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1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王秀梅

汉川市脉旺初级中学

课时目标

1、学习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寄予的情感,同时理解文章前乐后忧的情感表达模式,并明确为何文章并不存在情感方面的冲突。

2、本课时包含大量分组讨论内容,课时需要使得学生掌握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完成文章内容的解读。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本课时内容引入

引导学生会议《小石潭记》全文的内容,提取不同段落的主要内容,提出疑问:《小石潭记》前面段落作者柳宗元的情感是正面的、欣赏美好景物的,但后面段落情感则偏向负面情感,引导学生猜测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板块二 文章分段解读

1、第一自然段通读

全班共同通读《小石潭记》第一自然段。

2、全班学生,以每组5人到6人标准进行分组,分组后讨论下述问题:

(1)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自然段使用了哪些动词?

设计目的:分析簧竹、水声以及小潭,包括与小潭相关的青树、藤蔓等景物,以及作者浏览过程中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的应用,不仅明确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明确小石潭所处的位置极为幽静、人迹罕至。

课件出示:簧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设计目的:该自然段采用的方法为移步换景,即作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动线完成了景物的描绘,该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的既视感得到提升,即文章能够呈现风景片的效果。

课件出示:隔→闻→伐/取/见(动词使用准确)

3、第一自然段通读

全班再次共同朗读第一自然段。

4、第二自然段通读

选择一个小组小组通读第二自然段。

5、按照上述分组,讨论下述问题:

(1)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设计目的:对游鱼进行深入分析,游鱼在描写时采用了特写的方法。

(2)潭水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如何对潭水进行描写?

设计目的:分析第二自然段当中与潭水相关的内容,明确这个自然段并没有对潭水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潭水当中的游鱼以及潭水的倒映情况等,反应出潭水本身的清澈。这种并非正面描写的方法,为景物描写当中的侧面描写。

课件出示:潭水、游鱼画面

(3)第二自然段中如何进行游鱼的描写,游鱼描写存在怎样的特点?

设计目的:这一自然段当中,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模式进行游鱼的描写,并且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由此可见这段作者在创作时将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在游鱼的身上,即以游鱼代表了自己。

课件出示:游鱼、阳光画面,游鱼的动作

6、第二自然段通读

全班共同朗读第二自然段。

7、第三自然段通读

选择一个学生独立朗读第三自然段。

8、以第三自然段为内容,小组讨论下述问题:

(1)在小潭源流描写时,抓住了小潭两岸怎样的特征?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设计目的:小潭两岸主要的特点为曲折、蜿蜒,修辞手法的应用方面大量采用了比喻方法。作者在比喻修辞方法的使用方面,使用了北斗七星的静态比喻,以及蛇一样滑行的动态比喻,即在比喻修辞当中加入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课件出示:斗折蛇行 溪身曲折、蜿蜒(比喻)

(2)如何理解源流的明灭可见?

设计目的:源流明灭可见的原因在于小溪两岸的蜿蜒以及曲折,由于两岸一段可见一段不可见因此才会出现明灭可见的状态,即明灭可见同样为体现小溪两岸的蜿蜒。

课件出示:小潭源流明灭可见(比喻)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所有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引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引导示范朗读第四自然段。

11、全班探讨:探讨作者心乐之,到悄怆幽邃的情绪变化原因。

设计目的:根据作者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经历,明确当前柳宗元正处于仕途不顺的阶段,因此游潭本身即为缓解负面的情绪,但仕途失意的负面情绪无法通过游乐缓解,因此美好的景色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给柳宗元带来积极的感受,但积极的情感无法长期保持。

课件出示:潭中气氛,深幽冷寂,是作者孤寂悲凉情感的体现,为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板块三 全文总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山水游记,这篇文章语言极为凝练,作者的所有情感全部融合景物的描写当中,对景物的描写就是作者对自己情感的描写。

作者的情感,与作者柳宗元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经历相关,柳宗元的人生经历与我们不同,柳宗元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同样不同,因此柳宗元的经历在现代自然无法复刻。

板块四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