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模式下养老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医养融合”模式下养老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

吴娜娜

济宁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当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现存的养老设施和人力资源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养老所需,也因此使得养老成为新型社会问题。而院校作为提供多样化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为了更深入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我国还推出了医养融合模式,力求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融合,给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养老服务体验。且有了这一模式的保障之后,着实给护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对此,本文便立足于医养融合模式下的养老护理领域,对当前护理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望能够给予观者些许参考建议。

关键词:医养融合;养老护理;专业教育;现状;发展

引言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院校只是将养老护理当做是提升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经常以志愿者教学形式存在。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内容单一、实践次数少的弊端,再加上对于养老护理方面相关理论方面认识较少,因此学生专业度有限,毕业后真正从事于老年护理行业的比重也不容乐观,没有办法真正解决当前社会养老护理紧缺的问题。为此,可能对当前养老护理教育现状展开深入探讨,对医养融合模式的推进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养老护理教育现状

(一)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且数量稀缺

虽然如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护理课程,可是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在护理专业人才方面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养老护理方面,人才更是十分稀缺,没有办法更好的响应医养融合策略。这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社会以及教育方面对养老重视力度不足,进而导致对养老护理实际现状研究就存在明显不足,也正是因为专业性人才的缺失,进而导致所培养出的养老护理人才不管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达社会期许。除此之外,在很多院校当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养老护理专业,再加上很多护理学专业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很多教师学历结构不仅达不到标准,并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存在限制,不利于教师团队建设。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安排不合理

为了更好的响应社会需求,所以护理学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学到多层次的护理知识,其中便包含养老护理这一方面,广泛的知识面着实会拓宽专业学生的就业道路,但是也同样存在弊端。当前,由于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存在缺漏,特别是在养老护理教学方面的设置上就较为疏忽。护理学学生本身接触的知识就过于繁杂,但是所学习的时间确实很有限,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接触知识,教师会过多的关注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并且为了更好的测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还会多借助纸张考核的方式予以评测。然而,这就会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像是在养老护理实践教学方面,就多借助于志愿者的形式,但是学生担当志愿者的次数和时效都没有办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因此,对于养老护理方面学生多含处于书面知识之上。众所周知,护理学教育注重临床需求,如果专业教学连最基础等社会继续都没有办法达到的话,就无法对护理人员全面性培育作出保障。

(三)缺乏社会认同,教学设施存在欠缺

对于护理学方面的人才,虽然在社会上极其紧缺,但是对于护理学专业而言,特别是对于养老护理这一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力并不大,因此在社会上的重视力度和认同度还是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养老护理得不到有力的经济支持和社会支持。也正是在这一社会现状的影响下,学科先进性得不到有效提升,并且所学习的教材和知识也得不到及时的优化和更替,这就使得学生所提供的实践服务和社会层面对人文服务的期许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再加上对专业建设的忽视,所以在护理教育的质量和规模上便受到限制,没有办法去迎合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市场中高质量养老护理还一直存在稀缺状态。

二、“医养融合”模式下养老护理教育发展思路

(一)专业教学方面应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医养融合的推广确实给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减轻了些许压力,可是这也预示着社会对于护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愈发严苛。因此,院校相关领导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的重要性。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国内的护理学专业起步较晚,很多院校会过于借鉴于国外的教学手法,这就容易导致学科教学与国内实际需求脱节。为此,学校方面就可以从凸显自身特点入手,积极结合学科特点,从就业领域方面出发,并以市场和未来为导向,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情况下,立足于特色教学的定位,协调人才建设布局,推动教学和科研并重,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二)注重基础设施完善,整合学科实力

为了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学校方面就要拓宽资金引入渠道,以此来加大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力度。这样一来,就不用再受到设备、场地方面的限制,教学实验领域也能得到更好地满足。并且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之后,就会为教师科研方面提供支持,就能够推导出更多先进的教学模式,还可以结合养老护理社会现状,以及具体需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改良课本,摒弃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加入更多服务于学生实践与就业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锻炼方面的关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此同时还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拓展,融汇理论、实践、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知识,在教师的大力引导之下,帮助学生对科学、人文性知识进行深入吸收。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也要予以改良,要积极迎合市场发展期许,积极践行全面素质人才教育,要敢于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发展动态和护理学科本身的特征,科学合理的搭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素质人才教育的深入。还要尽可能的完善师资团队培养模式,结合实际创建出合理可行的竞争机制,定期对任职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对于表现良好的教师给予进修机会,用更加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任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更多高质量的优质教学人才,完善教职工结构和水准,以此来达到提升护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扩大影响力,加强校医合作

除了提升办学特色和学科竞争力能提升护理学科社会影响力之外,还可以借助与现在合作的方式,可以和医院合作,也可以和一些养老机构予以合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增强,让学生加快角色转变,进而更好适应社会工作。与此同时,与社会机构单位达成协作的模式,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研究范本,帮助学生成长。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场地从教室内转换到医院、护理机构等地点,用更具新鲜感的方式,促使学生加强课堂投入度。院校还可以聘请医院或者养老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讲师,在具体工作中为学生教授知识,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促使学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养融合的背景下,就养老护理专业人才教育层面来说,着实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这些局限性问题的禁锢,延缓了养老护理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就需要从院校教育方面入手,明确教学方向,改革教学体系,并通过高质量师资团队的搭建,推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护理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群众的卫生保障系统,为社会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思璇,周红梅,林瑞薇.“医养融合”模式下,如何进行养老护理教育[J].东方养生,2021(08):40-41.

[2]刘金花.医养融合背景下养老护理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21,No.557(15):224-226.

[3]胡雯,高之翀.“医养融合”模式下养老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J].知识文库,2020,No.483(11):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