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1

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乔仲伟1 ,王述宁1 ,代四林2 ,罗妍彦3 ,王玲1 ,陈滨1

(1.陆军第七十九集团军医院眼耳鼻喉科,辽宁辽阳,111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31699部队,辽宁抚顺,113126

3.陆军第七十九集团军医院口腔科,辽宁辽阳,111000)

摘要:目的探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5120201治疗的鼻窦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30例。甲组予以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予以糠酸莫米松鼻腔喷雾剂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鼻窦CT扫描病变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P<0.05)。治疗前2组鼻窦CT扫描病变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治疗后乙组鼻窦CT扫描病变评分评分低于甲组(P<0.05)。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甲组(P<0.05)。结论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儿童鼻窦炎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鼻黏膜功能,减轻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儿童鼻窦炎水鼻腔冲洗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儿童鼻窦炎是常见病,临床表现为鼻塞、脓性鼻涕、嗅觉障碍、头痛、咳嗽、后鼻孔滴漏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据文献报道,儿童平均每年患68次上呼吸道感染,每次发病都可能累及鼻窦黏膜,小儿因鼻窦结构尚未完全发育好,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是一种糖皮质激素药,可通过抑制炎性递质合成和释放,发挥抗炎作用,对控制鼻腔变态反应效果较好;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糠酸莫米松鼻腔喷雾剂治疗儿童鼻窦炎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病史、鼻窦CT确诊为鼻窦炎;(2)入组前未采用其他方式治疗;(3)家长知情同意;(5没有用药禁忌证。

1.2一般资料

医院20151—20201月收治的鼻窦炎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30例。甲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3岁,平均(5.1±1.1)岁;病程13个月,平均(2.38±0.12)个月。乙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11,平均(7.3±1.2)岁;病程25个月,平均(2.38±0.04)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甲组予盐水鼻腔冲洗治疗,对患儿鼻腔行35 min冲洗。2/d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双侧鼻腔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2/d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临床疗效,其判定标准:经治疗,鼻塞等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鼻窦CT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常为显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鼻窦CT检查结果显示鼻窦炎有所减轻为有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未变化或加重,鼻窦CT检查结果显示鼻窦炎未见缓解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采用慢性鼻窦炎生活质量量表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总评分为100分,生活质量与得分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乙组总有效率为91.32%,高于甲组的6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指标评分

治疗前2组鼻窦CT扫描病变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鼻窦CT扫描病变评分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糠酸莫米松鼻腔喷雾剂治疗儿童鼻窦炎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鼻黏膜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翎,林宗通,林兴,等.伴上呼吸道疾病的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治疗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6):446-450,455.

[2]Gilani Sapideh,Shin Jennifer J.The burden and visit prevalence of pediatr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J].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2017,157(6):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