所周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一份高质量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能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起到减负增效、减量提质的作用。因此,指向学业质量的作业设计,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质量先行,系统谋划,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

2基于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的作业设计策略

2.1建立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

建立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是贯彻落实义教课标2022年版精神、深化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具有实践性。一方面,它对学习结果的描述不局限于习得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超越考试与评价的现实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它的落实需要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化情境中通过感知、理解、内化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科实践中形成与发展核心素养。其次,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具有建构性。学科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社会性地建构起来的集体理解,学生只有形成个人理解方能转化为个人知识,而这需要学生通过社会互动与实践反思,在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方法转化为理解与改变所处环境的工具与资源的过程中实现。最后,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具有整合性。素养本位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在应对复杂社会化情境时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与心智特征,涵盖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构建的学科观念、知识技能、思维与探究方法等方面。这些学习结果在学科实践中得以有机整合,进而表现出学业质量水平的差异。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对命题人员与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明确化学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方式所承载的素养内涵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二是以大观念为主线组织与呈现单元知识结构概念图,并以此串联各课时教学内容,形成螺旋上升的层次体系;三是通过一系列基于真实情境的主题化、系列化的进阶任务与问题,引导学生在体验与经历中形成与发展核心素养;四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与方法,批判性分析社会化情境以及创造性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品质,侧重评价对个人或社会有价值的学业成就。

2.2有效利用“智慧”评价工具,优化作业设计

为了更好地矫正和帮助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依托智慧校园的“云端”设备,基于“智慧”评价工具,帮助自己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教师利用网络工具软件进行学生作业线上评阅、作业数据的采集,开展线上、线下作业师生互动;教师制作二维码,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要求扫码,填写作业反馈调查表,收集调查表等,使教师通过学生作业情况,发现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盲区”,及时查缺补漏,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3初中化学学业质量评价形式

(一)多元评价。传统学业质量评价的主体为学校和教师,这影响了学业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形成综合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二)隐性评价。学业质量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对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因势利导、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隐性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是灵活的。(三)目标评价。目标评价是为过程性评价服务的,只有确定目标,才能走好过程。“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以减负提质为核心,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多样的化学评价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能力、优势特长,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目标,让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提升自我;第二,教师应理性看待不同学生的成长变化,注重学生学科素养、个性方面的培养。

结语

有效的作业,不应以多取胜,而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趣味性、多元性、系统性的作业;有效的作业,能让学生享受化学学习的快乐,启迪学生智力、创新性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化学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业质量;有效的作业,能洞察孩子的需求,通过分层个性化的设计,织起一张网、生成一棵树,让他们实现进步与成长,更让家长不因过度“教育”而焦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促进基础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53-60.

[2]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48.

[3]辛涛.学业质量标准: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J].人民教育,2021(1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