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  照亮未来—让延安精神贯穿教育始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1

承载历史  照亮未来—让延安精神贯穿教育始终

张伟

西安航天城第五小学校长

犹记得201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2015年援建学校校长培训座谈会,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枣园分院度过了为期4天紧张忙碌的研修学习。于我而言,延安是多么亲切而又熟悉的名字啊!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怀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怀着对中国革命的向往,翻越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穿破敌人的道道封锁,满怀激情地踏上了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如今,我也踏上了这片土地,和50多位校园长在这里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励奋斗之志。

在延安的四天时间里,一堂堂超高水平的课堂讲授、一场场讨论热烈的思想“碰撞”、一次次感染力极强的现场教学,让日后的我更加深切地领悟到“要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

延安市委理论讲师团团长安振华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带领全党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实现解放战争战略转折,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召开党的七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铸就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安振华团长的娓娓道来,让我不禁感叹:13年,或许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13年,却书写了光照千秋的诗篇。百炼成钢,终成脊梁。沧海横流,砥柱巍然。

虽已过去多年,但我依旧记得留在那片土地上每一个脚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当我站在宝塔山下,贺敬之这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穿越岁月的时空,与我迸发的心声产生着强烈的共鸣;在枣园,步入张思德纪念广场,张思德负薪前行的雕像映入眼帘。雕像两侧的石墙,一面镌刻着张思德生平事迹,另一面刻有《为人民服务》全文;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讲解员细说着一组数字:1941年,南泥湾开荒种植1.12万亩,蔬菜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粮3.7万石,实现“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这数字背后,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奇迹……走进延安,就走进了一座“革命博物馆城”。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程;滚滚延河水,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延安精神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在这次学习中,我也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传承博爱精神,发展校园文化。通过这次培训,使我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我有幸结识了原陕西省副省长罗振江。罗副省长在平易近人的交谈中,亲切关怀着我们基层学校的每一个细节,身体力行的践行着宋庆龄基金会“关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弘扬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缔造未来”的闪光追求。

也正是因为这次机缘,促成了《弘扬宋庆龄精神·让戏剧漫步云端——向基层学校开展送儿童剧演出公益活动》于2020年11月6日走进西安航天城第五小学。活动秉承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思想,通过向基层学校、学生送儿童剧演出的公益活动,推动艺术教育发展,推进高雅艺术走进基层、走近儿童,丰富了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央视网络直播了这场公益活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我们航天五小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厚植育人情怀,缔造闪光未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面临新时期新形式,我们该如何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运用好延安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其实,教书育人,重中之重是“责任”二字,教育者不仅能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更是肩负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办有温度的学校,做有情怀的教师,惟有“立德树人”,方能成就“幸福人生”。

“立德以铸师魂 立身以育新人。教师必须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真功夫,必须要在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上有真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一是师爱为魂,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要懂得关爱学生,让学生能够充满信心,面对挑战。二是学高为师,严谨治学,不断创新。要孜孜不倦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诲人不倦、精益求精。还要注重创新,以创新方法培养广大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三是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四是理念为先,终身学习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学高为师,授之以渔,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四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虽不长,却让我终身难忘。难忘学者专家们的教学授课,难忘同窗学友的启发互动。窑洞前一个个促膝谈心的深夜、路途中一首首激情飞扬的革命歌曲,在巍巍宝塔山,庄严肃穆地重温入党誓词;在神圣的革命旧址,共同追忆延安的峥嵘岁月……这些美好的记忆与我从事教育行业30年的经历在脑海中碰撞着,汇聚成这样一句话:让延安精神贯穿教育始终,一头承载着历史,另一头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