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与MRI影像技术鉴别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MSCT与MRI影像技术鉴别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临床意义

熊运莲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总医院    影像科     邮编:354500

【摘要】目的 围绕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分析其影像征象,评定其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特定时间段内(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患者(67例),行MSCT、MRI检查,对比其诊断准确率,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MSCT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准确率(91.04%)较MRI(97.01%),差异不明显(P>0.05)。19例子宫肌瘤,可发现液体信号,其中,单纯水样信号8例。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存在不规则层厚情况。9例卵巢囊腺癌的T1WI呈现稍高或者高信号,而T2WI则呈高信号。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当中,没有明显强化为9例,轻度强化7例。4例卵巢囊腺癌患者有着较厚的囊壁,可见乳头状突起。结论 MSCT能够将病变的类型、位置清晰显示出来,而MRI则能将病变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动态显示出来,故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对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进行准确鉴别,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关键词】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多层螺旋;磁共振成像

盆腔是女性的一个重要部位,同时也是疾病易发处,而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便发生于此处。需指出的是,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良性,而另外一类则为恶性,因女性盆腔有着比较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较多的干扰因素,因此,在鉴别病变的良恶性上,往往会有较大的难度[1]。但近年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影像学技术的持续推新与完善,使得临床在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能力上,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在诊断鉴别诊断上主要有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MSCT)等。但究竟哪种效果最好及哪种方式最佳,临床尚无确切论断,对此,本文以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患者为对象,分别采用MSCT与MRI进行诊断,就其鉴别诊断价值进行评定,现就此剖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这一期间,把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患者当作对象,共选取67例,其中,最小年龄21岁,最大73岁,平均(46.37±4.39)岁,疾病类型:42例良性(其中,27例卵巢囊肿,15例子宫肌瘤),25例恶性(其中,9例子宫内膜癌,16例卵巢囊腺癌)。

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都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存在盆腔炎性包块;(2)MSCT、MRI所得图像皆清晰,不对诊断造成影响;(3)患者都有较好的依从性,且认知、精神皆正常。排除标准:(1)伴有检查禁忌证;(2)既往有手术史;(3)体内安装由除颤器、起搏器等;(4)合并有其他盆腔类疾病。

1.2方法

1.2.1MRI

采用1.5T磁共振(西门子),具体的扫描参数为:(1)T1WI。层厚为6mm,扫描视野(FOV)为38cm,回波时间(TE)为20ms,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为600ms,间距为0.6mm。(2)T2WI。FOV为38cm,TR6000ms,TE120ms,层厚6mm,间距0.6mm。(3)DWI。b值0.600s/mm2,TR4225ms,TE67ms,扫描层数36层,层厚6mm,FOV40×40cm,间距为1mm。扫描范围:从左肾下极水平到耻骨联合,首先实施平扫,后将Gd-DTPA试剂诸如,实施增强扫描。

1.2.2MSCT

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飞利浦),参数:层厚10mm,管电流为80mA,管电压为120kV,间距4.25mm,重建间隔3mm,扫描视野24cm。扫描范围为自盆腔入口至耻骨联合下方。扫描方式为常规平扫联合碘海醇(80mL)增强扫描。完成扫描后,处理图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且就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由X2检验,P<0.05提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MSCTMRI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对比

MSCT诊断良、恶性囊实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2.86%、88.00%;而MRI分别是97.62%、96.00%。MSCT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总准确率为91.04%,MRI为97.01%,二者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MSCT、MRI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

方式

良性囊实性病变(42例)

恶性囊实性病变(25例)

子宫肌瘤(15例)

卵巢囊肿(27例)

合计(%)

子宫内膜癌(16例)

卵巢囊腺癌(9例)

合计(%)

MSCT

14

25

39(92.86)

15

7

22(88.00)

MRI

15

26

41(97.62)

16

8

24(96.00)

X2

1.050

1.087

P

0.306

0.297

2.2影像征象

2.2.1MRI

(1)子宫肌瘤。MRI能够发现子宫增大,轮廓呈凹凸不平状态,于T1WI上,肌瘤信号相似于临近子宫肌信号,而在T2WI上则呈现为低信号,但当伴有液化出血、坏死等情况时,可呈现为高信号,钙化在T2WI、T1WI上都呈现为低信号。(2)卵巢囊肿。MRI平扫能够发现液体信号、水样信号,T1WI呈现为低信号,而T2WI则呈现为高信号。本文中可见液体信号19例,单纯水样信号8例。增强扫描之后,囊肿均匀且壁薄,大多没有显著强化。在卵巢囊肿27例中,强化4例。(3)子宫内膜癌。MRI能够发现正常子宫壁结构不见,T1WI呈现为等信号,T2WI则为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现为中等强化;而在动态增强早期阶段,内膜下强化带完整者,提示肿瘤局限于内膜;其中,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3例。(4)卵巢囊腺癌。9例卵巢粘液性囊腺癌,MRI检查能够发现T1WI呈高信号或者稍高信号,T2WI则呈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论是囊壁,还是囊壁结节、分隔,都强化。

2.2.2MSCT

(1)子宫肌瘤。MSCT检查可发现子宫均匀,或者出现分叶状增大,局灶密度减退,并且宫腔出现偏位情况,但密度均匀,且边界较清晰,肿瘤可呈现混杂密度(高、低、等)。本文15例中,没有发现混杂信号。(2)卵巢囊肿。MSCT能够发现子宫附件或者附件区存在均匀的囊性病变,边界光滑、清晰,并且内有水样密度,囊壁薄,囊内大多没有分隔,多为单房,且有着较低的分隔张力。本文单房21例,多房6例。(3)子宫内膜癌。MSCT平扫显示肿瘤密度相似于子宫肌层,增强之后,子宫内膜呈现为弥漫性低密度。其中,没有明显强化为9例,轻度强化7例。(4)卵巢囊腺癌。肿块呈现为水样低密度,黏液性囊腺密瘤有着较高的密度。分隔、壁大多较薄,且均匀度一致;增强扫描分隔、囊壁后,都有强化。9例当中,囊壁较厚为4例,能够发现乳头状突起。

3.讨论

女性盆腔内因集中许多生殖器官,且有着丰富的血管神经,因此,患病率较高,而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便属其一。此病发病比较隐匿,难以被察觉,因此其性质有着较大的鉴别难度[2]。伴随影像学技术的逐渐成熟,诸如CT、MRI等影像学手段在诊断筛查此类病的效能越发凸显。

对于MSCT而言,其有着较广的扫描范围,较快的扫描时间,且扫描层厚较薄;其能够将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囊壁的厚度、大小、形态等内容清晰显示出来。需指出的是,盆腔附件良性囊实性病变的形态大多规则,有着清晰边界,均匀的囊壁薄厚。而恶性病变则有着不规则的形态,模糊的边界,以及不均匀的囊壁薄厚,另外,病灶周围组织还经常被侵犯[3]。MRI检查能够对盆腔实施多序列、多层次扫描,可以将盆腔内部解剖结构清晰显示出来,故可以对囊实性病变的范围、大小、形态特征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联性等清晰呈现出来,另外,在分辨软组织的病变情况上,也有着较好效能[4-5]。较之CT检查,MRI在实际检查时,不需要让患者对体位进行调整,便可以得到多方位的影像学内容。针对良性囊实性病变,T1WI多呈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而恶性囊实性病变以混杂信号居多[6]。从本文结果可知,MSCT对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MRI低,但差异并不明显。同时两种检查方法都能较好的用于此病的定位、定性诊断。需强调的是,这两种方法在鉴别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上,各有优势,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MSCT检查密度分辨率较高,且此检查在显示病灶是否存在钙化上的能力较MRI优,另外,还有着较快的扫描时间,可以将诊断结果快速得出,并能借助扫描信息,对病灶的位置、类型等给予明确[7-8]。但MSCT有辐射,对于孕妇等人群并不适用,且难以将病灶性质动态呈现出来[9]。而MRI则能较好的进行弥补,可以将病灶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动态显示出来,还能借助各种信号对病灶组织的性质进行鉴别。但MRI费用较贵,且有着较慢的扫描速度,故不能用于急诊[10]

综上,MSCT能够将病变的位置、类型清晰显示出来,MRI则能将病变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动态显示出来,二者相结合可以对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实施有效鉴别,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泽银,曾伟君,黄泗芳,等.MSCT增强扫描联合MRI对妇科盆腔肿瘤周围组织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22,33(19):2537-2540.

[2]李承秋,吕文艺,张颖.MRI与DW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8):152-153,156.

[3]周虹.MSCT及MRI用于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2):131-133.

[4]刘英娜,肖新广,李润华,等.螺旋CT、MRI在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诊断和鉴别中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7):63-65.

[5]慕新科,张红艳.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5):526-527.

[6]袁翠平,王露,朱正球,等.女性盆腔双侧附件病变的临床、影像观察及病理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1,19(3):242-246.

[7]窦美娜.妇科急腹症的CT与MRI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及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5):1045-1046,1050.

[8]周珏.探究盆腔良性多囊性病变行CT与CT联合MRI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2021,40(28):170-173.

[9]邹同利,王荔,何继强,等.女性盆腔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经腹壁超声与MRI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161-163.

[10]陈清文,许湖.64排多层螺旋CT联合经腹多普勒超声对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评估价值[J].医疗装备,2022,35(1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