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元素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单簧管波尔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律动元素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单簧管波尔卡》为例

黄佳丽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

【摘要】

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体态律动的特点是以音乐为中心,没有事先规定好动作,通过自然表达方式,即时作出“动作反应”,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基于音乐课堂的体态律动越来越被老师重视,笔者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律动元素,尝试探索音乐欣赏教学新路径。本文以《单簧管波尔卡》一课为例,将体态律动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相融合,增添了音乐课堂的美感与灵动,还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同时还加深了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关键词】 律动元素 音乐欣赏 小学

概念与背景

  “体态律动是通过身体运动(动作)对音乐加以“反应”,从而促进人的各种感官和机能的发展,并不断的发掘出对音乐的感觉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能。体态律动的特点是排除单纯的音乐技术训练,通过人的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学习营业。这种人的自然表达方式来学习音乐,正是当代音乐教育着力提倡的一种教育手段。” 音乐欣赏是一种基本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不同,后者可以通过二度创作来改变音乐本体的呈现方式,而前者则并不改变音乐本体的实质形态。这虽然看似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活动”,却因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和非空间造型性等特点,延伸出更多开放性的内容,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与想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类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统一界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并指出:“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艺术课程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并互相关联、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欣赏”是基础性的艺术实践,深层次的欣赏(音乐欣赏分三个层次:即感官的欣赏、联想与共鸣、理智的欣赏)更需要“表现”“创造”“联系”来支撑和协作。体态律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正是将律动与音乐相联系,以律动的形式表现音乐,在律动中完成音乐的再创造。现如今音乐课堂的体态律动越来越被老师重视,但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的体态律动学习上觉得难为情,缺乏自信;或更重视学业,少锻炼,导致肢体不协调,使音乐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更无法体验律动美。

  基于此,笔者以沪音版教科书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单簧管波尔卡》一课为例,主要建立在听觉与审美感知基础上,以听动结合、自主学习、师生交流等方法,运用适度的、恰当的体态律动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探索欣赏教学中律动元素活动的可行性。

乐曲单簧管波尔卡本体分析

乐曲《单簧管波尔卡》,大调式,2/4拍。旋律来自民间,经过波兰单簧管演奏家普罗修斯卡改编,成为一首单簧管独奏曲。“波尔卡”是一种波西米亚的民间舞。以半步为基础,舞步比较碎,是一种活泼欢快的舞蹈。因此在《单簧管波尔卡》的教学中课根据乐曲中的音乐元素(情绪、节拍、速度、节奏)进行教学活动。乐曲为回旋曲式,在钢琴奏出的三个响亮有力的和弦之后,单簧管以坚定明亮的音色,快速的奏出主题A,反复一次后,出现了主题B,并且调性从降B大调转到F大调,三连音和密集的16分音符使音乐更具跳跃性。接着主题A再次反复出现,然后出现主题C,这个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在调性上从降B大调转为降E大调,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第一主题又一次出现,结束乐曲。根据乐曲结构特点,A、B、C三个部分的音乐风格有所不同,在音乐元素与风格上进行对比,更容易分辨三个主题的出现顺序。此外,全曲轻松活泼、诙谐有趣、旋律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可以将音乐剪辑制作成循环模式,这样更能使音乐课堂有效的时间花在“刀刃”上,教师少说话,学生多听音乐。

综上所述,基于对波尔卡的结构背景与风格特点等各方面的分享,由于笔者选取《单簧管波尔卡》一课进行论述律动元素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律动元素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深化专业学习,提升创新教学意识

随着新课改和新课标的推进与实施,“动中学”逐渐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部分。可现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律动舞蹈化:教师要求学生听着音乐有一定要求的难度的舞蹈动作。教师关注点在学生的表演上,或者说“显而易见”的体现核心素养上,使得律动失去了灵动感,混淆了两者对音乐不同的表现意义。高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在表演上总觉得难为情,他们或站着不动,或不愿意表现,或者兴致一来就扭成一团。这不仅仅与学生学情相关,也与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素养和教学方法也密不可分。

  基于此,首先,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作品的背景、风格、音乐要素等等,促进音乐风格与特征感知,为律动的意境表演服务。其次,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基础的律动动作,不宜太难、太复杂,要顾全男女大局,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最后要声情并茂的示范引导,培养学生律动意识。

(二)推进教学实践,构建教与学新模式

1.融入律动元素内容,抓牢音乐核心元素

欣赏教学,聆听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活动,而在聆听中牢牢抓住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旋律、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核心元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既能实现增值教学效能,又能为后续的律动表现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态律动始终以音乐为中心,侧重音乐本体知识,始终围绕音乐元素开展。原因在于律动是教学手段,是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的,借其优化教学活动。

例如在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教学中,作曲家运用大量的8分和16分音符,营造欢快活泼俏皮的音乐情绪和激动喜悦情景。基于此,结合单元目标和重难点,笔者将围绕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这两个核心元素开展教学。

2.融入律动训练方法,激活课堂氛围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通过‘联系’,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律动是建立在听完音乐的基础上,即时作出“动作反应”,充分发挥生活化、形象化、情景化等特点,用动作的方式重塑音乐,让音乐可以看见,从而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和创造音乐。

《单簧管波尔卡》顾名思义主奏乐器是单簧管。单簧管叫黑管,被称为“木管家族的女高音”;而波尔卡是源于捷克的民间舞蹈,情绪欢快,常常快速的围圆舞蹈。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火车波尔卡》、《快速波尔卡》等的经验,于是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采用“舞会”情景导入,巩固旧知,引出新知。

首先,在初步聆听过程中用多种即兴律动的方式体验2拍子节拍韵律,根据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建立在听觉理解基础上,即兴用浅显的、合适的律动(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其次,对乐曲有整体了解后,师生合作体验其密集的节奏特点,感知、记忆音乐主题;再次,在哼唱旋律过程中画画旋律线,根据旋律走向即兴的律动,通过交流探讨、个别展示、指导改进的处理,在动听结合中培养速度的稳定感、节奏韵律感等,使音乐形象更直观生动,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最后教师出示波尔卡舞曲音乐的基本队形图,由学生自由选择,由固定位置到围圆表现,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律动是根据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要素用相对合适的、有美感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谱例1:主题旋律A

谱例2:主题旋律A(师生合作体验其密集的节奏特点)

谱例3:主题旋律A(根据音乐节奏与旋律设计律动)

乐曲主题B与主题A整体节奏形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并加入了三角铁。因此,主题B的聆听感受中,一方面根据学生主观的感性认识和音乐连觉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音乐与即兴的律动融合,可以活跃课堂并赋予音乐新内涵,丰富学生日常音乐课堂的学习经历。

在“舞会”故事情景营造中感受音乐故事的推动发展,运用故事旁白、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挖掘音乐要素,感受音乐体裁风格,展开律动角色想象。引导学生在乐曲主题C其强有力且突变的长音,营造出松弛的舞会氛围,因此长音处创编“王子”和“公主”相互优雅敬礼起舞的情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想象力。

(三)聚焦融合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1.培养律动表演能力融入评价

  无论是律动表演的质量还是音乐学习的质量,都需要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且欣赏课的音乐素养不能是割裂的,是要融合发展的。将律动表演思维融入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反思,促使其更理性更客观地学。教师应该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素养有效提升,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际成效与表现水平,多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生成,但是一旦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差距过大,例如:在律动创编过程中天马行空,与音乐要素、音乐美感根本不沾边,或者是不知所云扭成一团毫无音乐性可言,教师要适时指导纠正,提高学生律动能力,促进素养融合发展。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融入评价

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艺术学科,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音乐本体知识的教学,根据学情设计合适的律动教学内容,加深学生音乐体验,提高学生兴趣;也要结合音乐实践进行教学,并将创新实践能力融入评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更好的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音乐综合能力。

实践反思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律动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应该根据学生学情,从即兴简单的肢体动作、适当的队形变化、丰富的感情体验合理的融入律动,不仅可以发展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本能反应,还能体验与表达律动美与意境美,更好的把学生带入美的艺术殿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律动”是为音乐课堂服务的,所以教师需要把握好尺度,让它能更好的为音乐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缪力.体态律动课例[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3]刘诗文.创造性戏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2022(12)

[4]曹晏平.寻得蹊径百花开 小学音乐学科学习难点解决策略与探讨[J].上海:学林出版社,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