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偶像崇拜与价值观引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大学生偶像崇拜与价值观引导

王晨晨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省 淮南市 232000)

摘要:偶像崇拜深切的表达了人类对完美形态的向往,偶像崇拜是人类的宿命,是人类精神上的避难所,是人对美好的追求。既然偶像崇拜不可避免,在我们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多多宣扬那些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的模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偶像;偶像崇拜;饭圈;价值观引导

一.为什么会有人崇拜偶像

偶像的本意是指用泥土、木头等雕塑成的神像、佛像等,如同神、佛。而现实中的偶像离我们普通人无比遥远,即使粉丝默默付出,偶像往往依旧对粉丝一无所知[1]。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大量的人爱上明星呢?

第一个原因是追星可以带来逼真的社交体验。1956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Horton & Wohl)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并提出了类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类社会交往指媒体受众与名人、虚构人物进行交往,仿佛他们有双向的关系。随着传媒的不断发展,类社会交往比以往更加普遍。根据Google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 40%的在21世纪出生的YouTube用户声称“他们最喜欢的YouTube创作者比他们的朋友更加了解他们”。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现代媒介才出现了数十年,这让大脑将媒体模拟的人际交往误以为真实的人际交往,即使知道所有的与偶像的交互都是无效的,人们依然会在心底里把偶像当做真实的朋友。

第二个原因是追星可以满足心理认同的需求。研究表明:偶像崇拜在14-16岁青少年达到峰值,这个年龄段恰恰与青春期重叠。青春期的人会面临自我认同和角色混淆的社会心理危机,他们尝试从心理上远离父母从而确认自我的独特存在。但这种远离又会让青少年产生无依无靠的危机感,这时偶像崇拜是常见的解决方案。所以青少年在追星时,也在追寻着理想中的自我或伴侣,通过欣赏、崇拜、模仿偶像,青少年不断的确认自我价值,逐渐从迷茫中走出来并获得团体归属感。

第三个原因是追星不需要担心被拒绝。不确定性会带来恐惧,表白后被拒绝比遥不可及更加痛苦,这是因为认知失调会让人遭受巨大的伤害。由于偶像的交往是类社会交往,粉丝可以决定要不要关注偶像,偶像却不能让粉丝闭上眼睛。

第四个原因是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的主观印象。对于粉丝而言,他们崇拜的偶像是神圣的、理想化的,距离里产生美,粉丝只能看到偶像身上积极的一面,偶像的少数优点可以无声无息的扩散到偶像的方方面面,最后粉丝喜欢的可能变成幻想中的偶像[2]

二.为什么俊俏年轻的男性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追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词——娘炮。娘炮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指在某些方面女性化的男性,娘炮的贬义色彩折射了人们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在生活条件差的环境里,女性偏好男性化的男性,因为体格健壮暗示着优秀的基因、生育能力和安全感。但是在生活环境改善时,女性偏好女性化的男性,因为女性化的男性更可能保持稳定的伴侣关系,有利于抚养后代。

小鲜肉的盛行反映了传统男性无法满足女性的精神需求,细腻、温柔应当是对男性多元化审美的一种,男女存在着先天的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但是打扮、言行举止、爱好、性格不应当被性别刻板印象所束缚。现实中,大部分男性以娘炮为耻,受到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女性的真实需求与男性刻板印象的矛盾,是小鲜肉盛行的主要原因。

三.“饭圈文化”与党同伐异

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粉丝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圈子,俗称“饭圈”。我们对饭圈文化中的偏激行为深恶痛绝,但同时也希望大家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饭圈。偶像崇拜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引起反感的实质是党同伐异和偏激,而不是偶像崇拜。如果一群人粗暴的认为“追星就是脑子坏了”,那么这些攻击饭圈的人就会形成的的新的圈子,这个圈子和饭圈没有本质区别。这两者都党同伐异,都偏激的去支持或者否定某种事物。其实饭圈文化是人类共有的弊病,你最喜欢的影视作品、游戏、艺人、作家是哪些?如果有人觉得他们一般般,甚至完全不行,你还能心平气和吗?为了自己喜欢的事物去攻击他人,这不只是饭圈的弊病,而是人类的通病。之所以要宣扬求同存异,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在党同伐异。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营造共同的敌人可以降低内部冲突的程度。大部分饭圈中的人的品格并不比普通人卑贱,如果说真的有什么让偏激的饭圈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那应当是微博等平台对偏激行为的纵容、甚至引导[3]。如果这些引导不改变,今天张三做了,明天李四也会做。

四.偶像存在的必然性与大学生价值观引导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偶像崇拜史,从原始社会的风雨雷电、动物,到宗教里的上帝、神佛,再到现在的英雄、伟人、明星、名人,他们都可以被神化;都可以被当成偶像来崇拜。其中有着共同之处——人类企图将自身融入偶像已获得救赎。因此,离开了人的崇拜,偶像就根本不存在。人需要依赖和救赎,偶像只是迎合了人在这方面的需求。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偶像变了又变,但是人类创造偶像的冲动不会改变,当人类不再是存粹的动物、具有自我意识时,人便自由了。但是获得自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会陷入“存在的焦虑”。为了逃避自由,人类不自觉的走向了偶像崇拜,走向了创造偶像。偶像崇拜深切的表达了人类对完美形态的向往,偶像崇拜是人类的宿命,是人类精神上的避难所。小孩会崇拜父母、超人、奥特曼,成年人会崇拜武侠、政客、医务人员,人们总是感觉这个世界隐隐约约的存在着尽善尽美的人,这种感情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对美好的追求。既然偶像崇拜不可避免,那么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就非常重要。在我们平时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多多宣扬那些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的模范,取代原本充斥网络的流量明星、小鲜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赫.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20.

[2].何宇红.崇拜心理的历史根源及现状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05-109.

[3].北京互联网法院.“粉丝文化”与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研究报告[EB/OL].(2019-12-20).

作者简介:王晨晨(1990.12),女,汉族,安徽淮南人,淮南联合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 :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