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李伟 ,鲁艳 ,何平兰 ,余宁宁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摘要:本文从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和内涵入手,阐述课程思政改革意义,探究课程思政的现状,剖析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寻求妥善的实施策略,以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一、课程思政改革背景及内涵

(一)课程思政改革背景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来说意义重大,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高,思政教育作用甚微,效果不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指明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专业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 课程思政这种课程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入到各科专业课程中去,使各专业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形成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一同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局面,建成完整的、系统性的育人体系。

二、课程思政改革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回归育人本真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3] 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靠思政课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的全部课程中去,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拓宽思政教育主渠道,同时也丰富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程思政要求所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授课内容中去,将“育人”作为首要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怀的传达,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及家国情怀,与学生产生共鸣,让思政教育有温度,让课堂活跃起来。

(三)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突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育人的困境,努力营造一种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4] 课程思政不仅要求专业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重技能培养,还要求其重价值引领、重品格塑造。专业课教师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系统性、连续性地渗透思政内容,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政教育认识不足,观念不到位,能动性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认为在非思政课内开展思想教育浪费时间,且课程思政会影响专业课教学、增加自身负担,这种片面的认识往往会让教师个体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进而不支持学校开展思政教学工作。同时,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学实施上的责任分工不明确以及相关培训指导的缺失,导致课程思政在高校中实施举步维艰。

(二)课程思政理念偏差,教学实施主体责任不清,分工不明

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国家教育的基本要求,需要从上至下明确落实,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必须是上有严谨的顶层设计,下有明确具体的实施措施。然而,现实情况是各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主体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学校没有明确部门工作职责,未进行具体的主体责任划分,亦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分配,即使有笼统的分工也往往没有明确到具体的个人,整个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呈现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

(三)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不明显,学生认同度低,方式亟待提升

目前,许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教师未能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而是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认同度低;二是教师并未深入研究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恰如其分地穿插思政元素,而是直接套用现成资源、模仿同类课程的形式,造成“千课一面”;三是教师只追求实施课程思政带来的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好处,过于功利化。教学内容与现实相脱节,加之灌输式教学模式,与现代学生的活跃思维和生活化追求产生了矛盾,导致学生普遍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较低。其中,教学方式单一是最大的短板,教师常常在专业课堂上使用翻转课堂或项目驱动式的教学,但很少有教师将这些方法引入课程思政,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健全,教学资源缺乏,体系未建立

当下,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顶层制度设计并不完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未形成合力,且学校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考核激励制度。各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资源共享、持续推进机制、课程思政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主要体现是:在教学主体上,未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协同引领作用;在合作机制上,其他专业和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也缺乏主动融合意识;在教学载体上,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有待创新。与此同时,教学资源不足、教学体系未建立亦是课程思政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课程思政教学没有现成的课件,教学内容典型案例尚未形成完整体系,非思政专业教师需要自己去准备思政元素或题材,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另外,课程思政整体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晋升和奖励通道不畅通,这些都是影响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

(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并不统一。其中,对于教师的评价,有实行课堂育人和育德效果“双评估”的,意在增加对课堂育人效果和教师评聘考核机制中育德实效的评价比重。对于学生评价,部分高校做法是将社会服务实践模块纳入学分测评体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回归自我角色定位。部分学校则是通过观察学生上课状态、考查学生作业质量以及开展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实现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采取的方式不同、侧重点各异,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四、课程思政实施对策

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努力营造高职院校各门课程井然有序、齐心协力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深化挖掘专业课思政要素,丰富课程思政体系内容,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队伍,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

课程思政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教学本职工作新增的 “额外”任务,是党和国家办好大学和职业教育的一贯要求。各高职院校应做好顶层宏观设计:一是确立领导的主体责任,明确学校领导、系(部)主要负责人是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带头人和负责人,要担起研究规划、组织和推进的责任。二是切实履行专业教师的直接责任,明确专业课程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和推动者,身兼提供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责任,需要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主动性。三是建立联管协调机制。学校、党团组织、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要结合各自职能,建立协调机制,防止各自为战。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课程特点,牢牢吸引学生,创新课程思政方法。第一,内容选取“实”,课程思政要贴近实际,在专业课教学中,需要“做真正的事情”,要把理论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的东西讲清楚。第二,积极钻研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理念,研究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接入口和融合点,将行业发展、传统文化、典型案例、优秀人物带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第三,多样化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形式。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相结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通过多种形式,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课程思政课外渠道

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实施、统筹推进。一是课堂内外兼顾。除了课堂内的教学,课外活动也应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各任课老师根据专业特点开展阅读、写作、演讲、文化和体育活动,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与行业、专业相关的书籍,开拓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二是课程思政与党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课程思政建设等活动,整合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三是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在信息化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和接受。课程思政教学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多选用专业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直观生动地传授知识。同时,重视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作用,通过班级、小组等方式在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答疑,将课程思政建设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开发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各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开发和教学能力。

从高职院校宏观层面来看,一是要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培训,通过专家讲授、集体讨论、学习笔记和考试评比等方式将课程思政入脑入心。二是加强经验和方法交流,学校要在系(部)、专业、课程、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和讨论,研究遇到的问题,拓宽思路,提高能力。三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养选拔课程思政中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活动,开展公开课和观摩课,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从教师个人微观层面来看,一是成为专业教学的能手。任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对接最新行业企业动态和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二是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路上的“导师”。面对学业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的种种困惑,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传授技能,还要带动学生热爱党和国家,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成为课程思政上的“大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处理好“课程与思政”的关系,提高对“课程”与“思政”的管理能力,努力烹饪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课程思政大餐。四是做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专业教师要平等与学生沟通,想学生之所想,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提出建议。

(五)建立课程思政的相关质量保证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可以借助教学诊改,不断实施和改进,构建构思、研发、实施、评价、教学反馈的课程思政质量保证闭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完善。首先,要建立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通过推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其次,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全面客观的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在评价反馈方面,可以借助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督导反馈意见以及考核成绩分析等手段,全面进行问题总结和反思改进;在评价对象上,可以将教学活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作为重点;在评价方法上,可以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的指标和维度上,不宜将指标过度细化或量化。最后,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监测、自查等,形成良好的自我诊断报告机制,再通过会议或印发文件等通知方式向系(部)和全体教职工提供诊改数据点,进而推进学校课程思政诊改工作。

课题名称:本文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现状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论文,课题编号:2018A09。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 董明慧,高校课程思政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9.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8月31日。

[4] 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 ,武汉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