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休闲渔业背景下传统渔村的整体更新与提升——以海口沙上港渔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浅谈休闲渔业背景下传统渔村的整体更新与提升——以海口沙上港渔村为例

顾文飞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摘要:休闲渔业是近年以来众多传统渔村进行产业革新和乡村活力重塑的重要路径。分析海南省的美丽渔村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明确在现阶段休闲渔业大背景下,渔村的发展重点。从传统渔村本身的产业、设施配套、环境、文化等要素出发,对渔村进行全面更新与提升,以达到满足发展休闲渔业的需求,更好的发挥休闲渔业对渔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传统渔村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渔业;美丽渔村;乡村旅游

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而乡村的不同类型也就决定了乡村振兴需要采取不同方式,沿海渔村的发展需要采用与以农业为主的大多数乡村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休闲渔业是新兴交叉产业,涵盖一二三产,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浙江省沿海的一些渔村依靠休闲渔业的发展带动,促进渔村经济发展、再现渔村活力,为传统渔村的转型提升提供了成功经验。基于此,探究如何在发展休闲渔业的前置条件下,打造美丽渔村,更好地将休闲渔业与村庄整体更新提升融合起来,推动传统渔村振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 海南省美丽渔村发展阶段探索

自2012年以来,海南省提出了多项方针措施推动传统渔村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海南省美丽渔村经历了1.03.0的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对渔村的发展都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1.1 美丽渔村1.0阶段

2012年,海南省编制了《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2-2020),初步提出在海南省沿海市县建设美丽渔村,自觉将美丽渔村建设纳入全省“百千工程”之中。但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及海南省经济基础较薄弱等原因,1.0版本的美丽渔村,仍然停留在乡村本身作“表面文章”,没有与产业、村庄发展相融合。阶段下渔村普遍还存在建设缺乏标准化支撑,渔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美丽渔村标准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1.2 美丽渔村2.0阶段

2016年,海南省发布《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2016 -2020) 》,将一批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乡村列入其中。通过编制美丽渔村建设规划,建设了若干个美丽渔村,打造的美丽乡村片区,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设100个宜居游的美丽乡村。这一阶段美丽渔村建设已经相对深入,但是仍有诸多不足,众多村庄建设思路过于统一,没有立足渔村资源禀赋,忽略了渔村文化传承,村庄的内生潜力不足。

1.3 美丽渔村3.0阶段

2019年,海南省发布《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 -2025)》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在前两阶段“美丽渔村”打造的基础上,对渔村和传统农村之间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新的认识,充分围绕渔业发展这个核心命题休闲渔业和渔村建设相结合起来,并且强调了渔村人文特征的打造,以“渔业+”的模式驱动传统渔村进行变革,从“食住行、游娱购”等六方面全面整合现代渔业生产、美丽渔村营造和休闲渔业体验,打造“休闲渔业+”模式下的新时代美丽渔村。

  1. 传统渔村发展问题分析

海南省多数的渔村目前还未经历过完整的全面改造提升工作,在长期的自由发展模式及传统渔业生产交易方式下,各渔村在产业发展和乡村设施、面貌等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以海口市沙上港渔渔村为例,沙上港渔村位于位于美兰区灵山镇,南渡江入海口东岸位置,衔接江东新区与海口市主城区,辖5个自然村。全村现有渔船170余艘,渔船和码头沿村庄西侧沿江岸线呈带状分布。渔村整体环境一般,各项设施建设均比较落后,住宅整体建设密度较大,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村庄内部道路平均宽度2.5-3.0米左右,车辆较难通行。

总结得出,渔村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渔船停泊杂乱无序,影响过往船只通航

2)渔获交易无规范场地,摊位肆意蔓延污染环境

3)村庄建设密度较大,缺少活动公共空间

4)内部道路曲折狭窄,车辆通行困难

5)村庄建设落后,各项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1. 融入休闲渔业功能的渔村更新提升路径

基于海南省美丽渔村3.0阶段发展新要求,以沙上港渔村为例,以休闲渔业为引领,充分探索传统渔村的现状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民俗,立足实际发展要求对传统渔村进行全面更新和提升。

3.1休闲渔业需求分析

针对村庄发展现状,从村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渔业基础综合分析,未来村内休闲渔业发展方向主要满足三类人群需求。一是日内来村吃海鲜买海鲜的人群,渔村主要为其提供渔获交易场所、海鲜加工餐厅、大排档等餐饮设施,同时要有配备相应停车场,避免交通短时间内拥堵;二是出海海钓、捕捞海货体验的旅游人群,渔村主要为其提供渔船停泊点、码头、海鲜排档、海鲜加工餐厅、农家乐等餐饮设施以及少量住宿配套;三是体验渔村文化风情的旅游人群,渔村主要为其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富有内涵的渔村文化空间、以及一定的风情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

3.2 立足渔业发展,做好产业配套

渔村的发展需要渔业产业的带动,首先要对传统的渔业产业进行革新,对渔民渔船捕捞、停泊、渔获交易、违法违规处罚等进行规范化整治,塑造良性规范的渔业生产体系。

在沙上港渔村中部江东大桥桥下两侧区域,设计建立一处供全村渔船停泊、渔获交易的海鲜交易市场,规范现有杂乱的海鲜的交易场所,同时保留海鲜现捕现售的传统特质,为渔村的海鲜交易创建良好的环境。同时,建设码头防波堤,保障渔船停泊安全性。在村域北部入海口区域,结合上位规划要求,设立行政执法码头,作为南渡江入海口区域四个渔村共同的行政执法区域,规范渔船合法的生产行为。

3.3 深挖休闲功能,提升服务设施

做足“休闲渔业+”功能,将渔业休闲功能植根渔村,全面完善村内餐饮、休闲商业、娱乐、住宿、服务接待、交通等一系列设施配套,健全休闲渔业的主体功能服务体系。

以江东大道北部区域即东村自然村组为发展空间,打造休闲渔业集聚区。包括综合配套服务、海港活力商业街区、生态渔村民宿群、渔村露营基地及休闲垂钓中心五大休闲功能(图1)。

1)打造“商业街区”,塑造活力名片:利用沿江村民住宅改造成“商业街区”,底层作为商业或农家乐,商业主体主要为沿江码头上的海鲜大排档,作为村集体对外经营的商业资产,是商业区域的最重要的名片,注重其形象的塑造,同时结合设置登船码头,便于游客随渔民出海体验捕捞乐趣。

2)深挖乡村资源,补充休闲功能:利用村内现有的闲置绿地和东部的河道资源,打造渔村露营基地及休闲垂钓中心。

3)完善村庄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新建小型游客中心及停车场,满足未来游客的实际使用需求,同时对各自然村村委会广场进行形象空间的提升,作为各村的形象接待点。

4)梳理内外交通,实现互通便捷:顺应渔村原生路网格局,优化道路体系,村内主路打造环南北联通的渔村主环路,主体道路进行拓宽黑化;完善慢行交通,结合休闲渔业功能节点、生态开放空间完善慢行及滨江栈道网络,同时建设点状的停车及共享设施服务点。

5)多形态住宿类型,塑造夜晚经济:村内现状有多处老旧房屋相对聚集区,主要利用现有一层坡屋顶老旧房屋进行片区整体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主题民宿聚集区;同时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进行改造,形成具有本地风情的多种民宿类型,逐步完善村内的旅游住宿功能。

图1 沙上港渔村休闲渔业功能布局图

3.4 植根渔村灵魂,探索地域文化

乡村文化是渔村的灵魂所在,尤其在海南,众多的文化传承给渔村的印记增添了很多的传奇色彩。在渔村的整体打造上,深挖本土的妈祖文化、关帝文化、兄弟文化及红色文化,提升整村文化内涵。

通过对村庄肌理空间的梳理,利用滨江大道南侧岸线及村庄内部的主要道路,串联村庄的文化广场、宗庙、红色纪念堂、宗祠等主要文化节点,打造形成一条可供游客游览参观的乡村文化环线,将村庄核心文化内容进行整合,集中展示。

村庄北部重点打造开渔广场,为每年的村庄开渔节提供场地,同时在广场及周边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作为核心文化节点塑造。

3.5 优化乡村面貌,打造宜居环境

渔村要发展休闲渔业、乡村旅游,在产业和功能的提升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基础。依托南渡江和谭览河的生态水廊环境,结合村内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廊道打造、村落风貌提升和重点形象界面三个角度着手,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

1)水绿共生,连塘成带打造渔村生态双廊

沿南渡江结合现状渔业功能需求及生态水岸现状,优化沿江驳岸形态,打造滨水生态廊道。串联谭览河岸绿地及上沙村内服绿带空间斑块,营造主体各异特色生态空间,塑造谭览河-沙上乡村绿带线性生态空间。

2)衔接渔村基底,打造一环四个片区

一环为沿谭览河、沙上港村庄主路及沿江堤坝串联主要形象空间节点形成的渔村风貌展示环,湿地、活态渔村及滨水万国渔村建筑风貌。同时依托现状村庄基底结合功能打造湿地渔村、渔港休闲、魅力渔村、滩塘湿地四大风貌主体片区。

3)对接城市环境,塑造形象界面

沙上港渔村整体呈现南北向布局,有纵向沿南渡江的沿江界面和横向江东大道的形象界面两大面向海口市的主界面,作为未来以发展休闲渔业旅游为主的村庄,对面向城市的主要界面进行重点塑造。其中江东大道形象界面多植绿化,避免大量过境车流干扰,同时可以延续渔村东西方向道路的景观性;沿江大道的村庄建筑界面,通过增加适当建筑轮廓灯、改造建筑外立面形象、统一设计元素符号、增加景观绿化和景观步道等方式,打造贯通南北的乡村形象界面。

  1. 结论

在休闲渔业的发展背景下,以海口市沙上港渔村为案例,从乡村产业发展入手,为沙上港渔村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方向,提出了在目前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渔业转型困境下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结合休闲渔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落脚点,对全村的空间塑造、交通组织、建筑面貌、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全盘规划,为传统渔村的整体更新和提升探索新的路径。总结如下:①乡村振兴不仅是穿衣戴帽工程,更多的需要从产业着手,能够让村庄有自身的造血机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乡村能够振兴的前提要素。②针对传统渔村的整体更新和提升方式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村庄实际情况以及当下政策做出相应变化和调整。③以环境保护,生态要素为前提的规划和设计是当下及未来的主流趋势,在后续的规划中,需要与区域国土空间做好衔接。

参考文献

[1] 徐艳芳;刘福彩;孔德汀;刘丽媛.休闲渔业视角下滨海渔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21,49(01)

[2] 李晓玲.海南潭门休闲渔业发展研究. 现代商业2017(14)

[3]张丽;曹雪;廖民生.三亚西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及文旅融合发展策略研究.区域经济. 2021.35.035

[4] 陈桂莹;赵奇蕾;祁思琼;陈新军.中国沿海11省(市)休闲渔业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5] 陈桂莹;赵奇蕾;祁思琼;陈新军. 海南省休闲渔业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22(02)

[6] 陈力;张超;陈凤桂.海南省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