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张艳艳

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550025

摘 要: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关系,辨析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课程思政观念,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分析

《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显然初高中在“牛顿第三定律”这一知识点上的课标要求有所差别,初中并没有把牛顿第三定律写在课标中,而是通过谈力的作用效果,渗透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点;高中明确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初高中认知目标分别为“认识”、“理解”,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2.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位于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5节。教科书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涉及运动学相关内容,尚未探究运动的原因。第三章开始讲解力的知识,建立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联系,该章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学生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需要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来进行初步受力分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的理解。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难点:明白相互作用力与运动状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辨析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4.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只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还未深入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方面切入,掌握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物理观念:

(1)知道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知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科学思维:

(1)从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切入,创设物理学习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规律。

(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科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3.科学探究:

(1)通过制定实验方案、数据记录表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通过素材体现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三、牛顿第三定律课堂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一)新课引入

1、教师活动

教师安排两个轮椅上各坐一位同学,请两位同学面对面,一位同学推另一位同学,可以看到两位同学向相反方向运动。教师追问:两位同学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想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尝试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解答。

3、目标达成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设计意图

设置该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从生活中走向物理”这一理念。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创设物理学习情景,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既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举例深入

1、教师活动

教师列举生活中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事例: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和喷出气体、红旗牌轿车和路面、地球和中国空间站、山东号航空母舰和水之间均有相互作用力。如图1所示。

图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事例

2、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老师列举的实例,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目标达成

培养学生相互作用观念并渗透物理课程思政理念。

4、设计意图

教师列举固体与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力,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列举红旗牌轿车等例子,体现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演示实验

1、教师活动

教师操控小汽车行驶在桌面上,让学生猜想:小车受什么力而动起来?力的性质是什么?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小汽车,猜想:摩擦力使小车向前运动。

3、目标达成

让学生逐步形成相互作用的观念,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4、设计意图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直观的实验演示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小组实验

1、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两个弹簧测力计,并要求学生进行三个探究实验:(1)对拉两个弹簧测力计;(2)两个弹簧测力计相连,一端固定,拉另一端;(3)对比匀速拉动和加速拉动的示数。

2、学生活动

进行分组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1 弹簧测力计示数记录

活动

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N

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N

对拉弹簧测力计

一只固定,拉动另一只弹簧测力计

匀速拉弹簧测力计

加速拉弹簧测力计

3、目标达成

培养学生操作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实验探究,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五)改进实验

1、教师活动

弹簧测力计如果是加速状态,读数不方便,易造成实验误差。为了降低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的实验误差,可以用力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教师和一位同学合作,进行演示实验。

图2 力传感器

2、学生活动

对力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记录,对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进行梳理。

3、目标达成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值、同向、同变化、异物,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4、设计意图

用力传感器替代弹簧测力计,同时用图像把非平衡状态下力的大小关系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在新情境中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六)巩固提升

1、教师活动

如图3所示,教师在桌上静止放置一本书,请学生回答:(1)哪些力作用在书上?要求学生画出受力示意图,指出反作用力。(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请学生完成表2。

      

图3  “书静止在桌上”

表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

比较内容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大小

方向

是否共线

作用对象

叠加性

依赖关系

力的性质

2、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表2。

3、目标达成

知道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设计意图

教师选取了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两者的对比写在表格上,从而使两个概念的异同直观得展示出来。

(七)教学反思

1、新课标下的教材编写紧扣课标要求,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渗透不够深入,对培养学生的国家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素材中渗透物理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课堂是有一定时间限度的,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落实“练习巩固”这一环节,因此作为躬耕一线的物理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强化该节课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许鹏.基于核心素养的“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07):21-24.

[2]章雅丽,谭庆收,邹志军.基于核心素养的“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18):36-38.

[3]董友军,袁登山,王磊.学习进阶视域下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策略——以人教版“牛顿第三定律”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19):35-39.

[4]吕雨雨,高永伟.面向高中物理课堂的“问题链”教学策略研究——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J].物理通报,2021(11):30-34.

[5]周采依,桑芝芳.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21,36(01):58-60.

[6]郑小青.核心素养导向下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以“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