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视角下的父母教育焦虑纾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家庭治疗视角下的父母教育焦虑纾解

袁晓娇,贺琳惠

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

:教育焦虑是当代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群体性焦虑,已逐步演化为一种弥漫性的社会心态,成为关乎“双减”成效、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定的焦点问题。在大力推进外部环境治理,构建良性教育生态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推进家庭内部主体的应对与适应。基于家庭治疗的系统观分析,教育焦虑是整个家庭系统在应对内外部压力时的适应不良表现,而不仅仅是外在教育环境的影响和父母教育理念的缺乏;高教育焦虑的家庭往往存在着界线混乱、交往互动不良、弹性不足等家庭结构问题,以及亲密度与适应性缺乏等家庭功能问题。需要构建分层指导的家庭教育指导框架,探索基于亲子双向互动过程的家庭教育指导新路径,落足改善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本源,从而有效应对教育环境压力,纾解教育焦虑。

关键词:家庭治疗;教育焦虑;家庭教育指导;“双减”政策

一、“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焦虑问题

教育焦虑是父母对子女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压抑、紧张不安等复杂且消极的情绪状态[1],表现为对子女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升学择校、就业前景的过度关注与恐慌,以及对子女课余生活的过度控制等[2]全国抽样调查显示,87%的父母都存在教育焦虑,尤其是孩子成绩处于下游水平的父母和收入水平中等偏下的父母最为焦虑[3]

“双减”以来,父母教育焦虑开始出现分化与改变。调查显示,72.7%的父母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但也有15.1%的父母焦虑未缓解,还有6.5%的父母焦虑情绪更严重了[3]。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始更好地回归校园和家庭,但这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过去家庭责任缺失,过度依赖校外机构的父母。

二、从家庭治疗看教育焦虑问题

家庭治疗以系统论、控制论思想为基础,认为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身处各级复杂环境系统中的一部分。根据家庭治疗的观点,家庭成员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并不是其个人问题,而是其所处的家庭在转变与压力下适应不良的问题表现,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展现出来的交往互动模式来达到治疗症状的目的[4]。家庭治疗提供了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也为解读教育焦虑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高教育焦虑的家庭中多存在亲子界线混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亲子间关系缠结,父母对子女过度关注与控制,而子女缺少独立的发展空间与自主性。随着子女进入青少年阶段,家庭进入新的家庭生命周期,亲子间的界线问题极可能进一步激化,出现青少年对父母控制行为的过度反抗,引发亲子间的剧烈冲突。

其次,高教育焦虑的家庭中固化了围绕教育焦虑的不良交往互动。当父母感受到对子女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焦虑时,多采用非理性的情绪化应对方式,如指责打压、惩罚控制、强迫学习、上行社会比较等;子女面对父母要求也多以情绪化应对来回应,如对立违抗、问题行为等,同时伴随自我价值感的降低与自我否定。这种消极状态继而影响到学习与家庭生活,产生学习倦怠、学业落后、亲子冲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表现又进一步削弱了父母的教养效能,加剧了父母的教育焦虑,形成不良交往互动的恶性循环。

第三,高教育焦虑的家庭中缺少替代性应对模式。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时,这些家庭缺乏替代性应对模式,以及在必要时调用这些模式的家庭弹性,家庭成员不断僵化地通过重复与升级无效方式来应对问题,例如父母实施更多的指责教育、更高强度的学习管控等,无法在家庭中调整与重建适应环境压力与变化的新结构。

第四,高教育焦虑的家庭中家庭功能的发挥严重受限。家庭功能是指家庭系统中各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沟通及应对外部事件的灵活性和有效性[5]。持续性的教育焦虑可能加剧父母在亲子沟通中的情绪化反应,且家庭日常的父母陪伴和亲子沟通多围绕学业展开,子女能从家庭中获得的成长动力和精神资源不断减少,削弱了亲子间的关系亲密度以及家庭系统对环境压力的适应性。面对不良的教育生态或环境压力时,该类家庭极易受到影响和冲击,无法以一个有序结合的整体做出系统性调整,不能发挥家庭功能来抵御风险。

三、教育焦虑的家庭教育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家庭教育更是传统“家事”上升为“国事”。尽管家庭治疗为分析教育焦虑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家庭治疗属于个别化指导模式,针对特定家庭开展,干预效率低,无法满足大规模社会需求,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提炼家庭治疗中的核心理念与干预技术,使其转化、应用于更广泛的家庭教育指导中。

首先,需要构建分层指导的家庭教育指导框架。教育焦虑问题既具有共性,又在不同家庭中体现出独特性。对于低教育焦虑的家庭而言,家庭教育指导的目标是预防过度焦虑和家庭健康促进,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教育焦虑。要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目标与父母期待的整合统一,形成家庭整体应对以最大限度实现儿童潜能与健康人格的认知。对于高教育焦虑且伴随功能受损的家庭而言,亲子间往往已经形成稳定的不良交往模式,家庭中结构界线混乱,家庭弹性不足。家庭教育指导的目标在于改善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让家庭能更好地应对外在环境压力。有必要借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的经验,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面向特殊需求学生的心理咨询两个层级之间,构建团体辅导的指导路径,即面向有共性问题的家庭群体开展规模化、专业性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对于高教育焦虑并由此引发了严重亲子冲突的家庭,则有必要借助家庭治疗等个别化指导模式,由学校心理教师、家庭咨询师等专业人员针对家庭的具体情况开展干预指导。

其次,要探索基于亲子双向互动过程的家庭教育指导新路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父母最为缺乏和需要的就是增进亲子互动、改善亲子沟通方面的指导[6]。但传统家长学校、知识讲座等父母单向教育指导路径很难满足家庭需求,尤其是对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受损的家庭,亟需探索能就亲子双向互动过程进行指导的新路径。家庭团体干预是家庭治疗和团体辅导的结合形式,最早主要用于较严重的精神类疾病的干预。与常规团体辅导相比,家庭团体以家庭为单位,尤其适合处理家庭互动问题,且形成了大团体嵌套家庭小团体的独特动力系统,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治愈力。同时,它弥补了家庭治疗个别化干预可重复性差的问题,提高了对同类问题的干预效率,可以完善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改善亲子双向互动过程的新路径。

第三,指导与干预要落足改善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本源。随着个体-环境交互作用视角替代个体单向视角成为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对教育焦虑的干预指导也需要跳出“父母问题”的局限,转向基于整个家庭系统的应对指导,从改善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本源上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家庭形成更清晰的界线,转移高焦虑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注与控制,增加儿童青少年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改善亲子沟通,阻断家庭中父母焦虑-过度控制-子女问题表现-父母焦虑升级的恶性循环,形成替代性应对-良性互动-结果调节的循环反馈环路,从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功能,应对外在教育环境压力。

参考文献

[1]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2): 1823.

[2]马可.双减背景下如何应对教育焦虑.人民教育, 2022(8): 4346.

[3]黄冲,王志伟,姚奕鹏,,顾鑫凤.双减实施后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国青年报, 20210916.

[4]萨尔瓦多·米纽庆著.家庭与家庭治疗M.谢晓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Olson D H.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00, 22(2): 144167.

[6]徐杨.家长的教育焦虑该怎么解J.中国民族教育, 2021(4): 6.

基金项目:2022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双减背景下父母教育焦虑的家庭应对与指导研究

基金编号:2022C3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