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大并存的矛盾尺度逻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大并存的矛盾尺度逻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李宬墨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110000

摘要:本文旨在对传统人居环境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对现在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补充或修改性的思考。从园林入手,对于传统居住营造的思考以观者角度来说对中国现存及以后现代建筑变成由中国传统文化上生长出的包含传统在空间和设计理念上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空间、现代建筑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upplement or modify the creative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design methods of current buildings. Starting from the garden, the thinking o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ewer has become a living space that contains traditional space in space and design concepts that has grown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 garden space, modern architecture

“中国园林必不见有边界分明,修剪齐整之草坪,因其仅对奶牛颇有诱惑,实难打动人类心智”童先生力证中国庭院早已摆脱了山野丛林的蛮荒气息,从凡尔赛宫修剪整齐的集合植物里窥见出它从未消失的蛮荒感。当然也有无花木亦可成园一说。割裂了建筑同周遭空间环境的联系,使得建筑同场地、自然之间形成相对闭合的三个层次的空间。假山叠石的造势手法与小大建筑的内部空间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于假山叠石的造势手法本身并未能产生与建筑的直接对话,在古典园林中,假山之于园林本身内部的建筑的关系如同王澍所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假山对建筑在个人经验获取的视角下是比拟与山体的存在,石与树、湖、或水体的配置方式类比于自然界的远山及近景,当石与尺寸较大的树木在正常建筑内庭院尺度出现时,开始变为自然中山体某处引喜之景。抛开配景植物水系,当靠近假山,拟山体细节便透露出来,在中的尺寸下变成正常建筑尺寸中活动的人的“游居”尺寸。把对自然界的游人尺寸局部提取,通过视野及路径设置,加大本在正常尺度下的空间延展性,例如路径中的视野遮蔽,空间内部昏暗变化,拟对正常尺度下自然界中的寻境进行缩小,进而将园林内部主体空间结构变成具有“留白”的自然画作。从三维角度出发,进行局部二维处理。最后一种情景,当久居于石林之中,对石细部观察,偶有草拟树林,若以小人居中,必然是一处神人仙境。山体成林,空间复杂,自然景色包含其中。模拟自然界同人类居住之间的关系。如王澍对元代画家倪瓒《容膝斋图》所评那般“若视画的边界为围墙,近处亭榭,居中为池,池前似石似树····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岛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当然这一主观经验的臆断确实缺乏科学性,但情趣使然何尝不是一种对于世界及建造的态度。如童寯先生所说:“情趣在此之重要,远甚技巧与方法。”

复杂的处理手段这里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湖宁波书画院为例,主体建筑在沿河主要道路的意向同沧浪亭园中步碕亭相似,作自然山体中一景,蜿蜒曲折的游廊架在山涧之上,面向水域。空间内部上下有建筑元素构成,左右则分别是实的山体和虚的远山远景。但当游居于建筑之内,建筑本身的尺度感被放大。建筑本身从单薄的游廊意象中脱离出来,建筑内部的高差变化如山势,道路内外两条且有上升下降的可选性道路,“山间”狭长小路或可居“洞穴”,在对整体流线的个人体验上,犹如步入山而忘山型。除去对于正常尺度颠覆之外,空间内部中又再次存在着微缩的自然,一方面作为正常尺度下的二维节点,另一方面又作为三维角度思考下的自然画作的“留白”。

严格自然、场地、建筑三个封闭的环形嵌套关系。这类关系虽有时并非都是圆形,或有打散分布来增加这一对话“面积”但仍然不认可这是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普通处理方式还有类似于隈研吾在《场所原论Ⅱ》中提到的“粒子”这一概念,将建筑物做“小”做“粗糙”。

进一步应用这类处理手法,就需要我们在设计之初对于自然及场地的理解,从人及人居环境,及个人主观经验臆断的角度出发,将建筑富有情趣的带入到自然中去,如宁波博物院所作,主体建筑掩于树林之后,同东侧城市轴线广场及远出现代玻璃大楼并无碰撞之意,建筑本身做拟山状,比拟城市发展中可能并未触及到的“自然区域”对于山体本身正常尺度对于人的感官刺激也在建筑中体现出来。而对于城市,街道,建筑场地而言。

入园小空间在营造方式上总是四面高墙围合对建筑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太多意义,而是在流线处理上或情趣营造上帮助处理观者出现的情绪。探讨的并非是园内入口那类“曲径通幽”感,而是在原体内部,游园部分。墙体本身高度在视觉层面对空间延申上的帮助,墙体在非特定高度(即超越眺望之高)常设多处空间层次,比如园外墙,庭院围墙,或有廊道偶尔跳出,多种高度。每种层次之间添加的自然元素来帮助空间延申的合理性,尤其庭院内多生植物藏于其中。降低了人们在游园时对空间延申质疑的错觉。这类做法涉及园区众多,不再一一列举。还有类似于扶手类的矮墙,在内庭院的营造上,环廊常设一至两处向下出口,其他部分均由矮墙“打断”。确保观者在极小空间内对内庭院造景的多重角度观察。

部分假山山体在营建上也起到了同样的延申作用,类似于狮子林中的“小方厅”四面开口,四洞,两处可空间交换的门,两处可视野交换的窗,由“小方厅”望出的是假山山体营造的平台面,在视觉上甚至呈现出上下空间的高差延申,这一处理手法已有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类似于柯林·罗对于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关于“透明性”解释。现代建筑对此类方法的应用,如何香凝美术馆、苏州礼堂,或王澍五散房及对翠玲珑应用的各类建筑方案等等。空间延申处理依靠墙体的第二类手法即墙上的漏窗,对“实”的墙体进行拆解,做镂空或洞,进一步降低质疑,让延申的空间虽然是由众多观者主观臆想的,但是空间确是客观存在的。为实体墙的隐藏的空间,即将出现的空间增加预见性,减缓反复“曲径通幽”带来的枯燥感。如留园中由“还我读书处”前往可亭的路上,由汲古得绠处延申至远翠阁的墙体上,小路的尽端是开阔的园子。墙体在小路上开动面向的并不是完全对着院内生的植物而是远翠阁的部分细节,墙上开“漏”窗来提前预示即将出现的庞大造景,但又并不能得全景。对于现代建筑的此类空间营造,更能从简易的直观功能“白盒子”变为“散落”的“白盒子”在对功能使用时将情趣增加其中。把建筑对人的角度上升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的层面上来,再次思考三者的单一的包含三层次如何破解。

三、墙体的尺寸及样式

厚度:又要再次提到拙政园的别有洞天这一景,从与谁同坐轩望向别有洞天并不能获得任何空间延申的信息,经由倒影楼沿廊,行至别由洞天,墙身做的非常之厚,似要说明景的转化,强烈的分割感便通过连续的空间营造出来,别有洞天的洞口是淡化的一条虚线边界。更愿说他是由某中心点发散的边缘,淡化的边界甚至于不存在两个空间。

样式:拙政园中得真亭处的缓和降低高度和蜿蜒的曲线包裹着山石。从游览来说逐步对亭的景缓慢呈现。犹如在山间小路行走,登山之路突然出现,山体的特色突然出现。是一种对空间的预呈现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澍《造房子》
  2. 童寯《东南园墅》第二版
  3. 隈研吾《场所原论Ⅱ》
  4.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5.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6. 柯林·罗《透明性》
  7. 《WANG SHU IMAGING THE HOUSE》

   李宬墨(1995.2-),男,汉族,籍贯:新疆乌鲁木齐,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