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有约:劳动育人的校本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成长有约:劳动育人的校本探索

陶雪芳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本文基于学校情况,从课程育人、有效评价、家校合作三个不同维度进行劳动教育的探索,从校园文化到家校联动,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策略尝试劳动育人的校本探索。

【关键词】劳动育人;校本探索;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7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意见和纲要,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对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部署。

如何做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呢?我校尝试从课堂到活动,从校园文化到家校联动,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策略尝试劳动育人的校本探索。

一、抓好一个重点:课程育人

课程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是为每个学生充分成长并使之具有核心素养而设计和实施的学生学习经历的总和。劳动教育要以课程的形式,才能更有效地育人。

(一)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将劳动教育上升到课程的高度,以完善的课程体系来确保实施,将劳动教育化育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校长、班子成员、班主任、劳动课老师、家委会主任一起参与,负责科学规划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总方案,督办实施课程计划或纲要,组织大型劳动实践活动或劳动教育周,制定并实施劳动教育评价办法。

学校推出以“垦荒+劳动”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课程类型构成:一是基础型课程(每周设置一节劳动课程,同时加强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二是拓展性校本课程(班级劳动“驯养”课程、校园垦荒劳动基地课程、节日节气课程);三是地方文化课程(海韵文化课程、草编文化课程、方糕制作课程)。

(二)开发课程内容

三大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内容中,有层次有梯度地接受劳动教育,丰厚自己的素养。

整个课程内容以学生劳动品质的熏陶、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技艺的传承、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关注重点,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整合学校节日节气活动、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走进故乡山水,了解乡土特色,品味乡土文化,浸润乡土情怀。基础型课程以国家课程内容为主,以学科的形式加以教育落实;拓展型课程的内容为校园垦荒劳动课程,学校开辟了“农乐园”“耕读小园”两块垦荒劳动园地,以家校合作形式开展,开展种植、手工制作展示等活动。地方文化课程的内容取材于地方文化特色,名为“海韵文化课程”。内容包括“赏船家乐事 编多姿渔趣”“品多味鱼香 晒多彩渔景”“寻山海艺趣 传渔家文化”三部分,让学生感受台州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的奇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融合实施模式

劳动教育的实施提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融合实施。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突出劳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进行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积极探索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契约式等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落实劳动。学校工作计划中有专项,把劳动课程做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在课表中清晰反映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浙江省编的《劳动》教材和校本教材,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观念培育,培育学生具有积极劳动精神、正确劳动价值取向等劳动素养,要让学生“爱劳动”“会创造性劳动”。同时,教师课堂教学抓落实,如日常劳动,让学生了解每一项劳动的步骤,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技能,要让学生“会劳动”。如能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的,当堂完成。

2. 活动体验劳动。以活动方式开展拓展型劳动课程,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劳动素养。如班级劳动“驯养”课程的落实,所谓“驯养”,就是通过每天劳动培养学生与班级物品之间的感情,成为自己驯养的对象,从而让劳动和人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每班制定劳动公约,一人一岗,每天五分钟,不断地在劳动中驯养自己和物的情感。如校园垦荒基地的活动,坚持一周一次。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科学种植,同科学课融合,亲近自然,经历从付出、收获到品尝的过程。再者,把节日节气作为劳动教育的契点,如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冬至等开展各类各式的主题式劳动教育。再结合小红萌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服务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在加强学生的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回报和成功喜悦。

3.项目化提升劳动。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如地方文化课程:海韵文化课程。就让学生以项目化推进,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领略台州海洋民俗风情,探究渔民生活和渔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台州渔家文化”,让学生了解各类海洋、渔业知识,开展各种渔家文化劳作技能的学习。“台州渔家文化”融入小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课堂转变到学生同步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是劳动和学科整合的同步提升。

二、落实一个关键点:有效评价

《椒江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中指出: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把中小学生劳动课程学习、劳动清单落实、参加劳动周及各级各类劳动实践成果展评或技能竞赛的标志性成果等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学校积极转变观念,丰富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拓宽评价主体,更好的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魅力,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一)构建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学生是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读懂学生,洞察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为此,学生构建了劳动考级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劳动考级以个人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物品整理、清洗,简单的家庭清扫,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种植、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德育线制定劳动考级评价表,分为十二个等级,每学期一个等级。从“劳动参与”和“劳动技能”两个维度进行考核,“劳动参与”评价包括从未参与、偶尔参与、经常参与三个方面,“劳动技能”评价包括未能掌握、基本掌握、熟练掌握三个方面。每个学期共10个考级项目,每两周考核一项内容,以促进学生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学会一生有用的劳动技能。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又要结合课外的情况,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如果在家里开展的劳动,“劳动参与”这项指标的评价由家长来完成。

(二)创新多维评价

1. 共享劳动过程,以评促成果。如劳动考级,要求学生上传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照片、视频,完成劳动考级,期末班主任审核,以此作为劳动教育评价基础。学校针对拓展性课程项目,有些项目让学生在劳动周、社团成果汇报展示会上展示劳动过程和成果。   

2.树立先进典型,以评促发展。学校制作展板,展示劳动成果。学期结束前,评出“劳动考级标兵”和“垦荒好少年”,在期末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加强媒体推介,利用学校和班级微信公众号推出班级劳动开展情况,激发学生参与、家长配合,推动劳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形成一个合力点: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让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劳动教育能够延伸到生活中,形成一种常态,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一)“劳动有约”的家校合作

学校要求家长成为孩子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协助者。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讲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劳动有约”的家校合作。有约一:三个保障:家庭要做到保障场所、保障安全、保障沟通。有约二:鼓励为先:家庭与学校一起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探究,形成劳动成果。及时把劳动的照片和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有约三:训练为要: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平时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发现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时地给予表扬,给予强化,让孩子反复训练,循序渐进。

(二)“陪伴有约”的家校合作

从劳动教育引申到陪伴有约,让劳动教育的外延更大,达成家校合作的立体式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提出了十大家校共育陪伴有约:每周一次亲子运动、每周一次共读心灵之书、每周一次共赴自然之约、每周一次共做菜肴、每周一次亲子谈心、每周一次艺术之旅、每周一次户外劳动、每周一次共赏经典电影、一学期一次共做公益活动、一学期一次共同制作作品。以上十大有约,把劳动教育和美育、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融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

[2]迪伦.威廉.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3]朱永新.新教育.上海: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