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化新论》中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从《现代化新论》中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马欣语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论述了中国现代化经历了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这四大趋势历程。人类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步,中国追求现代化之路经历无领导核心、革命手段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式发展等一系列历程。如今,中国现代化是主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历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通过阅读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对现代化理论、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化新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世界现代化进程放在一个宏大的视角下进行考察,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文章着重从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这四大趋势历程来谈谈自己于中国现代化的感悟。

一、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衰败化主要是指国家政治权威的衰败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衰弱,国家王朝更替中延续。但是随着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的船坚利炮让自称天朝上国的统治者清醒,一改闭关锁国。“中国走上通向现代社会之路的大变革是由外力推动的”,这是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矛盾运动的过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被迫进入世界交易市场,进入半边缘化,开启近代化的历程。为了变法图强,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开启器物的现代化,康梁进行维新变法,胡适曾指出“30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着手改革。到后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在当时的中国缺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现代化进程也就举步维艰。中国知识分子不安现状,在五四运动前后进行了激烈的新旧思潮论战,李大钊指出经济变动是道德变动的根本原因。经过艰苦的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逐步螺旋上升,最后终于达到一种朦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革命化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它又进一步演变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革命化作为抑制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手段,其愈有效,便愈有利于现代化的进展。中国的现代化史就是革命化过程与衰败化和半边缘化过程相互斗争,革命化过程逐渐抑制衰败化过程和半边缘化过程,使时隐时现、时断时续的现代化过程逐渐显现出来,并最终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因素是自变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机,文化因素则是它变因素,它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文化并不直接地、更不单独地对经济发挥作用。文化因素是慢变因素。罗先生从众多的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衰败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得出中国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的结论。

作者的叙述是宏大而冷静的,在理性思索过后,他得出这样的教益在中国,如果没有市场关系在广泛领域内取代传统关系,没有农业生产力优先的大幅度提高,没有强有力的现代发展取向的国家权威的确立与导向,要在这样一个大国中成功地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看来是不大可能的,即使转变了也是不能巩固的。因此我们要探索我们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和西方国家、其他的亚非拉国家相比,中国现代化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先后有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探索。1949年以前,中国总体上是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探索现代化文明建设,国民党也曾想通过地方政权改革、党务革新运动、金融证券改革等措施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但其在根本上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长期被党内派系斗争困扰、未能创造实际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最终走向经济崩溃、政权垮台,被实践证明它也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在1949年之后,中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之路。1957年至1978年中国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独立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在这本书中,罗荣渠先生在最开始探讨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有根据马克思的构想,提出以生产力为标准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马克思认为,在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以凭借土地公有制的优势和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现代化成果,比如机器工业和科学技术等,组织起大规模的合作劳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早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从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实行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现代化新模式,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此进程中,有挫折有进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30多年中,冷战局面得到了消解,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国果断地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选择加入世贸组织,创办经济自由贸易区、陆续和更多国家达成了经济合作协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更加开阔、平坦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在国际国内的政策和环境等问题上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和理念,是“敏锐意识到新时代世界变局的特点而采取的占领战略制高点之策”,预示着中国现代化进入更加光明、开阔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瑰丽夺目的光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前进的过程。“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意味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控制与支配的能力的一个飞跃性提高,这一飞跃归根结底发展了社会的功效理性,扩大了社会的自主性,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要想取得这样的进步要对现代化有准确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在一百年来中国本位和全面西化的斗争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发展。

与近代中国“刺激-反应”被迫进行近代化不同的是今天所提出的现代化是主动的、追求进步的。在如今的现代化潮流中,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那些为了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会融入我们当代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里。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9、121、1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7页。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作者简介:马欣语(2000.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