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小学语文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吴沛奚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仙渡小学  323008

摘要:革命文化是新时期我国语文课程重要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此类文本特点,本文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进行梳理,并以此为抓手,探索了一条兼顾时代性和人文性,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立足学生本位,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路径;人文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如何教学,让革命精神流淌在学生心中,将革命精神传承发扬,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究。

一、抓住关键词语撬动全文,感受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叙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居多,这些人对国家的贡献巨大,革命事迹繁多,但是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未达到。因此,教材所选的作品常常是写平凡小事,学生大部分能读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撬动全文,深入体会其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避免贴标签。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大部分教师利用随文识字的方式串讲全文,相机给朱德同志贴标签,使人物形象失去了立体感。朱德的扁担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呢?可以抓住结尾中的“越发”一词撬动全文。首先,追问“越发”是什么意思。“越发”是“更加”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以前人们就敬爱朱德同志,而现在是更加敬爱朱德同志。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回读课文探究以前人们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衣着、动作,感受到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晚上还不辞辛劳研究作战计划,因此战士们敬爱他。然后,再探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让他挑粮,而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在这个小插曲中,要聚焦对“又”字的思考,从这个字上学生既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心疼,又体会到朱德同志对战士们的关爱,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和诚意。这样的好军长,谁不爱呢?这一根“扁担”,更体现了“同甘共苦”的革命传统。低年级的革命文化题材作品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抓住关键词语便可以撬动全文。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人物形象,在细节中丰富人物精神。在层层深入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将伟人的革命精神与优良的革命传统具象化,学生自然生发出对伟人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二、紧扣有情感基调的词语思辨,体会独特的革命英雄主义风格

小学文教材中有一些伟人的作品,有的是其人自作,有的是他人撰写,还有的是通讯报道,叙述视角不同,情感表达有别,教学方法自然有所不同。比如,关于伟人毛泽东,教材中既有他人撰写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也有其自己创作的革命诗词《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他人撰写的毛主席的事迹,字里行间充满了崇敬之情,教学时可抓住细节描写进行体会;而毛主席自创的《长征》乐观、豪迈,洋溢着革命大无畏精神,教学时可抓住有情感基调的词语深入体会。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大部分教师会抓住“不怕远征难”和“只等闲”等句子词语来统领教学。引导学生想象红军战士征服万水千山的画面,抓住“腾细浪”“走泥丸”的夸张手法以及“暖”和“寒”的情感对比,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学生在这看似轻松的语境中,容易将文字背后的意蕴读肤浅了。此时,不妨紧扣“寒”字引导学生思辨:整首诗都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感基调,一个“寒”字是否破坏了全诗意境?为什么?学生借助历史资料,了解到巧渡金沙江不费一兵一卒,令人心生喜悦;而飞夺泸定桥损失惨重,令人心生寒意。教师相机补充资料,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历史之鉴令人警醒;飞夺泸定桥不仅要拼智,更要拼勇。毛主席事后回想起这件事仍然心生寒意,这个“寒”字更衬托了飞夺泸定桥之艰险,烘托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三、运用特殊词语链接史料,理解英雄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人格

“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革命文化作品学习的宗旨之一,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学习革命英雄故事来实现。这些革命英雄故事,大多是普通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特殊行为。学生阅读时,抓住特殊词语链接史料,方能将英雄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明辨其行为背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如,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继光》,怎样理解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呢?大部分老师会引导学生聚焦黄继光主动请战时的语言、执行任务时的行为、英勇献身时的动作……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理解其英雄气概。这样教学就容易在贴标签、喊口号的浅层次徘徊。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缺少历史背景和当时环境的支撑,使得理解人物的言行显得单薄甚至无力。这时就需要抓住课文中交代历史背景的特殊词语“抗美援朝”“上甘岭”“597.9 高地”,在史料链接中,解析英雄行为背后的客观形势所需和主观强烈愿望。课文学习前,前置资料预学,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和上甘岭战役的惨烈;课文学习中,聚焦“597.9 高地”,链接资料呈现当时战斗的激烈。黄继光的言行是和历史背景、特定环境交织在一起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主动请战;在子弹像冰雹,肩上、腿上又负伤的情况下,他顽强地向前爬;在最危急的关头,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纵观全文,在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下方显出其“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中高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单元教学,要尽量减少学完课文就“感受到人物什么精神”的僵硬问题,减少运用视频和音乐过度渲染情绪,也不能拘囿于喊口号,止步于当时感动,而是要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触动。运用特殊词语链接史料,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在经历获取口号的过程中,真正感受英雄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人格。

四、结束语

革命题材教学引领学生的成长毋庸置疑,教师在进行革命题材课文教学时,要把握教学困境,以学生为本,才能在此基础上,探寻优化路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激活学生内在对此类文本的认同感,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入,感知革命文化的情意,让学生在革命传统精神滋养下,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