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的当代“小人物”形象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的当代“小人物”形象浅析

马玉婕

内蒙古大学  010000

摘要:在普希金1830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中出现了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他关注社会下层阶级人物的悲惨命运,通过描写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开创了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继普希金之后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小人物这一形象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小人物形象发展至今,不断地进行了创新,融合了不同时代作家的不同理解,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女性作家,也是近年来最受欧美文坛瞩目的俄罗斯小说家,她的主要作品题材为小说和剧本,在她的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她笔下的小人物或令人感到惋惜,或令人感到讽刺,她以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女性视角描述出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活。

关键词: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人物”形象;女性作家

柳德米拉·斯捷凡诺夫娜·彼得鲁舍夫斯卡娅(Людмила Стефановна Петрушевская),于1938年5月26日生于莫斯科,当代俄罗斯小说家、散文作家、剧作家、翻译。她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上的后起之秀,获得过诸多奖项。生活的艰辛困苦造就了她对生活不同的理解,磨练了她的性格,使她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她的创作聚焦于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作为“另类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独树一帜,融合了许多文学元素,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的家庭、爱情、死亡为主题。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她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写作时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用平淡但却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最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作品风格独特而又多变的她塑造出许多的“小人物”形象,这类小人物不同于以往作家笔下的小人物,本文将通过分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短篇小说《安排生活》、《新哈姆雷特们》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她的作品中“小人物”形象特色。

一、小人物形象发展变化

小人物——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中出现的一类文学人物形象。通常,这类人社会地位低下,出身普通、贫穷,没有出众的才能和性格,他们没有野心也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作家描写这一类人物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公平,表达出对小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普希金第一个塑造了“小人物”形象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驿站长》中,维林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封闭世界里的最底层官员,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女儿被骗走这件事剥夺了维林生活的意义,最终维林含恨而死。在作品中,普希金没有用批判的眼光去评价这一人物形象,相反,他试图唤起读者对维林的怜悯和同情,揭露了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压制下,没有地位的平民生活是如何艰难。这篇短篇小说被学者们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形象发展的开端。

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普希金创立的“小人物”形象得到了发展,1840年,别林斯基在他的文章《聪明误》中第一次使用了小人物这一文学概念。随后,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果戈里将“小人物”形象进行了发展与升华。在果戈里的《外套》中,主人公巴什马奇金地位与维林相似。因为薪水不多,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但是后来他花费所有积蓄买的一件外套被劫走,他向警察求助也没有找回外套。他无法为自己伸张正义,伤心过度患病而死。在小说的结尾巴什马奇金的灵魂复活并抢到了长官的外套。果戈里用这篇小说充满了对俄国社会黑暗的讽刺、对造成小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普希金与果戈里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进一步深化了“小人物”这一主题,小人物形象开始得到丰富。

到了当代,俄罗斯作家们忧国忧民的性质始终没有改变,但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变,对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这一理解也发生了改变,小人物不再是社会等级制度分明背景下的小官吏,而是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普通人。与前人不同的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女性特有的心理,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观察生活,“揭示苏联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变化,描写各种生活积弊的蔓延”。[1]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都难以找到当时改革初期盛行的有关政治的和历史的题材,作家所关注的重点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和爱情。正因如此,在她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小人物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极为相似,或是被家庭所折磨,或是因为贫穷而变得市侩,又或是在爱情中被爱人无情背叛,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创作出这些形象,着重描写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正视生活中的漏洞,她的作品中具有着人道主义精神,让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思考和反省。

二、《新哈姆雷特们》——可怜的列奥卡季娅

《新哈姆雷特们》这一短篇小说发表于1999年第五期俄罗斯《十月》杂志,这部短篇小说属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代表性写作风格的一种——对经典文本的戏拟。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对经典的文学文本《哈姆雷特》进行了戏拟。在《哈姆雷特》中,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就迫不及待的举行婚礼,而在这部小说中则是相反。而因为生活的变故,小说中的人物也都变成了“新哈姆雷特”。

列奥卡季娅因为事故失去了一条腿,随后丈夫自杀,这个单身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生活。彼得是一个有妻子的人,听说列奥卡季娅结婚可以分到房子后他迅速地和原配离婚,和列奥卡季娅结婚。结婚之后两人有了房子,列奥卡季娅和彼得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一直挣钱养家,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还带着前夫的孩子,所以她一直对娶自己的彼得感激不尽。最后列奥卡季娅得了糖尿病,生活的困苦使她的病越来越严重。在她去世之后,彼得又结婚了,大家发现彼得与这个和他结婚的女人早就有了一个女儿,孩子们被这个消息震惊了,承受不住打击最后与父亲分道扬镳,断绝联系。

列奥卡季娅就是一个典型的当代“小人物”形象,她是个善良又亲切的女人,。从小说中对她的描写:“鲜艳的连衣裙,火热的黑眼睛,小孩子似的圆额头和粉红色的脸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热心、善良、活泼的女人,但是她的命运却十分悲惨。无论发生什么,她都很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可是残疾、丧夫让她变得异常敏感,别人对她表现出一丝丝的好她都会十分感激,彼得向她求婚,她没有思考两人之间是否存在着爱情,而是迅速地与他成婚。她对彼得心怀感激,为他生孩子、挣钱、做家务,做三份工作、值夜班,还要给丈夫准备饭菜,无休止的感激着她的丈夫。退休后她也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便去世了,不屈服于疾病的女人还是在失望中死去,而她永远无法知道,丈夫早就背叛了自己。这个可怜的女人忙碌了一生,却也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只有周围人对她的爱证明着她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与经典文学作品不同,列奥卡季娅身上的“小人物”特点体现在妇女生活的不幸中,对丈夫、孩子和周围的人都非常友好,总是去付出,却很少得到什么。在小说中并没有提及故事的发生时间,但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从创作年限便可以得知故事的发生背景,作家的描写让人不禁想到俄罗斯的社会状况,由于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女人们要生孩子、做家务、挣钱,还要面对丈夫出轨的情况。而在小说的结尾,彼得给列奥卡季娅的好友写信,他谴责喜欢列奥卡季娅的人,怀疑自己的妻儿没有爱过他,从来没有任何人爱过他,时间联系的中断让年老的他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那一个。这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彼得的讽刺,这个无情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同时也是对列奥卡季娅的怜悯,这个女人努力搭建并维持的家庭最终还瓦解了,《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而《新哈姆雷特们》也无法避免的成为悲剧。

三、《安排生活》——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短篇小说《安排生活》发表于1995年,就内容上看,该小说属于日常生活小说,在小说中所出现的人物都是不幸的,就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样,不幸的人也各有各的不幸,这篇小说“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描写残酷生活现实的特征”。[2]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丧夫、生活拮据的女主人公带着孩子生活,丈夫的一个朋友总来找她。这个男人来找年轻的寡妇时带着一些不正当的目的,女主人公对他很是不欢迎,但是他乐在其中,认为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受到欢迎。而除了总打扰她的男人外,女主人公的母亲也总想插手她的生活,想在自己女儿的身边找到家的幸福感。女主人公除了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这两个“大孩子”,没有自由可言,两人却丝毫不在乎她的感受。小说写出了家庭妇女生活的无奈,关心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安排生活》正是小说中人物的目的,每个人都想要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妥当,可是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让他们无法成功。

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不幸的三个人的生活。萨尼亚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受过大学教育,最开始做着初级研究员的工作,结婚以后有了孩子,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这样顺利下去。他开始酗酒,到处借钱,被身边的人讨厌,被妻子抛弃。他辞职来到首都,由于很多原因他不被周围的人认可,他只有聪明的头脑,却没有踏实的、坚强的心灵。没有人喜欢邀请他,他就把目标锁定了年轻的寡妇,他博得了寡妇母亲的同情,像一个吸血虫一样在寡妇家享受着寡妇的照顾,享受着死乞白赖得到的、并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温暖。而女主人公的母亲像是萨尼亚的女性翻版,她自己一个人居住,孤独和忧伤充斥着她的生活,没有人邀请她去过节,她就主动上门,她带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总是去女儿那里,让女儿照顾她,想要支配女儿的一切。两人身上有着相同的特点,他们是可恨的,但也是可怜的,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丝毫不顾别人的感受。在小说中,作家将绝大多数笔墨都放在了两个人物的塑造,更突出了女主人公生活的不易,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生存环境。

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甚至都没有姓名,她很孤独,生活的重担全部都压在她的肩上,她需要一个人来和自己一起生活,以减轻生活的压力,但是总来骚扰她的萨尼亚并不在她的考虑之中。她不喜萨尼亚,自己的母亲却和萨尼亚一拍即合,很欢迎这个男人,她没有办法拒绝厚脸皮的人,只能强迫自己照顾这些人。女主人公也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她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自己的好友,她生活中的无奈让她无法自由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小说的结尾,夜晚大家都满足地睡着了,可怜的女主人公却无法入眠,她需要决定所有事情,照顾所有人,安排所有人的生活,未来生活的艰难使她落泪,其他二人的形象和女主人公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成功且生动的塑造出当代俄罗斯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一反平常,她笔下的小人物不仅仅是让人觉得可怜,而还是可恨的,作家生动的描写出小人物的可怜及其悲惨的命运,也描写出在生活的磋磨下人身上发生的不好的变化。被生活折磨的寡妇无法逃脱他人的掌控——一个堕落的普通知识分子和一个被抛弃的孤寡老人,总是想控制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她;而萨尼亚也是悲惨的,他出生在一个有着严格规矩的正统家庭,有着大学文凭,他比别人优秀很多,不过他才能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不被大家所接受;女主人公的母亲也是可怜的,年老的她没有人陪伴,想要一些温暖,却找不到方法让别人接受她。他们都有各自的不幸,有各自生活的无奈,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笔下的小人物不再是被社会所迫害的底层人物,而是在社会中艰难立足的普通人,作家通过这些小人物的事件叙述出生活的残酷。

四、结语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写作风格多变,独具一格,在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多种文学元素,很难将她单独放入一种文学流派当中。在她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不同年龄的女性,她们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女性个体,往往是单亲家庭的母亲或者身兼母亲、妻子、女儿三种身份,她们或是被爱人抛弃和背叛、或是深受金钱和住房问题的困扰,她们无法安排自己的命运。除了这些女性形象,她的作品中还有一些男性形象,这些男性多是可恶的小人物,他们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是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从来不顾女性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玩弄女人的感情或是利用她们的纯真善良来骗取钱财,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总是通过塑造这些男性形象来突出女性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体现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无力。

参考文献

[1]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437.

[2]王立业.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小说篇[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