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神韵源于细节—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史家神韵源于细节—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

陶沙

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

摘要历史细节能点拨课堂教学重点历史细节能阐释课堂教学难点历史细节能探究课堂教学疑点历史细节能品味课堂教学亮点。遴选孝文帝改革历史细节的研究,解决如何的问题运用孝文帝改革历史细节的策略研究,解决如何的问题运用孝文帝历史细节的效果研究,观察的变化与提高。

关键词:历史细节;史家神韵;孝文帝改革

历史细节指的是与历史人物、事件、社会生活等有密切关系的元素。历史细节能够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感,并且可以引起学生的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达到以小见大,辅助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下面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加以说明历史细节重要性。

细节一:注重历史人物

从历史人物生平着眼,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用人物的自身情况来作为这场改革的一个内部动因,让学生能从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改革。历史上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北朝的开端,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加强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细节二:注重史料运用

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主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将史料作为结论的证明材料。

细节三:讲述历史故事

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必定是会讲历史故事的,本课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孝文帝自幼受到汉文化的熏陶,意图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的统治,于是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洛阳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中心地区,交通十分便利。并且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在北魏王朝之前,也曾有过东周、东汉、曹魏以及西晋曾定都于此。并且如果将都城迁到洛阳,可以避免北方柔然的进攻,也可以对南方相对比较弱小的南齐形成军事压迫,从而有机会实现南北的统一。在这里的小字部分提到了一个历史细节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北魏贵族多抱着不愿意迁都的想法,孝文帝对任城王拓跋澄的对话,可以看出孝文帝迁都的决心,并且认识到了平城作为都城的劣势,所以首先采用了讲说道理的方法劝服了部分贵族同意迁都。对于剩下不愿意迁都的贵族,孝文帝采用了计谋谎称要去攻打南齐,令各贵族率兵共30多万人,从平城出发。在到达洛阳时,恰逢一场大雨使行军十分困难,大臣们本就不想南下伐齐,孝文帝这时宣布如果不想去打南齐,那就干脆迁都到这里吧大臣们想既然不用打仗了就答应迁都了。但迁都过后保守势力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甚至一度把太子拓跋询也拉拢过来,孝文帝秉公执法,为了打压保守派大义灭亲杀掉了太子询,又派咸阳王禧镇压了宗族内部在平城的一次叛乱,彻底粉碎了反对派的势力。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再次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并且对洛阳城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布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影响巨大。迁都洛阳也保证了孝文帝其他汉化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融合。史学前沿及历史细节的应用材料: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补遗。关于孝文帝的迁都决定,从历史教材中我们看到总结出了政治原因和地理原因等,但笔者阅读《资治通鉴》时发现其实孝文帝南下迁都还有一个原因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载:联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肤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可以看到拓跋鲜卑之前的数次迁都路线都是由北向南,所以笔者认为迁都洛阳的想法应该是与拓跋鲜卑之前的数次南下迁徙经历有着深刻关系。另一个原因就是孝文帝本人经过汉化后正统思想占有主导地位,孝文帝曾多次询问任城王等人,一直存在仰慕汉族之前诸代明君的思想,而洛阳正是当时汉文化中心区域,所以更符合孝文帝本人建都的期望。2、迁都洛阳的军事意义。从当时的时局讲,北魏统一北方灭掉大夏和北燕后,对手转变成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和南方的南齐,梁满仓先生在之前的著作中己经介绍到,当时柔然的威胁远大于南齐,并且北魏最大的军事威胁就是柔然,但柔然随后和南齐达成了一同夹击北魏的协议,北魏被迫改变军事措施,不再大规模进攻柔然,转为北方积极防御,换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柔然和南齐却陷入了长期的内耗当中,迁都洛阳也给北魏的军事方针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首先可以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并且能够保持长期的对南朝用兵的态势。其次可以转变鲜卑民族传统的作战方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作战时常水土不服,染上各种疫病,并且根本没有像样的水军作战,南迁洛阳能够加快北魏军事转型更有利于统一南方的战争。这些军事的作用可以作为历史细节的素材展示,由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得出结论来补充书中没有介绍的迁都作用。3、迁都洛阳的得失。高中历史课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所以除了书中介绍的迁都的深远影响之外,也要看到不足之处。笔者总结为两点,第一、为迁都洛阳破坏了原来拓跋鲜卑内部贵族的利益关系,激化了皇族与贵族的矛盾,《魏书·

于烈传》记载道:代乡旧族,同恶者多,唯烈一宗,无所染和。甚至到了魏宣武帝统治时期仍然有大量的贵族不愿意迁往洛阳居住《魏书·昭成子孙列传》记述道:初,高祖迁洛,而在位旧贵难于移徙,时欲和合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世宗颇惑左右之言,外人遂有还北之问,至乃榜卖田宅,不安其居。第二、南迁洛阳后,本来在均田制的实行下应当能够缓和阶级矛盾,但孝文帝讨好汉族士人门阀,却激起了更深阶级矛盾,例如迁都洛阳时,委任汉族大臣李冲修建洛阳宫殿,却大量征发摇役,耗费巨额资金,对民间的统治越发严苛,连续引发有定州民王金钩,新野民张睹、徐州郭陆等揭竿而起,反对横征暴敛。

细节四:关注史学前沿动态

如让学生探究:北魏孝文帝这种行政命令下的全盘汉化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尤其是周边的考古发现等,极为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在身边的感觉,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了解改革历史

细节五:学情分析采用调查法

在上课前,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如: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了解有多少;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壮大自己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一场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周围汉族的生活习俗都有哪些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最喜欢的讲课方式和历史课堂学习方式等。这种方式具体真实,为教师教授本课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一定会有更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注意到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新方向、新研究。当然也必须注意到微观史学本身所面临的难题:特殊的个体究竟有多少代表性来反映其特定时代中某一社会群体的文化?如何防止微观历史细节的碎片化?这些不但是微观史学家注意到的问题,亦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教学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司马光 中华书局

《魏书·于烈传》魏收 中华书局

《魏书·昭成子孙列传》魏收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