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一年级科学教学组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基于幼小衔接一年级科学教学组织策略

赵琴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小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00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转折期,自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新修订《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因此,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也受到了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小科学教育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各种困惑,成了相关教育部门、学校以及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幼小衔接 ;一年级科学教学 ;组织策略

引言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转折期,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也受到了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自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新修订《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如果说儿童幼儿园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那么从一年级起,他们将进入一门课程。一年级的科学课该怎么上?老师该怎么教?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小科学教育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各种困惑,成了相关教育部门、学校以及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兴趣聚焦

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游戏启蒙和肢体协调运动为主,而小学时期则以静态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发展为主。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注定更容易关注事物的外在属性,容易被颜色鲜艳的好奇物品、震撼新奇的实验现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因此,一年级科学教学聚焦环节,可以从学生直观感受强的物品、现象、故事入手,将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融入学生的学习主题中,成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驱动源。

《观察叶》一课是在学生观察了一课植物后,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叶的共同特征和特定植物叶的特征进行更加具体的观察。聚焦叶有什么特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实物银杏叶,并预备分发给学生。银杏叶非常有辨识度的特征,再加上屈指可数的本地种植,使大部分只在书本视频上见过银杏叶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给物体分类》一课,教师以妈妈在厨房炒菜,突然发现没盐了,派你去附近新开的无人售后超市购买一袋食盐的故事情节创设,来思考如何快速完成找到食盐的任务,进而聚焦到给物体分类的主题。故事情境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好奇心驱动学生解疑,顺利过渡主题。

二、习惯养成

一年级学生,普遍欠缺常规意识,注意力维持时间短,这是一年级教师的普遍困惑。对于从幼儿园过渡即将系统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一年级新生,培养有秩序感的科学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科学课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和倡导探究式的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有效科学课堂的必要保证。

教师把握一年级科学教育起始时机,通过有意识的反复实践训练,完全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科学书、活动手册、学习用具和实验材料。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将有机会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担任实验材料分发员。将这种具有强烈参与感、主体意识的任务作为奖励,激发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热情。

2.交流表达。以口令形式培养学生交流习惯,“要说话请举手,不举手不说话,表达观点不重复,仔细聆听显尊重”;以准确示范引导学生科学表述,《观察一课植物》一课,学生在描述植物易出现“杆子”的生活化语言,教师应及时示范“茎”的科学词汇表述方式;

3.实验操作。以秩序感培养操作习惯。要求学生遵循实验课规则和实验科学原理,有序开始操作,有序结束操作,实验完毕,整体归位。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科学课堂有意识的习惯养成,最终外化为学生无意识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三、呈现优化

一年级科学教材多采取图片为主、文字串引、拼音同步的编排设计方式从教材层面为幼小衔接中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做了优化呈现的范例,即便是零起点的孩子,也不存在阅读障碍,科学思维也能得到相应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呈现方式,更好的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呢?

1.是直观教学效呈现。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发展,实际上是对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挑战,为此,教师教学需要兼顾趣味性和直观性。《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中,带学生去校园观察植物,遇见师生不知名的植物,可以借助一些拍照识图小程序实现。趣味直观的呈现,避免了纷繁复杂的说教,精准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是活动手册再呈现。我们不难发现,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编排与教材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活动手册既是对教科书的补充,也是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研讨反思实录的再次呈现。每节课带领学生认真完成活动手册的记录无疑成了实现科学幼小衔接的捷径之一。

3.是实践展示云呈现。教材的拓展板块通常是课程活动的延伸,将师生学习范围扩大到课外,离开课堂师生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学生拓展实践如何展示交流呢?《我们知道的植物》这一课拓展活动种植一棵植物,需要学生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连续6周的生长变化过程。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书写困难,多以图示记录表达,但学生图示粗略,容易忽视关键细节。对此,教师可以借助钉钉应用程序,在班级群发布6周种植打卡任务。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配合下,按时提交种植图片或视频记录打卡。这种借助网络将学生实践作业的云呈现方式,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学生打卡情况,保证了评价的即时性;学生之间也可相互看见打卡内容,体现了学生的自评互评。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育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各种困惑,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一年级科学教育起始时机,梳理策略,切研、且悟、且行。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课程标准》、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2]《科学教师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3]《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4]潘晶、如何吸引低年段学生注意力、《科学课》、2020(5-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