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皖北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郜源,杨亚柳

( 宿州学院商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为了探究皖北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文章构建皖北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皖北六市 2016—2021 年间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明确安徽省皖北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关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与皖北地区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高等教育;区域经济;皖北地区

  1. 前言

高校与地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影响的耦合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1]。高校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区域经济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2]

因为高等教育-区域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对于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人们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许爱景(2011)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面板协整方法,均衡和耦合了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3];周光礼(2014)在对我国工业化与现代的职业教育的耦合结合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3个时期[4];张亚飞(2017)利用灰色 GM (1,1)模型,建立了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的耦合协调模式,并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式进行了预测[5]。薛苏明(2017)对高校与当地经济共轨发展的耦合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其内部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并给出了构建耦合机制的方法[6];肖洒(2018)等从省际视角对我国高校和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的研究[7];赵冉等(2019)研究河南省18个地市高校与经济增长,创新能力的多维度耦合分析,并对建立创新系统提出建议[8]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推进,加快皖北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使皖北振兴由省级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这将为皖北地区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以安徽省皖北六个城市为例,通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与皖北地区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1.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构建

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在参考之前学者成果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从三个维度:规模水平、发展水平、投入水平进行衡量,引入高等院校、中职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成人本专科招生等指标;区域经济从三个维度: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引入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第二、三产业比值等指标,使指标体系的构造更加合理。详细指标请见表 1。所有指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 2016—202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

1: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指标体系

规模水平

高等院校/所

中职院校/所

发展水平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

成人本专科招生/人

投入水平

高等学校教职工/人

教育经费投入/人

区域经济指标体系

经济总量

GDP/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值/%

第三产业比值/%

经济效益

财政预算收入/万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熵权法在确定两序参数内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皖北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宿州市物流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其计算公式:

=                                               (1)

=                                               (2)

第二步,根据发展指数,计算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耦合度:C=                                          (3)

耦合协调度:D=   其中,T=a+b                  (4)

这里分别是皖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指的是两序参量指标权重,而T为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指数,A和B分别为高等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权重,参考有关学者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具有同样的重要程度,因此,本文取a=b=0.5。

  1. 实证分析
    1. 发展指数分析

2:2016-2021皖北六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年份

地区

高等教育发展指数

区域经济发展指数

年份

地区

高等教育发展指数

区域经济发展指数

2016

阜阳

0.6876

0.2895

2019

阜阳

0.7495

0.6116

蚌埠

0.5122

0.4263

蚌埠

0.5255

0.5711

宿州

0.3329

0.2634

宿州

0.4763

0.4845

淮南

0.5762

0.3661

淮南

0.5898

0.5543

淮北

0.1738

0.3864

淮北

0.1193

0.5214

亳州

0.2159

0.2304

亳州

0.2292

0.5130

2017

阜阳

0.6892

0.3540

2020

阜阳

0.7532

0.5699

蚌埠

0.5491

0.4317

蚌埠

0.6149

0.5903

宿州

0.3279

0.3104

宿州

0.3598

0.4672

淮南

0.5852

0.3992

淮南

0.6330

0.5198

淮北

0.1566

0.4069

淮北

0.1223

0.5665

亳州

0.2182

0.2811

亳州

0.1699

0.4857

2018

阜阳

0.7001

0.4987

2021

阜阳

0.7540

0.5099

蚌埠

0.4854

0.4951

蚌埠

0.6418

0.5113

宿州

0.3380

0.3753

宿州

0.5333

0.4504

淮南

0.5671

0.4283

淮南

0.6259

0.4861

淮北

0.1067

0.4504

淮北

0.1947

0.4695

亳州

0.2254

0.3859

亳州

0.2410

0.4395

图1:2016-2021皖北六市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指数

从表2和图1所示,2016至2021年期间,皖北六市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差别较为明显,高等教育发展指数排序呈现“阜阳>淮南>蚌埠>宿州>亳州>淮北”。其中阜阳市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从人口数量看,他是除合肥外,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从高校数量看,阜阳市共有5所高校,其中,本科2所,大专3所,其中阜阳示范大学是我国第一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皖北六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数来看,六市差距不明显,其经济发展指数2016-2019年间总体保持上升,2020-2021年有所下降,主要受疫情影响。阜阳、淮南高等教育发展指数是始终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淮南市从高校数量上看:一共有6所高校,其中,公办本科2所,公办专科3所,非公办专科1所,其中淮南市拥有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即安徽理工大学。淮北、亳州高等教育发展指数是低于区域经济发展指数的,亳州市的本科学院在2016年才升格为本科,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3.2耦合协调度分析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公式,皖北六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计算、评价,同时借鉴程研(2022)[9]耦合协调度10等级划分法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年度

地区

C

T

D

耦合协调类型

2016

阜阳

0.9132

0.4886

0.6679

初级协调

蚌埠

0.9958

0.4693

0.6836

初级协调

宿州

0.9932

0.2981

0.5442

勉强协调

淮南

0.9748

0.4712

0.6777

初级协调

淮北

0.9251

0.2801

0.5090

勉强协调

亳州

0.9995

0.2231

0.4722

濒临失调

2017

阜阳

0.9470

0.5216

0.7028

中级协调

蚌埠

0.9928

0.4904

0.6978

初级协调

宿州

0.9996

0.3191

0.5648

勉强协调

淮南

0.9820

0.4922

0.6952

初级协调

淮北

0.8959

0.2817

0.5024

勉强协调

亳州

0.9920

0.2497

0.4977

濒临失调

2018

阜阳

0.9858

0.5994

0.7687

中级协调

蚌埠

1.0000

0.4902

0.7002

中级协调

宿州

0.9986

0.3567

0.5968

勉强协调

淮南

0.9902

0.4977

0.7020

中级协调

淮北

0.7869

0.2785

0.4682

濒临失调

亳州

0.9649

0.3056

0.5431

勉强协调

2019

阜阳

0.9949

0.6806

0.8229

良好协调

蚌埠

0.9991

0.5483

0.7401

中级协调

宿州

1.0000

0.4804

0.6931

初级协调

淮南

0.9995

0.5720

0.7561

中级协调

淮北

0.7785

0.3203

0.4994

濒临失调

亳州

0.9240

0.3711

0.5856

勉强协调

2020

阜阳

0.9904

0.6616

0.8094

良好协调

蚌埠

0.9998

0.6026

0.7762

中级协调

宿州

0.9915

0.4135

0.6403

勉强协调

淮南

0.9952

0.5764

0.7574

中级协调

淮北

0.7643

0.3444

0.5130

勉强协调

亳州

0.8763

0.3278

0.5360

勉强协调

2021

阜阳

0.9812

0.6319

0.7874

中级协调

蚌埠

0.9936

0.5765

0.7568

中级协调

宿州

0.9964

0.4918

0.7001

中级协调

淮南

0.9921

0.5560

0.7427

中级协调

淮北

0.9104

0.3321

0.5498

勉强协调

亳州

0.9565

0.3403

0.5705

勉强协调

3:2016-2021皖北六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

图2:2016-2021皖北六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从表3和图2可知,在研究期间,皖北六市耦合度都为0.9000以上,始终处于高度耦合,高等教育同经济发展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但是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不同步,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耦合度。其中阜阳市在2016-2021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中级协调”三个阶段;蚌埠市在2016-2021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初级协调-中级协调”两个阶段;宿州市在2016-2021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三个阶段;淮南市在2016-2021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初级协调-中级协调”两个阶段;淮北市在2016-2021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勉强协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三个阶段;亳州市在2016-2021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两个阶段。耦合度高于协调度,这说明皖北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 对策和建议

4.1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创建工作。但皖北地区没有学校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皖北地区要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抓住机遇,积极引入国际、国内的优秀教育资源,以求“跨越式”的发展,以提高其区域竞争能力。要加大对皖北地区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在经济上带动高校的发展,要增加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投入,要加强对人才引进,要提升学校的档次,提高办学层次,建设成为高层次大学。

4.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经济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皖北六市根据自身特有资源,结合发展特点,对人才的培养计划进行主动的调整,使之适应各城市的发展特点。区域院校可以针对本地区的优势产业,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程度,进行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立校企密切结合的管理体制,促进校企协作,对皖北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人才输送和培养,以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在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确保两者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4.3加大产学研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产学融合,加快成果转化,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持续改进体制建设,从而推动经济发展。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和智力支持,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企业为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进产学研深度耦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创新能力,使经济更具活力、潜能,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 结论

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为高等教育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为研究目标,构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协调模型,对安徽省皖北六市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这将有助于为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促进皖北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冉,韩旭.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演进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2):23-29.

[2][5]张亚飞.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研究[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33(05):84-91.

[3]许爱景.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和耦合协调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5):73-79.

[4]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55-61.

[6]薛苏明.区域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共轨发展中的耦合要素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34-37.

[7]肖洒,刘君.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测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8,38(08):124-131.DOI:10.15957/j.cnki.jjdl.2018.08.016.

[8]雷凯.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21):26-30.

[9]程研.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2(17):65-72.DOI:10.16653/j.cnki.32-1034/f.2022.017.009.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0379062);宿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YLXYBXM22-148);2021年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长三角一体化下安徽省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1D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