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型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以广东侨乡台山市浮月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5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型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以广东侨乡台山市浮月村为例

陈浩强1,2

(1.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2.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090)

摘要: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型村落是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分析村落现状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特色保护类村落活化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的理念和策略,阐述重塑村庄的历史文化价值,统筹各级规划衔接,坚持村民为主体,创新保护开发机制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价值;保护;发展;创新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Historic Buildings Concentrated Style VillagesA Case of Fuyue Village

CHEN Haoqiang1,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90,China; 2.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90,China)

AbstractThe villages with concentrated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features are liv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villages, discusses the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of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cti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 protection vill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s,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ideas of reshap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villages, coordinating the planning at all levels, adhering to the villagers as the main body, and innov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Key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valu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novate

1


0  引  言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型村庄指保留有传统村落格局,历史建筑分布相对集中,历史文化氛围相对浓郁的村庄。此类村庄传统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具备一定规模,建筑类型包括洋楼、碉楼、家族祠堂、书塾、古庙以及传统民居等,其历史建筑形式、材料和布局使整个村庄呈现鲜明的独特性和在地性。历史建筑集中的村落既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又是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传统与现代、存旧与再生充满交集和矛盾。除了已经纳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我国还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保护类村庄[1]。基于对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型村落可能面对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的研究,本文以广东侨乡台山市浮月村为例,探讨相关特色保护类村落活化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的理念和策略。

1  现状及问题

1.1  发展现状

广东省台山市,毗邻港澳,南临南海,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台山市斗山镇墩头村委会浮月村,原称浮溪村,属于墩头村行政村下辖的5个自然村之一。北邻斗山河,南邻大同河,位于南海入海口附近。北距台山市区 27 公里,距斗山镇 5.5 公里;距广海镇 11 公里。村庄对外交通主要为省道386(原县道546),距离新台高速出口约8.5公里。墩头村现状总人口户数为715户,户籍总人口为2144人,其中浮月村有117户共350人。

墩头村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北部为山体丘陵,景色宜人。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自然村多聚集于北部,每村各有一处风水塘;村南部有多处水田,为农业、水产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水源。经济方面,墩头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水产品养殖和外出务工。产业方面,墩头村主要以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村庄耕地面积3212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932亩。

农房建设现状,近20-30年建设多为2-3层独栋楼房,混凝土结构,建筑外墙贴有瓷砖,建筑样式过于多样,缺乏台山本土特色。1970年前后或更早年代建设,多为1-2层青砖瓦房,富有台山传统民居特色,但建筑结构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外立面破损、开裂和黑脏。

1.2  历史文化资源

1.2.1  文物本体

浮月村现为中国传统村落,建于1917-1936年间,占地面积 50 亩,由旅居美国的浮月乡亲于 20 世纪初期委托侨居国设计师设计,本土工匠根据图纸式样建造,共建有 15 幢庭院式华侨别墅,分别以主人的名字或按其意愿命名,分别是安雅庐、国旗楼、恒安居、熀庐、惠华居、炯庐、兰芳居、仕庐、英庐、源庐、蓁华居、中山阁、觉庐、鎏庐、贤安庐(图1)。其中“中山阁”是屋主为纪念其先父与孙中山的一段革命情谊而兴建的。最早的“惠华居”建于 1917 年,最晚的“觉庐”建于 1936 年。浮月洋楼设有枪眼、“燕子窝”、了望台等防卫设施,是一种集防卫和居住功能于一身,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建筑。它是在特定历史、社会、区域环境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反映了大半个世纪前台山动荡的社会环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移民史的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展现,为研究近代华侨建筑史提供了宝贵史料。浮月洋楼几十年来未被改建过,保持了原来风貌,是台山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洋楼建筑群。洋楼的拱、柱、雕饰、穹顶和室内装饰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既是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和“第一侨乡”的重点标志之一,也是台山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7月公布为台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由台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新八景” 之一,2008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2.2  历史环境要素

    浮月村布局为典型的台山地区梳式村落布局,住宅多南北向排列整齐,非常规则,如同梳子,前后建筑之间空隙 30~50cm,做防火用。两列住宅之间的巷道成为“里”,由于传统民居对巷道面部开窗,巷道狭长,形成对流,降低温度,故称“冷巷”,具备防火的功能,也是村落的交通要道。村中建筑群南面风水塘旁边为一小广场,称为禾坪,或称埕,做晒谷用。

坪前为半圆形池塘,村后植树、栽竹、种篱以结合生产,同时也防风抗寒,美化环境。台山传统村落布局常面向天然的河流或水道;若无法取得水源时,则面向人工开挖的水塘,并在村内挖井,以供引用,而水塘则做蓄水、排污、养鱼用,又称“四水归堂” [2]。浮月洋楼周边绿地以农田为主,地形为冲积平原,视野开阔,田园风光优美。

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浮月洋楼的侨墟文化是台山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凝聚、反映的“勤劳、进取、开放、包容”的华侨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经济价值。浮月村是一个富有民俗特点的台山侨乡,注重传统节日,有婚丧嫁娶、迎神祭祖等风俗活动;村民除供奉祖先牌位外,还供奉社稷神。中西融合过程中,台山的语言已经发展为五邑话与英语的混合,用台山方言对英语译音的一些外来词汇慢慢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形成“半唐番”的侨乡语言文化。

浮月洋楼群现状图

Fig.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1.3  现存问题

1)文物建筑保存状况一般,整体延续性不佳。现浮月洋楼保护工作由台山市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已初步建立保护档案,有一定的管理团队,但管理办公用房、文物库房、监控安保等条件简陋,管理和维护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

2)文物周边环境的历史真实性一般,环境与文物的协调性一般。

3)文物综合利用效益低。浮月洋楼展示、宣传和教育工作,还处在初步阶段,总体上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目前浮月洋楼有9栋为在使用中,2栋为代管理,4栋为无人居住。

4)配套设施落后,交通系统不完善,所具有的价值与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

5) 村内侨民较多,现状村民多外出务工,空心化较为明显。

2  活化保护规划框架

本规划内具法律约束效力的规划范围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区域,总面积约11.88 公顷。其中保护范围面积约 9.36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 2.52 公顷。保护规划的保护对象为浮月洋楼、历史环境要素和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

2.1  保护目标

对浮月洋楼进行保护,实现浮月洋楼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推动台山市、斗山镇和浮月村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2.2  发展目标

在保证浮月洋楼的文物价值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利用和发展浮月洋楼及其周边环境的方案;在保护传统街巷系统、建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调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高度控制指标;提高交通通达性;促进村落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效发挥浮月洋楼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保护工作与发展和谐共进。

2.3  规划重点

2.3.1  加强文物本体的保护

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划定合理保护区划,遵守“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科学决策制定可行的保护措施,进行最小干预、新增附件可逆,以此维持历史建筑原有的历史价值。

2.3.2  加强环境与文物的协调性

通过建筑分类评估和保护对策提出规划整治指引,保持村庄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整治建筑环境风貌,改善场地环境品质。保护范围内依照本规划进行的修缮整治活动应保持在空间尺度、材料、工艺、色彩和外观形式等方面与村落历史风貌相协调,按照保护范围建筑保护措施进行。

2.3.3  建设控制地带高度控制

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建设控制地带内影响文物历史环境的居民住宅建筑应逐步进行搬迁,并统一安置。保留的建筑,应当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与浮月洋楼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建筑。其中现状建筑高度影响浮月洋楼环境风貌的,应降低高度。

2.3.4  丰富文物本体的展示内容

深度挖掘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内涵。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独特的饮食文化、重要农耕文化和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专门的台山侨乡文化展示馆。同时结合展示与旅游开发利用,将台山地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浮月洋楼,作为展示的内容,打造具有浮月洋楼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2.3.5  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

保护范围内原则上禁止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可以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外观应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工程仅限于满足文物保护、游览展示、旅游服务、活动配套设置建设需要。

2.4  规划区划

本规划以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中心,突出15座洋楼的形态之美,农庄、村庄、洋楼、小道相互映衬,对浮月洋楼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规划布局分区包括浮月洋楼展示区、田园风光展示区、古村风情区和旅游管理配套服务区(图2、图3)。历史文化环境协调区为除去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外的整个村域范围。

浮月洋楼保护规划总图

Fig. 2 Master plan

浮月洋楼展示区:是浮月洋楼景区的核心景观,主要指 15 栋民国时期台山庐居建筑,包括安雅庐、国旗楼、恒安居、熀庐、惠华居、炯庐、兰芳居、仕庐、英庐、源庐、蓁华居、中山阁、觉庐、鋈庐、贤安庐。该区以展示、体验历史文物建筑为主。在特殊节日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展示、观演和体验等项目,继承、展示和发扬传统文化。

田园风光展示区:主要指浮月洋楼周边农田、林地部分,包括浮月村南侧风水塘,是体现乡村风貌的重要景观(图4)。

古村风情区:展示古村居民生活现状,结合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文创产品等,展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利用民居设立一些餐饮、茶室等功能,提升景区的综合服务能力。

旅游管理配套服务区: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售卖以及文物管理办公室。

浮月村鸟瞰图

Fig. 3  Aerial view of Fuyue Village

浮月洋楼群

Fig. 4  Fuyue Mansions

3  发展理念和策略

3.1  重塑价值,以用促保

建立保护和开发双导向价值评估体系,对浮月村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专项评估。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村庄和地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分层次、分类别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以达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融入村民生活,促进从“必须保”到“值得保” 和“我想保”的观念转变。

镇政府目前整合全村历史建筑资源,与当地洋楼的所有者签订了租赁托管协议,以集中管护的方式收回使用权,并着手开始对这些洋楼进行维护修葺,将用以参观、住宿之用,为乡村旅游奠定基础。镇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浮月村大学生实习基地,吸引了漫画家陈春鸣利用碉楼建筑(英庐楼)打造艺术工作室和漫画艺术基地,培育出多个“漫画艺术沙龙”、”浮月村创客咖啡”等当地侨乡艺术特色旅游名片。在不影响历史建筑风貌,不损害历史建筑结构安全及其核心价值要素,符合结构、消防、环境卫生等专业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鼓励作为以下功能使用:1.传统历史文化场所;2.村史馆、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儿童乐园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3.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民宿客栈、咖啡厅等旅游服务设施。

3.2  统筹规划,区域联动

2018年广东省倡导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5]和江门华人华侨文化线路[6]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支撑。以浮月洋楼群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村落景观原型,展现历史底蕴及乡野趣味,将浮月村开发成为以田园风光与传统特色村落体验相融合的文化休闲景区。结合现代需求改善村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以浮月洋楼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整合开发浮月洋楼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名人文化等,实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整体保护,将其发展为台山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侨乡文化体验型村落,并结合台山全域旅游与村庄规划,融入到以侨乡文化为背景的旅游线路中。

3.2.1  与全域村庄规划的衔接

《台山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5)》斗山镇的城镇定位为综合型城镇,发展目标定位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3.2.2  与全域旅游的衔接

精品旅游项目《台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关于建构两条文化走廊——汀江侨乡文化走廊、新宁铁路侨乡文化走廊。其中汀江侨乡文化走廊中涉及到浮月村的项目有汀江圩慢行系统:总揽汀江文化走廊,依托县道 546、省道 273、省道 273、大同河、上泽河、斗山河,以及沿线的乡村道路,恢复汀江圩和上泽圩的客运埠头,添置农副文创产品水上集市、单车驿站、采风观景点,串联上泽圩、汀江圩、汶秧村、庙边村、浮月村、斗山镇步行街等侨乡资源,使景观廊道与交通廊道完美合一。利用浮月村旅游化改造试点的先发优势,辐射五福村、浮石村等周边村落,整合各村的碉楼、乡村公园、赵宋皇族文化、飘色巡游资源,拓展整区旅游产品的深度与广度。建设私人博物馆、浮月碉楼民宿、五福乡村公园、北帝庙(环境改造)、浮石飘色巡游、飘色文化展览馆等(图5)。

台山市斗山镇精品旅游线路图

Fig. 5  Boutique tourist routes

3.3  村民主体,永续传承

乡土人家及乡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目前村民的老龄化和外迁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外地民众涌入古村镇旅游观光甚至经商办企业,出现村民减少和外来人口增加,本土文化衰退与外来文化侵入的现象,不利于古村镇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持,人口转换带来文化变迁,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镇将变为躯壳一具[7]。宜居宜业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基础,提高村庄人居环境和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 尊重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和传统文化的延续,鼓励更多的村民留在当地生活生产。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加强对历史建筑古迹、传统街巷空间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整治,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防止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激发村民自觉成为历史文化的守护者,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3.4  创新机制,共同缔造

创新文物建筑保护开发机制,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管理,从科研、信息、文化、金融和市场等环节解决保护传承难题。开展历史建筑租赁平台试点,鼓励探索规划调整、功能置换、税费减免、租赁认养等优惠政策。建立历史建筑认领保护机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共同参与抢救古民居的资源。对于部分濒临倒塌、个人私有且无力承担维修及整治改造费用的古民居等建筑,尝试通过市场运作筹集社会资金,进行易主保护。

建立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活化正负面清单,明确村内鼓励、允许的建设项目和禁止、限制的建设项目。对历史建筑加快普查登记造册,建立电子手册,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楼长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要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和环境。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信息、资源共享。健全政府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保护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4  结  语

规划实施以来,有效提升了村庄的人居环境,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打造出优质水稻、精品鳗鱼等农业品牌,以签订租赁托管协议盘活29座洋楼,配套一系列高品质旅游基础设施,成功打造侨乡文化精品旅游路线,极大带动了片区乡村旅游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

侨乡历史建筑遗产,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侨乡文化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历史建筑集中风貌型村庄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观念方法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此类村落有着自己的历史形成过程和鲜明特色,因此应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保护不是为了守成,应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S].2018.2.

[2] 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赵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S].2019.5.

[5] 吴隽宇,陈康富,陈静文,彭长歆.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1):7-16.

[6] 吴隽宇,陈静文. 风光览尽当可归:论江门华侨华人文化线路资源特征判读[J].风景园林,2019,26(11):20-25.

[7] 赵勇,张捷,章锦河.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 , 2005,1 (20):68-73.

[8]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浮月洋楼保护规划(2019-2035)[R]. 2019.10.

[9]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台山市斗山镇村庄连片规划(2018-2035年)[R]. 2019.12.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