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修复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探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修复措施

巩梓辰

上海沪闵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199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河道过水面积呈现出逐渐萎缩态势,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过去人们一般利用护岸硬化、人工渠化等方法治理河道,对排涝、行洪、航运等功能性要求作为关注的重点,形成了单一的河道形式,逐渐减弱河道生态服务功能。近些年来,人水和谐理念得到广泛推广,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采用生态治理及修复措施,既可以满足城市河道排涝、行洪等基本功能需求,又可以有效修复与整治河流环境,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得到维护。因此,相关部门及人员要牢牢树立生态治理意识,结合城市河道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生态治理技术,不断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修复措施

1导言

河道治理是在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方法有效恢复并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使河道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生态型河道能够起到活水效果,有效地防洪除涝。而建设的第一要素是安全,需探勘现场,因地制宜,保证河道形态的简洁性、朴素性、自然性、通畅性,改善水质,调活水体。

2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

2.1持续建设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最重要的是建立长远利益思维,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容易给生态治理造成恶性循环。要经年累月地建设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发挥河道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逐步修复水体,恢复生态多样性,实现自然清淤。比如潮白河在河道治理中,大量依靠水生植物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实现净化水体和去除泥沙的作用。在选择水生植物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水系景观效果,悬移质的去除能力,生长适应能力等,有效地降低了水流速,促进了泥沙沉降,吸附了各类重金属和有机物,实现了水环境修复的作用。

2.2生态发展原则

在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优化选择治理措施,确保河道自身价值功能的有效发挥。在整治河道环境时需要保持河道原有生态系统,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对植被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促进河道水环境再生能力的有效性恢复。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建设引起的一系列后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如河道改变、基础设施增加等,同时采取科学方法恢复河道生态结构,促进河道生态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

2.3科学治理原则

遵循科学治理原则,坚决杜绝一刀切等行为,在研究河道治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相应的恢复政策。比如河道泥沙治理要了解清楚泥沙运动特点,深入分析气候和下垫面的影响,对床沙质、推移质、悬移质的运动规律有着充分了解,具体到受力分析的层面,深入研究其原理,才能科学制定相应方案。在洪水治理中要做好洪峰流量计算,根据实地勘察结果以及本地水文手册,实现数据化动态管理。

3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修复措施

3.1优化河道平面设计

天然河道的形态结构复杂多样,涵盖浅滩、河漫滩、深潭等多种类型,既可以实现有效泄洪,又能够满足生物种群的繁衍生息需求,促使区域内的生物群落得到丰富。传统河道整治模式往往采用截弯取直的方法,导致原有的水流模式遭到改变,严重影响到原生态环境。因此,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需深入调查河道现场情况,尽量不要对河道的蜿蜒性及形态多样性进行改变,而是统筹考虑防洪、审美、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科学优化河道平面。第一,结合城市河道实际情况,尽量将河道的蜿蜒性保留下来,避免沿用以往的局部设防模式。第二,科学设计湖、池、潭等具备蓄水功能的河道工程,其既可以满足分洪蓄洪需求,又能够提升河道的景观美观性及生态效益。第三,从城市整体角度规划河道网络,以便发挥整体生态效益。

3.2选择正确的河道护岸形式

人们通常选择混凝土作为河道护岸的材料,以构建一个封闭的系统,这种做法虽然提升了河道的安全性,但却忽视了河流环境、生态系统,使动植物及微生物受到了影响,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的发展,切断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的生物链。地下水无法及时沟通河水,水循环过程遭到破坏,形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性水域,达不到生态化建设的目的。河道护岸设计应考虑和生态要求是否一致、动植物能否存活、河道是否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应将植物和土工材料相结合,提升河道护岸的结构强度,避免受到侵蚀,提升生物的共生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及净化能力。

3.3河道岸边植被恢复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效果,需有机结合城市水网与城市森林建设,逐渐恢复河流岸边植被。通过将植物种植于坡面,可对雨水进行拦截,促使地表水下渗量得到增加、径流峰值得到减少。而将植物种植于堤岸,则可有效减弱波浪的冲刷作用,避免土体坍塌、滑坡等情况的出现。在具体实践中,需遵循这些原则:第一,自然性。在河道岸边植被建设时,选择的树草种要与立地条件相符合,且具备良好的抗逆性。依据自然规律开展滨水绿化工作,尽量将自然设计模式运用过来,合理配置草本、灌木及高大的树木。针对水滨生态敏感区,要将适地适树原则贯彻下去,尽量将湿地布设于河道汇流处,且依据植物类型及生长特征,制定科学的抚育管理方案。第二,功能性。在选择植物时,要将河道基本功能需求、城市景观及休闲等功能需求纳入考虑范围。第三,结合采用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乡土树种由于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因此,要将其作为河岸植被绿化植物的首选。但为营造良好的区域景观,也要适当引进生命力较强的外来树种。

3.4做好雨污分流、河道清淤工作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对城市河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为了减少河道污染,需要科学规划城市排水,合理实施雨污分流措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生活污水乱排放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做好雨水初期处理工作,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改善原有的排水系统,增加排水工程建设量,以满足城市污水排放需求,避免出现排水工程分布混乱的问题,真正实现雨污分流,把雨水引入到河道中。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引入河道。要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工业污水的有效处理,并做好废水回收再利用工作,减少河道污染概率。在长期的流通过程中,河道淤泥、污染物逐渐堆积,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因此,需要通过人工方式对河底淤泥、污染物进行彻底处理,从而恢复河道的防洪能力,确保河道能够自我净化,减少河道二次污染。还要增加河道蓄水容量和蓄水能力,促进其排洪排涝功能的有效发挥=。但是该方式的成本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长,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和针对性的使用。

3.5生态景观技术

首先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河道保护的重要性,在河道流域活动时,能够自觉保护环境。如果群众缺乏环保意识导致各种生活生产废弃物堆积,这都容易造成生态恶化。在植被恢复的同时,更应该给群众普及生态观念。以河流植被景观建设为主,在建设景观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游客的行为不破坏生态环境。景观尽量依托自然,人工造景也要坚持生态原则,比如建造鸟巢,使用风能光伏新能源等。

结束语

总之,为了实现城市快速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力度,需要加大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效果,减少水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加大生态环境管理力度,合理划分河道环境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要对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等进行优化应用,促进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婷婷,刘加强.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6):186-188+192.

[2]张健.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6):107.

[3]冼宪恒.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对策[J].节能与环保,2019,(07):26-27.

[4]刘辉.基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措施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0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