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3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1]

刘勇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1231

摘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蕴含着黄炎培先生数十年研究的精髓,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代表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仍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鉴于此,剖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磋议其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办学方针的启迪,汲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粹,探索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铸造受教人员的高尚人格,为职业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

1 引言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基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前瞻性部署。基于此,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探索黄炎培思想中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2.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思想从各个角度全面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职业教育在于使受教育者具备对应岗位的能力,使青年人不再为基本的生活而窘困;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于为社会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单个人层面,黄炎培先生提出了“谋个性之发展”的概念,突出职业教育要正视受教育者的特性发展,将该概念交融于社会层面后,便有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念。在该理念提出后,即便以后在不同立场、不同场情境中,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意义有着不同的注释,但都并未摆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中心观点。

黄炎培认为,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要在社会化的环境中生存,就需要人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必备能力、技能、知识,在生存的迫切需要下,人便会产生求知的诉求和求群的本能。黄炎培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人的生活始终难以祥和安定,皆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导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中体现了虔诚的人文主义精神,在黄炎培看来,通过职业教育是人具备满足生活需求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佳手段,而通过理论知识培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是使教育与职业有效结合的最好方法,只有二者有效结合,方能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一理想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标,对现如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社会化”与“科学化”

“社会化”与“科学化”是黄炎培先生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具体而言,“社会化”方针即职业教育应具有社会化特征,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符合社会真实的需求,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都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化”办学方针的核心理念在于“离社会无教育”,倘若职业教育脱离了社会发展趋势,“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自然也无法满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一目标。“社会化”的办学方针,正是抓住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及受社会制约的本质。“社会化”与“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勾勒出黄炎培先生可贵的查究精神,对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可操作性的指示意义。

2.3 “手脑并用”与“做学合一”

“手脑并用”与“做学合一”是黄炎培先生强调的教学原则。黄炎培反对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事业教育,强调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为达成这一目标,黄炎培专门为学生建立了实践练习的工厂,学生可在学习职业知识后到工厂进行实习,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几乎与实践练习的实践相同。除课程设置外,黄炎培在教师聘用上同样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学生毕业后需要到实习一年,期满且具备适应工作的能力后,方予发放毕业证书,在此模式下培养的职业人才一度供不应求。从“手脑并用”与“做学合一”的原则中不难发现,黄炎培先生强调培养受社会欢迎且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着严格把控,该教学原则符合职业教育及学生个体的客观发展规律,在当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4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较多,但无论是何种道德标准,都无法脱离“敬业乐群”这一核心道德规范。“敬业乐群”有两部分主要内涵,“敬业”指学生能够养成对职业的责任心和亲来习惯,“乐群”则指学生能够养成互助合作精神,“敬业乐群”结合则强调为社会提供服务。虽然“敬业乐趣”精神如今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但黄炎培现实提出这一职业基本道德规范时,面对的是“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等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敬业乐群”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积极的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忠于职守、热爱事业,能够以全局的眼光服务社会和国家。

2.5 “社会分工”与“人类个性”

“社会分工”与“人类个性”是职业教育无法回避的矛盾关系,“社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人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人类个性”使社会分工目标难以全面匹配。为协调二者间的矛盾关系,黄炎培先生便提出了职业指导的理念。多数学生在步入学校前都会面临着艰难抉择,即选择专业。通常情况下,多数学生的专业选择行为都具有明显的从众性、功利性、盲目性。但不同的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选择,便很容易“用非所学”。基于此,黄炎培先生便强调职业指导,将各个职业的工作内容、用人标准等作为参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品性结合参考资料进行选择。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认知自我,使人的个性与社会分工需要能够得到协调,以此帮助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统一。

3.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3.1 借鉴职业教育目的论,坚持职业教育正确的办学方向

首先,职业教育要实现社会特质和个人特质的统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社会各个产业迅速发展中而催生出来,职业教育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社会生产性。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是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职业教育且不能盲目遵从社会需要而忽视了育人,倘若盲目追求社会需求要忽视育人,职业教育便会沦为社会的工具。因此,职业教育在强调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要重视育人工作,将学生的兴趣喜好、切实的内在需求同样作为发展的依据,以此使职业教育成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

其次,职业教育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近年来,各级职业学校为追求就业率,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喜好、职业倾向、个体性格、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使职业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本质,趋向于培养“人力”的职业培训。无论何种情况,职业教育都不应偏离育人的本质,不应忽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将“谋个人之发展”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放在职业教育目标的主要位置,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要充分学习和传承的理念。

最后,要实现谋生与乐业的统一的职业教育。谋生与乐业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谋生”与“乐业”二者为统一关系。但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各级学校为追求就业率,以便于在未来获得更多生源,普遍将“谋生”与“乐业”二者分离,使职业教育更像是单纯的“谋生教育”,社会观念也普遍将职业教育作为取得谋生手段的途径。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不但要传授给学生谋生的本领,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何而生”。

3.2 借鉴黄炎培思想的科学化、社会化办学方针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式产生了极大转变,社会上也涌现了众多新兴的潜力行业。在长时间积累中,各级职业学校的课程种类丰富,只要发展趋势较好的行业,几乎都会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但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出繁重且死板的问题。黄炎培先生认为,实用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强调根据实际需要构建课程。但目前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实际需要的考虑,仅凭理想和市场便制定了学校的课程。在黄炎培思想的指引下,职业教育应从两方面把握好课程革新: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对专业进行全面的跟踪,其中包含专业能够从事的岗位、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何通过课程做好与各个岗位的衔接。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结合专业的发展趋势,必要时可参考国际资料,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不会过时,能够满足“谋生”和“乐业”两项最基本的需求。此外,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到来,学生掌握的知识数量不再是最关键的要素,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才是重中之重。基于此,职业教育应改变粗放、滞后的课程内容,将已经过时和陈旧的知识剔除,将先进知识与技术纳入教学中,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线,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建设中。

3.3 借鉴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探索职业教育变革路径

如前文所述,“手脑并用”与“做学合一”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原则,从目前社会需要与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该原则仍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各级职业院校应加强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与变革。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各级院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与个性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教学方法上,各级院校应改变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确保学生“手脑并用”。

其次,各级职业院校应对实训基地进行完善,实训基地不足的院校应拓展基地数量,而实训基地设备陈旧、落后的院校应完成设备的更新。只有职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一致的平台,方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要相匹配。

最后,各级职业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强调对校内教师的培训,使职业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扎实过硬,因此,院校应将培训重点放在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师风师德建设、思想政治素养、先进教育理念学习等层面。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引进理论与实践能力兼优的优秀教师。以此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铸造高尚人格

职业道德是个人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便提出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传授给学生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遵循社会的规律与标准进行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能完全借用其他类型院校的育人模式。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应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融入职业人文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考虑到各级职业院校的课程繁重,几乎不具备单独设立课程的空间,因此,各级学校可将上述教育内容融入于专业课、文化课、实训课教学中,构建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格局,使受教者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4. 结束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大力推进建设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启发下,职业教育应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一切之根本”的理念,充分吸收黄炎培思想带来的启示,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日娜.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增强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启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2):5.

[2]金卫芬.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师,2021(13):48-49.

[3]王茜.浅谈黄炎培思想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启示[J].今天,2021,(1):101-102.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2022A42)

作者简介:刘勇(1971-),男,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测量及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