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严佳俐

中交和美环境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修复便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看,生态修复就是遵循生态恢复学规律,凭借大自然的自修复能力同时以人工干预为辅,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尽快恢复原有形态。可以说,生态修复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依赖于大自然发挥自我修复能力,同时人类加以科学引导。其内涵是:充分遵循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工程等技术,尽可能的减少甚至消除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使自然植被恢复至原始状态,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如初。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 生态修复模式及评价效益指标的研究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瑞士和德国就形成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从现有的情况看,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广泛使用了这一技术,为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为建设生态河流、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当前,这一理论已经被相继引入其他国家。在此基础上,美国的多家机构和部门于九十年代初期提出庞大的生态修复计划,即在二十年以后,该国恢复受损河流64万km,湖泊67万hm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环境效应”,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指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等举措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水土流失区生态与环境具有复杂性,在进行生态修复时,其可能会对环境带来正向影响,但也有可能产生负向影响。现阶段,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2 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2.1 以科学规律和新科技为基础开展系统性研究

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命题,是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农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是需要推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是科学开展国土综合治理与系统修复的一项重要科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的大背景下,宏观尺度的生态修复工作需求量增加。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人地耦合系统中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互相反馈作用日益凸显。生态修复工作对象也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地耦合系统,生态修复的目标也必须由单纯的自然生态修复扩大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建立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借助长序列野外试验观测数据,运用ARCgis、AHP法(层次分析法)、Invest模型等构建数据模型,系统了解生态修复内在机理和影响机制,夯实生态修复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时代,要善于借用新技术为科研工作服务,如搭建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将海量生态修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措施,实现远程智能,定位交互推送;利用自动化监测技术、无人机航拍测绘技术的获取更多精准数据,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数字化管理,构建不同区域、流域水土流失预报数学模型。

2.2 统筹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关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速度迅速迅猛,而且发展事态依旧强劲。随着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至更高战略高度。自本世纪以来,我国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因此国家也尤其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做好这项工作,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更是需要全社会携手一起解决的工作。近年来,随着大家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家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意识也越发强烈。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态保护与修复纳入到自己的企业建设过程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金钱、物资、项目投入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修复工程中。而在现阶段,不仅国家政府着手于这项工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参与到生态修复中,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风气。

通过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培养农民群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念,积极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经济。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通过退耕还林、封育禁牧、沟道防护、坡面治理等多种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到完全恢复,营造出山青水绿的生态宜居环境。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理念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使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设力量。加强对生态修复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究,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企业,实现生态环境与当地特色相融合的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农村生态产业,带动流域内经济发展,将生态修复建设与流域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设“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金山银山”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农民收入。

3 生态修复研究存在问题

经过科学工作者多年的潜心研究,关于生态修复机理、模式、评价效益、指标等领域的研究都较深入地开展了,对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

(1)生态自然修复机理研究。生态退化与众多因素有关,比如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人类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修复,因此对修复机理的研究并不可少。具体来说,需分析生态系统可逆性修复能力,以及找出更有效的措施以有效解除干扰下生态系统的演替进程等等,而这也是人类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必经之路。

(2)生态修复实施区域及指标体系的探讨。具体来说,就是要完成实施区域及限制性指标研究。学术界需要明确当前可以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的区域,即指明这些区域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进行修复,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3)生态修复工程验收分区标准研究。即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更详尽的标准。

4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现阶段,这项工作在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如整体性不够、系统性不足、连续性交叉、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建议今后可在生态修复演替进程、修复能力及修复区域技术措施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作为我国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同时加大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为生态修复工作服务,为我国大面积水土流失区的生态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爱民,刘孝盈,李跃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5(01):15-17,55.

[2]徐广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06):35-36.

[3]李启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J].区域治理,2019(42):128-130.

[4]李万全.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适宜性的初步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72-74.

[5]高之栋,刘成高,张文海,等.丘陵山地生态修复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以江苏省赣榆县横山生态修复区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