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以民族乐器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隋唐至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以民族乐器为例

张力尹

辽宁师范大学 116029

摘要: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都在悄悄地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公元前581年,隋文帝结束了魏晋以来400年的国家战乱,实现了南北朝政权的统一。在国家政权统一的基础之上,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逐渐步入了及其辉煌璀璨的阶段。

关键词:民族乐器;社会发展;社会环境

前言

乐器是我们人类社会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拥有的重要文化财富之一。乐器是怎么来的呢?早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许多传说和神话。如中国古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女娲作箫”、“女娲作笙”、“伏羲作琴”等等。乐器在每个不一样的历史时代,将会展现出各自不一样时代的属性特点,它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代表反映了不同时代下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也代表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点的不断改变。所以,乐器不仅仅代表了某乐器朝代下的历史,更是代表了另一个乐器朝代下的人文艺术的载体。

一、隋唐时期民族乐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和最繁荣的两个时期,他经历了五胡乱华和魏晋南北朝两个漫长的时期后的两个政权统一的皇朝。隋唐时期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治国期间,国家相对富强,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社会和谐,这种局面使唐王朝成为了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为实力强大,局面稳定的时代。在这样实力雄厚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得当时的全民音乐文化素质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促使在诗歌,音乐,舞蹈,乐器,书法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隋唐时期宫廷音乐达到了极其鼎盛的一个局面,表现为音乐的机构众多,例如像教坊,梨园等。在这个时期,乐器的种类也十分的多,也是中国弹拨乐器发展的顶峰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必须为琵琶所有。要说起琵琶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秦朝,秦朝时流行着一种形状为圆形的、并且在圆形的上面带着长长的长柄的乐器。当时演奏这个乐器时大家把像前面弹叫做“批”,把像后面挑弦叫做“把”,所以大家都把这个乐器叫做“批把”。隋唐时期琵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大家在高中阶段都学过这样一篇课文--《琵琶行》,在文章中详细的记录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和当时流行的盛况。大至到在当时在宫廷当中演出中的一个宫廷乐队,小至到当时在很多民间乐队里面演唱歌曲中都少不了琵琶的伴奏身影。唐代以后是琵琶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例如:演奏技法由当时的横抱琵琶改为了竖抱琵琶,《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体现出来当时的演奏技法已经改变为竖抱演奏。琵琶的音位也由以前的四个改变为十六个。

二、宋、元时期民族乐器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宋元时期虽然战事接连不断但,但是国内的局面还是非常稳定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可以清楚直白的看到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宋元时期的商业经济非常繁荣,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们手里有钱了,消费的欲望也大大地提高。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当时在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的娱乐场所如勾栏瓦肆等, 他们都是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

宋元时期的古代乐器一方面是继承并发展了大量的隋、唐时代的乐器,如: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等。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乐器,如:吹乐器叉手笛、官笛、羌笛、葫芦琴、渤海琴等。有一种乐器可以兼顾两种演奏方法,既可以拉奏也可以弹奏,那就是唐宋时期的胡琴,胡琴源自于少数民族,很久以前大家都把少数民族叫做“胡”,把少数民族的人叫做“胡人”所以这把传入中原的琴便有了胡琴这个名字。北宋时期是胡琴由弹拨乐器向拉弦乐器转变的时期,胡琴在北宋时期广泛的流行于民间,是大家可以打发时间、丰富娱乐时间的乐器。宋代的胡琴叫做嵇琴也叫“奚琴”。南宋的时候,以奚琴为首的拉弦乐器开始逐渐发展,他也是娱乐场所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弹拨乐中以琵琶乐为范例的在隋唐宋元两时期音乐也已得到过了一个较大阶段的繁荣发展,在宋元唐宋时期还出现过了数量很多的音乐作品"品"等等,使之音域变宽。元代所创作出来的琵琶名曲《海清拿天鹅》则认为是在国内至目前止还能得到初步考证确定创作出完整的我国琵琶乐曲创作的历史年代上保存最古老完整的最后一首中国琵琶独奏曲。

三、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族乐器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现代。近代中国以来民间传统乐队的演奏器乐形式上的历史发展及其变化主要集中还是集中体现在全国各大城市民间器乐社团、地方性乐种以及各地民间的一些流量艺人乐队成员的主要乐器及其创作、演奏等技艺发展等十几方面。近代我国器乐艺术有发生过的较大规模的有发展及影响深远的乐器则大都是由我国汉族传统民族器乐的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这几个古老乐种。民族器乐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点主要为器乐合奏的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为打击乐与吹奏乐合奏的陕西鼓乐,用笛、管、弦、檀板等十种乐器。随着器乐合奏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型合奏曲,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冀中管乐》等。与此同时器乐独奏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琴曲《渔舟唱晚》、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等。

结语

我们中华古典文化是博大精深,仅仅单是在对我国隋唐时代至五代前后清中期这一时间段中的中华古代民族器乐文化的调查研究这其中一个小小的专业领域,就足以已令人让后世人叹为观止。从以上这些时期乐器种类的历史发展及其变化特点中就可以充分看出,乐器发展的这些变化特点与中国当时社会的复杂历史环境,社会背景和音乐的发展等都是紧紧相联系的。通过本书对中国以上各地古代民族器乐演奏的演变发展情况的综合整理总结与全面概括,让读者我在整理与概括时使我对我们中国古代器乐的发展过程感到震惊和自豪。希望这样的艺术文化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解,使中国乐器走向更大的舞台,更加希望下一代可以创造和发现新的乐器,让我们的乐器发展史可以续写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 周柱栓

2、中国通史 梦华

3、高中必修三语文 《琵琶行》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