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高校翻译专业建设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4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翻译专业建设路径

王冰

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东软学院外国语学院 611844

摘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时代的呼声是准确认识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促进翻译专业的变革和发展,积极寻求跨学科、跨学科融合的新途径。本文就翻译专业的构成原则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提出了翻译专业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科书的组成、培训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组成。

关键词:文科视域;高校翻译专业;优化路径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对我国新文科建设做了全面部署。新时代和新使命要求文科学院加快创新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它融合了翻译行业的国家和地区需求,积极响应时代和市场的变化,积极寻求传统翻译行业的变革和升级范式,并积极寻求与他人的交叉集成发展。在下文中,笔者根据新的文科背景介绍翻译专业的构成原则,以及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科书构成、教育模式和构成路径。

一、翻译专业建设的原则

学术界尚未明确定义新的人文学科。一些学者认为,新的人文学科“在建设目标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指导,从特定学科的目录到学科管理的现实要求”。面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单一专业的培训正在朝着生产、教育和研究的多学科模块化和综合性培训发展。 “ 一些学者说,中国的“新文科”的建设是建立在一个新时代的基础上,以满足新的需求并促进文科的融合和现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的人文和社会的新发展。还有者认为,新人文科学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人文专业的基础上,为人文专家的培训提供新内容,二是获得新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因此,人文学科人才的培养方面,新文科学科的建设主要体现“积极应对,守正创新,综合发展”的三大原则,而译者的建设必须紧紧遵循这一原则。

(一)积极应对

首先是在翻译专业技能建设方面,积极响应制定国家战略的要求。当前的“一带一路”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教育部在全国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处已启动“中国学术对外翻译项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已启动“中国文化作品海外翻译出版项目”。一系列国家战略决策要求高级翻译出色地发挥“船”和“桥梁”的作用,并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做出积极贡献。第二是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和5G技术等新技术已经出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等新的商业形式也正在涌现。对于翻译行业和其他语言很重要。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机器翻译技术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翻译技术每天都在更新,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保持守正创新

“守正”是指在翻译专业建设中重视翻译专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在我国,有281所大学开设了翻译专业,但目前开设的大多数课程仅是英语专业的复本,一些包含“翻译”一词的课程缺少新的专业,专业和翻译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水平上。知道外语并不意味着知道翻译。

翻译与文化息息相关,翻译专业应培养为文化专业,以强调其专业知识。特异性是相对的。由于外语专业的单一语言特征,翻译专业强调“双语和互动”。“守正”、“创新”是指翻译专业的建设应破除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简单的翻译技能培训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创新学生教育模式,积极吸收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对翻译行业的影响,创新翻译实践培训模型,实施学生翻译案例,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才符合市场要求。

(三)综合开发

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强调,一流部门的建设应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与合作创新,产业发展以及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深化产学结合,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水平、增强科研、社会服务、文化遗产与创新的综合实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翻译专业的构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寻求与人文社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同时也应注意与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交叉与寻找与融合,以此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我国翻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建设

我们知道翻译培训材料对于整体翻译培训非常重要。作为教育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是实施翻译理论和实施教育计划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组成教学和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基础。因此,翻译教科书的质量对教科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通常,广义上的翻译教科书包括各种教科书,狭义上的教科书主要指纸制教科书。就翻译的作品和印刷的教科书而言,自1980年代以来,出版物的数量已大大增加。从1947年到2005年,我国出版了195种翻译教科书,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翻译领域的稳定发展,翻译教科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专业建设的要求。教科书编辑,教科书内容和概念上的重复太多,质量不同且缺乏创新。教科书风格等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与语言翻译相关的教程蓬勃发展。例如,英汉翻译教程包含100多种正式发布并在内部使用的类型,但是它们具有更多的迭代和更少的创新。就目前出版的教科书而言,很少有适合“翻译专业”的学生。当前,中文翻译教科书缺乏翻译技术的层次性内容、翻译领域的全面结构、知识的老化、单一学科和流派、缺乏真实的语境以及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许多大学使用的教科书大多是理论上的解释,内容少,选择少,与专业翻译实践密切相关,而教科书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责任老师决定的,这就导致了翻译专业的教科书前后矛盾,内容相对过时,示例相对简单,而且过于学术化。

新构建的本科翻译专业课本的建立应与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紧密联系。这是因为目标、专业、课程特征和上课时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科书编辑的重点,教科书内容的范围以及教科书的格式。简而言之,如果某些翻译教科书的内容不够系统和科学,并且理论和实践不匹配,就会出现列出相关理论或堆叠案例的现象,并且某些翻译和样式还不够标准化。教科书中习题的选择过于随意,形式单调、难度不明确、系统性强、缺乏人文意义。特别是,某些练习具有明显的人工处理迹象,句子和单词的翻译过于局限,缺乏实际背景,缺乏相关的理论分析。这种情况与教科书编辑的热情和教科书的写作周期短有关。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翻译教育的概念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大学外语教育和英语专业教育中都强调了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但似乎不足以在翻译教育中实施这些概念。在翻译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经常强调课堂教学,而对课外的真实活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老师的解释和学生的练习。通常,在教授翻译技能时,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翻译,讨论和其他活动、或对作业进行评论时,课程通常被用作概述和自选的理论材料或翻译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在某些基础翻译课程(英译汉简介,口译实践等)中尤为常见。翻译教学活动比较单调,形式不够丰富,可以说老师们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准备课程教学。

众所周知,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发展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实际教育中,这些设备或资源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翻译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结合是不充分的,而且教学方法相对较少。翻译教育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育效果不理想。翻译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话题。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在传统的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演讲为中心的重复性练习缺乏适当的讨论和指导、总结和改进,并且没有使用交流方法,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课堂上独立思考或进行大量实践合作。尤其是在大班教学中,学生进行锻炼的机会更少。

(三)教学评估方式

评估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将评估定义为: “它通常是指根据系统收集的数据评估质量。评估使用定量(例如测试)和定性(观察,分级)和价值判断方法。”包括课程,教师,学生,教育材料和其他方面。这意味着要评估课程本身(例如教育目标、计划等)、老师(例如教育态度、教育水平等)和学生(例如学习成绩、学习优势和劣势等 )、教科书(内容、格式、排列方式、功能、)等。

至于翻译课程的测试,很少有程序上的评价和表面现象,这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变化。此外,在汇总测试中还存在诸如单个问题的类型和过分主观性之类的问题。通常,学校中有超过五种类型的问题,包括单词翻译,单句翻译,句子翻译或语言翻译,短文翻译,回答问题,选择填空或纠正翻译错误和修订。作者还从访谈中获悉,学生的笔译测试主要侧重于句子和短文的翻译,而口译测试主要侧重于短语和句子的翻译,这些都是问题。学生报告说,这样的测试不够科学和客观,因为老师在提问时经常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有时会选择句子或普通练习题作为测试题。如果某些学生事先进行了复习,通常很容易获得高分,这可能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即使老师选择的文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老师也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例如语法,词汇,理解,表达,凝聚力,风格等。在对翻译进行限定和推论时,应遵循“没有严格的规则,可以任意对待”。“这种传统的影响通常不能保证完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关于职业中各种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评估,经常采用以下形式:翻译论文或文章以验证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并评估实际翻译能力。无论目的如何,只要使用主观测试题,分数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当然,由于培训目标,教学方式的差异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等,所用的评估方法也将有所不同。

三、翻译专业建设路径

翻译行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无论BTI还是MTI都在继续增长,DTI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随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破裂,以及对大学培训的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并且短期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培养的人才与语言服务市场之间的关系仍然不理想。在了解了新的文科艺术的含义和三项原则的基础上,弄着提出了翻译专业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科书组成、教学模式等提出建议。

(一)培训目标

培养翻译专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翻译人才,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成为讨论教育方法的基础。必须积极应对当今世界和语言服务市场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参考国内外大学的先进案例,积极应对变化,并调整翻译人员的教育目标。根据《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的语言服务市场需求调查,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是中外翻译和外语翻译的前五种语言,目前对中文的需求是中文到英语翻译,对小语言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需求也在增加,但总体比例并不大。在语言服务类型,翻译、口译和文案写作的总体需求方面,它占据了前三名,并共同占据了语言服务市场的主导地位。所需的其他语言服务包括排版、网站本地化、语言服务培训、软件本地化、字幕和配音,需要语言服务(例如本地化测试和游戏本地化)的公司还表现出各种特征,主要是信息技术和通信、工程机械、能源、媒体、医疗和医疗设备、建筑、金融和咨询。因此,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已从单一的语言人才发展为具有多种技能(例如语言、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应用型和复杂型人才。

因此可以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学习翻译专业人才,并培训适合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专业翻译人员。毕业后,学生可以参加翻译工作,还可以作为第二语言参加语言培训,或者参与双语编辑和其他与语言服务相关的职位。因此,笔译人员的培训目标不仅应体现地区和地区特色,还应满足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不仅要充分考虑翻译行业和员工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还要充分考虑新技术,新格式带来的新变化。本课程可能反映以下专业知识:翻译专业和专业知识,我们还应该反映出跨学科的整合,并为变化的提前做好准备。根据2018年发布的核心课程《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和2019年明确规定的三个模块(以下简称《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语言知识和能力模块为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文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翻译知识和技能模块提供介绍性翻译,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应用翻译和联系信息。但不能仅仅依靠翻译部门、大学或外语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来完成这些课程,而这些课程是不现实的。在建设新的人文科学的背景下,人文科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人文科学与艺术,医学与学科的跨学科整合,人文与科学的跨学科融合,人文与科学的跨学科和跨学科整合,医学与自然的融合集成我需要这个。问题是如何实施跨专家和跨专家的选择。因此,从本科开始就为学生建立了多种跨学科平台,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可以参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知识研究。当前,在本科大学中,每个分支机构都是独立运作的,并且需要全面构建课程以消除对大学学科的障碍。

设置课程时,学生可以先进行论证和分析,找到最紧迫的跨学科要点,并建立跨学科平台,例如实施语言文化大学的“翻译+技术”跨学科综合人才培训课程,就完成了三种整合:翻译课程与技术课程的整合,翻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以及学术间教学管理流程的整合,或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小组。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过于关注物质的性质和知识的逻辑系统。不断对主题进行分级和细化,忽略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人们的一般发展需求。综合课程组以知识主题为指导,超越学科中心,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界限的独特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并以T型知识结构塑造创新型人才。因此,是否可以为专业翻译课程设置主题翻译课程,例如法语,商务,科学和技术翻译课程,当前的政治和社会科学翻译课程等;例如,指的是数字化建设的概念,通过精修3至5门核心翻译核心课程,形成一组课程,并以“微专业人员”的形式向学校的所有主要学生开放。如果学生有必要完成翻译相关项目的后期培训,则学生可以获得翻译方面的次要专业学习经验。从一开始就通过翻译引入“微型专业人士”,还可以推动与文科有关的其他专业的质量的转变,提高和优化,促进文科艺术的资源过程的优化分配和重组,以及发现新的增长点。翻译职业的课程还必须考虑到大学的区域特征和该地区产业分布的特征,整合该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形成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以及增强翻译事业的竞争力和活力。

(三)教材建设

作为独立的学科,教科书的组成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其使命是传达课程的概念并表达课程的内容。翻译教科书的发展也从第一次从外语阅读中随机提取段落和章节,到初步形成翻译教科书(50年代),发展(1980-1989)和繁荣(1990-1999)。世纪展现了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征。翻译教科书也从一开始就发行了,现在,有100所学校吵架,有100朵鲜花盛开,其成就和对翻译教育的贡献值得认可。就作者当前感兴趣的翻译教科书而言,该教科书的大多数翻译示例都包含文学翻译整体,非文学翻译示例较少,并且翻译示例太旧了。缺乏接近现实的翻译教科书。教科书体现了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概念,但仅限于指导翻译实践,与实际的翻译项目几乎没有联系,很少有解释。实用的翻译项目实践实践;翻译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很容易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印象,即翻译只是一种语言转换关系,并且缺乏对翻译专业的宏观理解。

就新的文科建设的概念而言,翻译教科书的建设必须做出积极回应,以满足我国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满足韩国语言战略的需求,并反映出我国语言服务的特点。翻译专业。它反映了专业交叉整合的新趋势。因此,在编辑翻译专业的本科教科书时,有必要结合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事先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弄清课程的具体性质和课程目标。它结合了学习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编写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并考虑了知识和技能,并反映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时代和需求。其次,教科书的内容和格式应知识渊博,实用,并应反映翻译中固有的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能够对实际翻译项目进行具体描述并将其提供给学生。附有具体的实用指南。第三,在编辑专门翻译的教科书时,必须扩展教科书的格式,除了纸质教科书外,还必须建立用于网络模拟教育的支持教科书(基于Internet的模拟翻译项目等)。流程),相关行业背景介绍的插入和介绍翻译技术的应用场景可以跟上新技术,新行业和新格式的发展情况,实现实时更新,而教科书和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还不是过时了。

结语

在新的文科建设,传统翻译事业的转变和进步,以及寻求与其他事业和其他学科融合的探索不可能一瞬间完成的。它需要一定数量的市场分析,早期研究和论证,并根据每所学校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证,不要盲目跟风并引起同质发展。建立翻译专业涉及所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不一一讨论。例如,翻译职业的建设不应过分强调专业方向,学生只能拥有一个领域,这将限制学生的工作领域,在专业管理领域出现了口译与翻译一体化的方向。将来,翻译教育专业人员和其他教育专业人员都必须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不应该沾沾自喜,并阻止其他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相反,在新的文科背景下,专业构建者应采取“进攻兼防”的方式,我们将展望未来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开辟新的知识空间,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汪东萍, 吴嘉雯. 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翻译学的战略任务与实施路径[J]. 高教探索, 2020(10).

[2]朱希伟, 陶李春. 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兼评《语料库与Python应用》.

[3]陶李春, 黄友义. 论新时代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黄友义先生访谈录.

[4]安丰存, 王铭玉. 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 学术交流, 2019, 000(011):5-14.

[5]马孝幸. 新文科背景下本科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评《本科翻译教学研究》.

[6]姜秋霞, 曹进. 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国翻译, 2006, 027(005):8-13.

[7]庄智象. 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界, 2007, 000(003):14-23.

[8]贺爱军, 尤其达. 翻译专业建设的世纪回眸与前景展望——《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述评[J]. 外语界, 2009, 000(002):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