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地质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浅析生态地质学              

冯会平

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有限公司    721300

摘要:生态地质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在多圈层互馈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地质-生态-环境-灾害-环境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生态地质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地质与环境的协调与风险控制。生态地理学的发展要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先巩固生态屏障、加速高质量发展、再走国际发展模式”为“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国家战略规划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质学;生态环境;生态系统

1.研究方法

文献调查法,通过万方、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进一步了解研究的大致方向以及掌握相关的研究理论和现状。在获知相关分析后形成关于新教材的一般印象,有助于后期的实际分析。

2.生态地质学基本概念

生态地质学是一门以生态和环境为基础的跨学科,在1994年首先被Trofimov等人比较系统地提出。生态地质学是以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圈等五大圈为基础,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人与地的复杂相互作用,协调人与地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地质学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门科学,它涉及生态、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生态地质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包括生态学、地质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生态地质学是生态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生态地质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如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构成和相互作用机制不清、系统动态平衡与模式不明、多系统共生、演化过程复杂、生态地质环境风险控制不健全等。虽然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生态地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尚不全面,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也不完善。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我国国土空间的重要基础。。尽管我国的地质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投入。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已经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地理研究体系,而美国也在不断深入探索这一领域; 在中国,“生态-地质”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已经成为生态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并且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文章还就生态地质学的内涵、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创新、学科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生态地质学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生态地质学研究现状

从1930年代开始,Troll首先提出了“地质学”这个词,目前普遍认为它是研究地质圈的组成成分,也是生物圈的物质基础,以及它内部的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2]。它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自然、人为因素影响下地质圈的变化;对地球水,土地,矿产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减少由自然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

Trofimov在第二十八届国家地质学大会上指出,“生态地质学”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的中心问题是“生态环境”。第30届地质学大会,尤其强调了地壳表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研究方向:生物圈的“马赛克”特征与生物-环境地质化学关系密切,是地球各区域生物化学-食物链特征的主要因素。为了确定生物圈中天然或工业原材料中的同源性成分,维持生态平衡,必须对“新”微量元素的生物循环及其化合物形态、微量元素作用分子机制、植物、动物、人类生活中的微量元素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李正积认为:石头、泥土、植物、空气;《果树大统》是人类“大体系”的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川省地矿局在大巴山开展了第一项“生态地质调查”试验,对该区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圈的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例如,地表土壤中的化学物质的流动与转化,是一种很好的营养物质。王长生和王大可在最近的地调工程中,对区域调和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目前,生态地质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生态地质概念不明确、研究领域不明确、各学科间相互脱节、相互重叠,造成了研究成果表达上的不统一。尤其是对于区域生态地质调查,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准则。当前,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4.生态地质学研究方向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强调水、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观念,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流域层面、景观层面、场所层面或典型区域层面进行分析,强调各个层面的关联,强化生态系统空间、时间、空间、内部的生态系统机制。在科研工作中,要将遥感技术、物探钻探、化探、野外调查、定位观测、测试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评估技术。主要研究快速识别重要生态问题、智能化生态要素提取、生态质量信息量化反演、风化壳、包气带构造检测等。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和生态水平衡点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适应性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

[4]。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源头保护”、“过程控制”、“末端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了“生态地质调查”、“量化评估”、“预报预警”、“修复示范”、“动态监控”等新技术,以此来提升整个生态地质学的研究效率[5]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和恢复,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9年启动了“生态地质调查计划”。该工程从多个维度进行生态地质调查,获取了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等第一手资料;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石漠化、湖泊湿地萎缩等;并对生态地质垂直剖面进行了试验和分析[6]。通过对生态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其生态保护与恢复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我国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首先,从基础地质的观点,论述了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地质是一个开放、动态、可调节的大规模系统,其变化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冲击,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7]。在我国许多地区,如长江上游青藏断裂及东部,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内、外两种地质活动剧烈,地形差异明显;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使得地表的地表生态环境十分复杂,并经常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因此,要从地质要素和生态环境两方面进行全面的探讨,把基础地质理论拓展到地质生态学领域,对于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最优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生态地质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同时生态地质学被赋予了新的科学意义,它的中心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平衡和风险控制。生态地质学也是一门新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学科的位置和层次还没有明确,从研究的重点和应用前景来看,应该是一个地质学的分支。生态地理学的研究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和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建立起生态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 Trofimov V T. Ecological -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factors oftheir formation[J]. Moscow Univ Geol Bull,2020,65 ( 1) : 54 -57.

[2] Troll V A,Buslaeva O V. A system of proper environmental geology categories[J]. Moscow Univ Geol Bull,2019,67( 5) : 298 -307.

[3] 肖波,房佳宁,王嘉学.探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M].中国西部科技,2020,7(15):45-47.

[4] 王长生,王大可.生态地质学的创立及其在大巴山区的初步应用[J].大自然探索,2021,17(41):67-70.

[5] 聂洪峰,肖春蕾,戴蒙,等.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2021,8(1) : 1-12.

[6]  林景星,张静,史世云,等. 生态环境地质学———21 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J]. 地质通报,2018,22( 7) : 459 - 469.

[7] 张箫,牟雪洁,王夏晖,等.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海南岛为例[J]. 生态经济,2021,37( 2) : 183 - 1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