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信息技术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应用

徐秀铮

漳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福建漳平,364400

早期阅读活动对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常会利用视频、音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活动,使信息技术成为早期阅读活动中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如何科学运用信息技术以更好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是早期阅读活动组织中教师需要关注思考的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的阅读行为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了阅读姿势正确、按序规范翻页等行为习惯,是高质量阅读理解的重要前提。

幼儿阅读活动观察中两种情况频繁出现,一是不少幼儿不会坚持用正确的姿势阅读,如弓腰驼背、趴着躺着或书本离眼睛很近;二是随意翻阅图书,未按页码顺序逐页阅读,教师同时面对二三十名幼儿,很难做到一一提醒和指导。

此时可运用模拟动图、视频插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引导和规范幼儿的阅读行为,如制作带页码的翻页式电子图书并插入正确阅读坐姿的动图,引导幼儿模仿从而习得用正确的姿势、按页码顺序有序阅读的方法和习惯。电子图书的翻页可用多种方式设置,方法一是设置操作按钮并通过点击按钮翻页,方法二是设置阅读纸质书一样的页脚翻动链接,方法三是可录制逐页翻书视频并利用白板屏幕记录器进行自动播放。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幼儿的画面观察能力

在早期阅读活动运用信息技术,除了要发挥其激发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对图画书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呈现时机等加以控制,能使幼儿更加全面、清晰地观察图画书画面,从而促进画面观察、解读等能力的发展。

1.有序呈现画面,发展幼儿观察画面的条理性

有些儿童图画书的同一页面中会出现多个独立小画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逻辑等方面的联系。此类页面幼儿往往无法按故事关系有条理地进行阅读。针对这类页面教师可运用希沃的遮罩、拖拽、聚光、放大等功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序呈现局部画面,引导幼儿按由远及近的空间关系、由大到小的属性特征、由先到后的时间关系或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局部到整体的结构关系等有序观察,使幼儿的阅读观察和理解更具条理,以更好地阅读、理解图书画面内容并习得此类画面的阅读方法。如图画书《魔术师威利》P8、P10、P13、P21等页面分别有46个独立的小画面,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可制作电子图画书,利用电子图画书辅助幼儿阅读纸质图画书。在阅读第10页时,既可借助电子白板的蒙层也可借助聚光等功能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各个画面上移动,同时提出如威利踢足球时用了哪些本领?威利怎么躲避对手的拦截?等问题,引导幼儿按序观察每个小画面,将多个画面加以联系,从而理解整个页面所蕴含的故事内容。

2.并列呈现画面,发展幼儿观察画面的敏锐性

有些儿童图画书前后页面的内容存在对比关系,故事场景、角色等画面也就迥然不同,但这些画面往往呈现在不同的页面中,不便于幼儿细致地进行比较观察。针对这类页面教师可运用白板的移动、拉幕等功能,将有对比关系的页面并列呈现,便于幼儿对书中的角色神态、活动场景等画面细节进行比较观察,以促进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并发展幼儿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观察的能力。以图画书《地球的呼吸》)为例,此书描述了环境污染前后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书中p12与p20、p15与p22等前后不同的页面中。阅读活动中教师可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将p12与p20两个页面同时呈现,并针对页面中天空色彩、动植物及人类神态的变化提出“天空和小动物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引导幼儿比较观察不同页面的画面细节,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3.聚焦重点画面,发展幼儿观察画面的精确性

图画书中的画面并非都是故事的主角,有的仅仅是为了丰富画面,这些鸡肋画面常常导致幼儿在阅读观察中分不清主次,影响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针对这类页面同样可运用希沃的蒙层、隐藏、聚光、放大等功能,凸显与图书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发展有密切关联的重点画面,引导幼儿聚焦重点画面线索的观察,以加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如图画书《胡萝卜先生的胡子》p16~p21的页面讲述了“胡萝卜先生用自己的长胡子帮助鸟太太解决了没有绳子晾晒尿布的难题”这一故事情节。图画书页面中除了画有胡萝卜先生、鸟太太、小鸟这些角色外,还画有蜗牛、蜘蛛、瓢虫、蚂蚁、油灯等许多与故事情节无紧密关联的细小图案,在纸质图画书阅读中教师发现不少幼儿把观察注意转向这些细小的图案,忽略对鸟太太、小鸟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细节观察。于是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利用希沃的遮挡功能将电子图画书中无关联的图案遮挡,并利用神奇墨水功凸显鸟太太和小鸟的神态,使幼儿将观察聚焦于鸟太太和小鸟的神态变化,促进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幼儿的阅读理解情境

幼儿阅读绘本包括故事、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

有的诗歌或散文绘本,只用12的图画和文字体现整首诗歌或散文的内容,这就给幼儿理解其内容带来困难。针对此类绘本运用信息技术使诗歌或散文体裁的阅读活动声形兼具图文并茂促进幼儿的阅读理解。如小班阅读活动《春》全书只用2页体现儿歌文字及配图组织此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在暗色拉幕背景中,利用白板的超链接功能插入雷声雨声和鸟鸣蛙叫等声音,让幼儿猜想是什么声音/什么动物?接着黑幕拉开,出现雷声阵阵春雨绵绵、各种动物活动的视频或动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继续猜想春天来了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随后利用神奇墨水功能,用透视镜逐渐呈现画面揭示答案,并插入儿歌朗诵音频。通过视听结合的课件使幼儿深入理解儿歌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与意境,感受儿歌词句所表现出的语言及节奏的文学美。

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幼儿的前识字书写经验

图书中的图画、文字等都是幼儿前阅读的内容。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发展目标,早期阅读活动中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对文字产生兴趣,逐步积累涂画和书写的基本方法。一是制作文字的结构、笔顺与各种书写方式的动图或视频;二是把图画书中简单且关键的文字通过加入音频并运用白板的聚光(手电筒)、放大等功能凸显文字,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且直观。以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兴趣,强化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

五、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幼儿的续编仿编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发展幼儿的续编、仿编能力提出要求。仿编的仿是以原儿歌等的句式结构为蓝本,改编原文内容,在仿编活动中理解儿歌的结构不仅是仿编的关键还是学习的难点。在幼儿仿编过程中可运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呈现儿歌的结构,引导幼儿了解其表现方式为仿编活动做好铺垫。以中班阅读活动《摇》为例,教师设计了体现句式结构的图谱课件,将诗歌中绿叶,摇着花宝宝睡觉”“枝条,摇着鸟宝宝睡觉等结构相同的诗句分别用图案、符号等表示,直观生动的图谱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摇》的内容句式结构,解决了诗歌仿编活动环节的难点。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有其独特的活动组织方式和特点,信息技术丰富了早期阅读活动的学习方式,但也早期阅读活动设计、组织带来挑战,教师应立足领域学科特点及幼儿学习规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

本文龙岩市2021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立项课题信息技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岩教装KT210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