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

王茜茜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  山东淄博  255400

【摘要】目的:观察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实践效果。方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1月经皮下注射抗凝剂的52例患者作为护理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常规组(予以普通的临床护理)、循证组(予以循证护理),两组分别26例。结果:循证组皮下出血、血肿、疼痛、瘀斑、硬结等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临床护理服务,可以减少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治疗安全。值得广泛借鉴。

【关键词】抗凝剂;皮下注射;循证护理;不良反应

抗凝剂是防治静脉血栓的有效药物,包括肝素类抗凝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非肠道用药的抗凝剂以及达比加群、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药等等[1],尤其是低分子肝素抗凝剂,已成为术后预防静脉血栓的常用药,与普通肝素比较,低分子肝素具有更长的半衰期以及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经皮下注射之后能够获得令人满意似的抗血栓效果[2]。但是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所以,给予科学护理,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安全性,显得很有必要。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循证护理,备受推崇,在当代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3]。故而本研究纳入52例经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作为护理对象,探讨了循证护理实践效果,以供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52例患者均于2021年11月--2022年11月经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为常规组、循证组,各26例。循证组包括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22-73岁,均龄(48.91±13.33)岁;常规组包括1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21-70岁,均龄(48.85±13.29)岁。两组基础资料匹配度较高,可比性充分,检验结果P值>0.05。

1.2方法

常规组26例患者辅以普通的临床护理,平卧,于腹脐周5-10cm进行皮下注射,局部消毒清洁之后垂直刺入,然后将药液缓慢注入,结束后立刻拔针,并按压局部10min。

循证组26例患者基于循证医学指导下开展循证护理,包括(1)查询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科研资料,选择被证实高效、可靠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病情、治疗需要以及护士实践经验,初步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同时创建质量控制小组,督促循证依据落实到位,按时反馈实施情况,以便于持续持续、改进。(2)循证应用。首先综合、全面评估,了解掌握患者身体状况,确定适应症、禁忌症;查看注射部位皮肤,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通常脂肪层较厚的患者以平卧位为主,脂肪层较薄的患者以仰卧屈膝位为主。经皮下注射抗凝剂之前做好准备,穿戴整齐,调整好光照亮度;并向患者健康教育,消除其不良心理,进而认真、主动配合。注射过程中仔细核对,确保无误;落实八步洗手法,全面清洁消毒;抗凝剂用灭菌注射水进行稀释,按照医嘱要求严控比例、剂量;然后将针剂放入无菌盘中,推送到患者身旁,再一次认真核对,无误之后,用碘伏消毒注射部位,结束后,提捏腹部皮肤,给予垂直刺入,在10s内将全部药液注入,最后拔针,无需按压,若皮下血肿、出血,可稍微用力按压针口5min,使局部皮肤下陷1cm的力度为宜。皮下注射之后继续监测体征,详细记录;查看局部皮肤有无异常变化;同时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要求患者自我监测,警惕皮下出血;查看患者排尿排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上级反馈;要求患者每日早晚用软毛刷牙,刷牙力度不宜过重,腹部注意防寒保暖,不得大力揉搓、按压,禁止抠鼻孔,预防出血;上下楼梯、外出步行时,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摔倒、滑到引起的出血。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皮下注射抗凝剂期间注意观察有无皮下出血、血肿、疼痛、瘀斑、硬结等不良反应。

1.4数据统计处理

根据观察指标统计常规组与循证组相关数据,分别使用均数(Mean 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和例(n)、百分率(%)来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将有效数据输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值和x2检验,当P值<0.05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较于常规组,循证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少,仅有11.54%,两组差异较为明显(P<0.05)。详情见表1。

表1 循证组与常规组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比较

小组

病例数

皮下出血

血肿

疼痛

瘀斑

硬结

总计

循证组

26

0

1(3.85%)

0

1(3.85%)

1(3.85%)

3(11.54%)

常规组

26

1(3.85%)

1(3.85%)

2(7.69%)

1(3.85%)

2(7.69%)

7(26.92%)

x2

-

16.580

P

-

<0.05

3.讨论

经皮下注射抗凝剂过程中比较多见皮下出血、血肿、疼痛、瘀斑、硬结等不良反应,需要临床加强护理干预,规范化操作,减轻患者治疗和经济负担[4]。普通的临床护理缺少科学依据,难以有效预防不良反应。而有循证医学支持的循证护理,能够根据患者实际需要、临床护理实践,从既往被证实有效的护理措施之中总结、归纳出最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护理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大大提高了用药治疗安全性

[5]。此次随机对照,结果循证组皮下出血、血肿、疼痛、瘀斑、硬结等不良反应仅有11.54%,与常规组不良反应率26.92%比较,结果差异较为明显(P<0.05)。肯定了循证护理实践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皮下注射抗凝剂的患者来说,基于循证的临床护理服务值得推广,可以有效预防药物注射不良反应,是一种不错的护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媛媛,王晓燕,高岚,等.“三阶梯”管理模式在提高护士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中的作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2,31(09):913-916.

[2]康雪,祝红娟,谷洪燕.危重创伤出血患者术中枸橼酸钠抗凝剂行CRRT的全程护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1,9(10):1317-1320.

[3]杨叶萍,陈春梅,吴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循证护理实践[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0):136-138.

[4]段艳芹,陈娟,赵钰.循证护理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对脑卒中患者发生皮下出血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04):49-53.

[5]闫燕,张青青,张静涛.优化抗凝剂皮下注射安全管理的临床实践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