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诸子百家的争鸣现象及其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3

浅析诸子百家的争鸣现象及其影响

尹文婧

龙虎山道教学院(江西贵溪33500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各家流派为重整失序的政治秩序和思想信仰,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虽“道术将为天下裂”,然这些学术思想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为现世乃至后世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诸子百家;争鸣现象;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思想大碰撞、社会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同时出现了辉煌的文化繁荣。从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来看,人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升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争鸣盛况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哲学基础。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促现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的人文思想、文化生态、哲学理念等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奠定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最坚实根基,持续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种文化建构和转型期,社会矛盾自然也空前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权力和经济权力日益集中在少数群体手中,社会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各国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公家与大臣之争,大夫之争,家族之争,家族之争,失败者在自己的国家失去了权势,不得不逃亡他国。生产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个时代的神权政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社会中形成了相当程度的集权,从而使文化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阶级“士”也由此产生,他们当中有学识广博、大才槃槃的学者,有满腹经纶、运筹帷幄的政治人才,还有骁勇善战的军事人才。其中,虽然旧的文化传统仍有明显的烙印,但也不乏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气象,如许多士人提出了重视民众地位、蔑视君主权威的思想。思想哲学派系上呈现出诸子百家齐争鸣的现象,诸子有管子、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哲学思辨思想。比如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辩证法;孔子的所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的仁礼博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说”、“施仁政,行王道”的民主思想;墨家的兼爱利他、人人平等与互助互爱的科学思想;法家的“以法治国”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力求以智谋取胜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影响着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

(二)政治环境的变化促使百家争鸣

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夺取政权,形成七雄并起的局面,天下正处于分裂割据、再形成大一统的形势。我们普遍会认为一个统一的且强大的国家或集团,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实现的。有“百家争鸣”,就有思想火花的产生,这也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大开大合的政治环境。很大程度上促使春秋战国社会的各阶级思想家,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在各国四处奔走讲学,借此宣传各自的思想和主张。各家学派还纷纷著书立说,广揽门生扩张学派规模,针对社会所具有的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引起统治者注意和重用。春秋战国时期,养士风气也十分深重。齐国在威王、宣王时还在都城近郊的稷下专设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的学宫。魏文侯,燕昭王等也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知名称三千人,这对“百家争鸣”也起了推动作用。这一发展过程表明,国家的政治气氛越来越开放,学者们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讨论的结论也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共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治尚未达到专制阶段,民众在国家中的分量也是举足轻重的,即民之不存,国之将亡。

二、主要流派的代表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及理论学说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诸如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及墨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独立又互通共融的局面。其中的老庄思想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儒家、释道三家思想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相比之下,法家的思想在秦后的影响不大,而道家的思想多根植于统治阶级层面,“玄之又玄”,又太不切和治国理政的“民本”实际,所以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国思想的主流。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下面就几个主要流派简要论述。

(一)道家学派的主流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庄子,因此道家学派又称为‘老庄之学’。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的精华,其是以道来作为研究和理解万事万物的基础,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切都源于道,以道来研究自然、社会、家庭和人生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道教从诞生之初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习俗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传统宗教,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宇宙万物生生循环不息的大道运行,诠释着道之名、道之象、道之容,乃至道之和。道家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道既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之本,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并贯穿于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生价值的各个层面。道家主张将内在价值、主观价值和外在价值统一起来,以身心健康的内在价值为基础,并以此作为获得幸福、幸福等主观价值,实现治国等外在价值的基础,体现出高超的价值辨识能力和创造能力。“道”成为中国古人所理解的宇宙秩序、伦理秩序、精神秩序及其统一性的概念。因此,后世道家出现了众多人物,开始参玄悟道,为将道家思想文化留给后世,产生了许多经籍文书,以满足人们修道成仙、脱离生死轮回所追求的目标。道家还推崇清静无为和与世无争。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人被赋予心智是可以用意识去评判社会审视世界。“在道家学说中,不论是老庄学派,还是黄老学派,都不认为‘无为’是消极的概念,甚至是有为的,积极的。如果要对其进行解释的话,最好是‘自如的作为’或是‘自发的作为’,而不是无所作为。”我们一定要明白,在道所创造的万物中,总有一种东西是与其他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恶之为恶,善之为善,善之为恶。“无为”并非是不负责任,不做事,而是万事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让其得到正常且持续发展。

(二)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

谭苏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文中提及“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学最初是关于礼仪的学问,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说法。简单来说,儒家文化以孔孟为代表,以“仁”为核心思想,其所蕴含的“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感化和影响人的行为,提倡以更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孔子提出的“爱仁”首先指爱人,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互理解相互爱护彼此;其次体现‘爱仁“的行为准则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身欲望,改掉陋习,促使所有行为归于“礼”;最后实现“爱仁”的前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自己的过失不可归于他人,也不能相互推卸责任。孔子除了作为儒家创始人,还是民间私塾的首创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即在接受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仅让更多家中贫困但一心读书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归处,同时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领域的垄断局面。他还主张“为政以德”,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准则是以道德教化,并非用严刑峻法治国,促进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因此获得“民信”与“民心”。总之,孔子所表达的不是“愚民”思想,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关心民众、引导民众的有效方法,也是“以德治国”的极佳方针。当然,孔子的思想也有宗教色彩,例如“畏天命”,对宗教祭祀也很重视。

(三)法家学派的主流思想

法家一派,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李斯、吴起等人,他们崇尚霸道,崇尚礼义,崇尚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他们的做法都是先迎合君王的意愿,然后再引导他们走上霸主之路。他们抓住了统治者最需要什么,更抓住了统治者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他们用最现实的方式去思考社会问题。如商鞅变法,他先后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根据当时社会问题先后提出一系列政策,不仅提高百姓劳动的积极性,还保护了统治阶层的利益,深得统治者信任。还有一位旷世奇才,他的著作令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惊叹,还直言要与他见上一面便死而无憾了,他就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他对儒家的《诗》、《书》、《礼》、《乐》都是深恶痛绝的,韩非还说他是“教孝公《诗》、《书》,以明律法”。韩非子的学说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治国基础,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除了能帮助帝王快速树立权威,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规整社会秩序,更在大一统和中央集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一)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之前的奴隶社会使人们思想禁锢无法认知自己,各派争相绽放奠定了文化基础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思想争辩激烈,避己之短取人之长,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思路框架结构,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加速了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脚步;在文化上,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有的贵族垄断下移至民间,形成中华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和哲学文化,在民众的支持下,依然生机勃勃,但也有一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一些人要么盲目崇拜,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囫囵吞枣,流于形式,要么陶醉其中,固步自封……种种态度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繁荣。

(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百家争鸣”中各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它们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雏形结构,为当下我们和谐社会的建构有极大的意义。《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家的无为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以求和谐。墨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兼爱非攻,提醒我们节约资源,关爱社会每一位成员。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准则,等等。他们所提出的济世良言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经过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道德体系,建立诚信社会、和谐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社科精神、教化思想、道德伦理观念等,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如何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打造和谐美好新社会、和谐发展新企业、和谐共处新家庭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不同文化形态在内,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辨思想、和谐共同共融的人文精神、普世价值中教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神伦理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我们要在哲学思辨和去伪存真中继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弘扬。

参考文献:

[1]李虹萱.道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J].工业与科学论坛,2021(20):12.

[2]张玉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学法指导[J].青苹果,2016(22).

[3]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J].武汉大学学报,2015(03).

【作者简介】尹文婧(2003-),女,汉族,甘肃陇西人,龙虎山道教学院道教经义与宫观管理专业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