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真相”时代舆论对于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浅谈“后真相”时代舆论对于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影响

薛鑫源  ,贾玉琰

大连科技学院    11605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舆论深受“后真相”时代的发展的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生活而言,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如何解决“后真相”时代衍生的信任和语言危机,需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垂直度,注重美育的培养。

关键词:后真相、社交、语言危机、美育

一、网络舆论空间在后真相时代中影响大学生社交的因素

对于大学生普遍的社交而言,语言是相互了解对方的普遍方式。语言本身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媒介,也传承了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通过语言传递保留特定的行为惯例、世界观和身份意识。文化中的个人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语言中描述的世界和对象,并就自己的经验对术语进行重新评估和概念化,语言也因此成为具有精神、道德和伦理价值的介质实体,也即“话语的权力”。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塑造后真相的语境,社交媒体与语言修辞呈现了互相放大的效果。一方面,自由发布的网络意见导致了纷乱的修辞竞争,贴标签、渲染、标题党等对语言的滥用,混淆了真相和假象。在什么节点选择什么信息发布,本身也具有强烈的修辞意味。另一方面,个人修辞经过社交网络不断叠加,包装过的真相以“信息”面貌出现,更具有迷惑性。这样以来,同一件事物中就产生了竞争性的真相。人们在转发中不断加上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评论,渗透到对于事实的陈述中,导致事实与意见情感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失信的不是“真相”,而是“说话的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领袖的选举,还是学术的交流,信任成为了大学生社交的重要支柱。利用碎片化信息来创造一个极具片面的碎片化真相,淡化事实的舆论。从而,利用舆论和碎片化真相的方式,将真正有能力者以“语言失信”的方式淘汰,胜任者则充斥着利益。因此,“语言失信”则成为了社交行为的一大隐患。

尽管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对“后真相”的定义不一而同,但多数将其与虚假新闻、谣言和政治谎言等话语形式相联系。被提及最多的形式是谎言。关心何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是真相最大的敌人;“插科打诨”则指片面或夸张地描述事件,打断传统公共话语秩序。话语形式都有事实的部分,也有意见的部分,只是“意见”主要不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按照说话者的需求选择性地传播和陈述。从本质来看,谎言、奇谈与插科打诨并非新兴之物,成为“后真相”的语言代表,有其社会政治原因,也有传播模式原因。首先在于其话语重心由“事实”向“情感”迁移,以及话语目的由“塑造世界观”向“强化偏见”的偏移。因此,事实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语言修辞的滥用强化了刻板印象和偏见,淡化了事实。

媒介操控是促成“语言失信”的第一个主要因素,网络世界中的语言秩序失衡,是媒介技术发展挤压的后果,也是作为语言主体的人在与技术共处中暂时的动态失调。大学生的网上选举活动,无疑也会受到影响。   

语言分裂与权力转移是“语言失信”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大学生无论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还是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都会将“新知识”囊括在语言的四壁之内,不然就会发生裂变。互联网的普遍连结,几乎是突然将话语和话语主体置于一个更大的语义、形式和符号交流的结构之中,导致表达分裂,真假混乱。因此,就会造成语言上的失信。

二、大学生社交中避免后真相舆论化的策略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场域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要从网络的工具性和本质出发,稳固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提升网络话语权。思想观念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一直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发起挑战,网络舆论作为双方交锋的“战场”,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话语权要从认知、价值和目标三个方面入手,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认知方面,大力弘扬真、善、美的正面舆论,坚决抵制假、恶、丑的错误舆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学生圈层的“地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圈层的价值“梁”“柱”。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好知识,积极投身实践,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学生圈层的群体目标。

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我们大学生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垂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效果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与文化观的认知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需从亲和力和垂直度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模式是以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将整合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多媒体资源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针对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即时的体现,增强舆论正向引导的垂直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时了解学生群体对舆情的几类观点,定位好学生与舆情间产生共鸣的情感诉求,围绕着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将舆情的现实情况和利益关系讲全、讲深、讲透、讲明,潜移默化地化解矛盾。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情绪体验。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与理性阐述相比,后真相时代里诉诸情绪的感性表达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锻炼其逻辑思维,避免他们出现情绪化判断。

三、大学生社交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大学生的性格各有差异,在实际交往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关人员应规范大学生在校园互联网上的发言,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发言平台。
  2. 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收集往往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学生减少主观的思想,多多利用客观的思想去对待信息,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利用不同人的背景,去看待社交圈中的每一个人。
  3. 在这个竞争性真相的时代,当代大学生需要分辨出一些必要不充分的信息,更多的去收集这些信息,而不是出口成章的评价。

    综上,在当今这个充满碎片化信息的时代,“盲人摸象”的现像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就需要我们舍弃自己的小利,全面的看待信息,不利用个人的主观情感去忽略掉对自己无利的部分,使社会的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参考文献:

[1] 林轶.“后真相”时代的语言及其危机[J].同济大学.2022,(5):80-87

[2] 于海洋,周马杰,陈元平.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与媒介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44-46.

[3] 薛程,吴蔚.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5): 71-75

作者简介:

薛鑫源,2002年出生,大连科技学院学生。

贾玉琰,1974年出生,大连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