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空间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空间解读

姚思颖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200

摘要:《机器人总动员》是由著名导演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执导的动画电影,并且荣获了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机器人总动员》讲述的是在公元2805年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生活垃圾大量增加使得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地球人被迫离开家前往太空生活,最后又重返地球的故事。本文基于亨利·列婓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分析电影中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并进一步探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机器人总动员》;亨利·列婓伏尔;空间理论;

《机器人总动员》是由著名导演Andrew Stanton执导的动画电影,并且荣获了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机器人总动员》讲述的是公元2805年,因为环境污染,人类被迫乘坐飞船离开家进行一次漫长无边的宇宙之旅。他们委托Buynlarge公司对地球进行清理,该公司开发了名为瓦力的机器人清理垃圾。机器人按照程序日夜不停的工作,随着时间流逝机器人接连损坏,最后只剩下一个机器人仍在工作,慢慢的它开始有了意识。一艘宇宙飞船的到来,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跟随飞船进入了太空,最后帮助人类重新回到地球。电影上映以来,有很多学者从机器人瓦力的形象塑造,电影中传递的文化主题,电影的动画艺术特色以及电影带给人的心灵慰藉等方面解读电影。在前人的研究中,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关注主要是时间层面,较少关注空间的叙事特点。

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首次提出了“空间形式”的概念,开启了空间研究的先河[3]。此后,关于空间叙事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丰富了空间叙事研究的理论。1974年法国思想家亨利·列婓伏尔出版《空间的生产》,划分了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并指出“空间是社会产品”,以揭示空间的实际生产过程、空间的商品化、空间在实践中的表象功能[1]。本文将以列婓伏尔的空间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

一、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文本中故事发生的场所,是故事中人物被安放的地点。《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物理空间是被垃圾覆盖的地球和机器智能化的太空,主要通过机器人瓦力的生活空间依次展现。

瓦力生活在盖满垃圾的地球表面,影片开头随着摄像机镜头的移动,瓦力的生活空间清晰地呈现出来。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公元2805年,呈现未来地球的境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同时生活垃圾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球已经不能生长出绿色的植物。瓦力生活在满是垃圾的地球,肩负着清扫垃圾的责任。但是由于垃圾数量惊人,连续几年日复一日的清洁工作都没能将垃圾完全清除,瓦力只能在垃圾山中继续忙碌着。

后来,一艘来自外太空的飞船打破了瓦力平静的日常生活,为了追随Eve它随着飞船进入了外太空。这里是自动化的机器人组成的高科技的世界,自动化机组成员提供每天24小时周到的服务,有无尽的娱乐活动和美食,使用自如的自动行走椅,人根本无需走路,只需要坐在自动行走椅上就能沿着轨道前行,点击按钮就能自动更换衣服,运动和交流也是通过电子屏幕呈现的虚拟现实。这样一个高科技、自动化的有序世界与它在地球上生活的全是垃圾的无序世界截然不同。全面的自动化服务也体现出了人类在科技世界里的放纵、享乐与堕落。

二、社会空间

空间中充满各种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社会空间是通过同一物种间的关系和不同物种间的关系来展现的,进而引发了在高科技时代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思考。

同一物种之间的社会空间主要是瓦力进入太空以后与太空机器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太空是一个由自动化机器人组成的社会,这里每一种机器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分工明确,系统有序运行。作为机器人的瓦力在外太空的机器人检测中,一直被判定为外来污染源,是一个被排挤的存在。它在寻找朋友Eve的过程中,甚至破坏了机器运行系统,导致系统瘫痪。后来它逐渐融入到机器人的群体中,与他们合作帮助人类重返地球。

不同物种之间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太空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外太空,一切自动化,自动行走椅代替了脚,机器阅读代替了自己阅读,甚至只用通过一个按钮就能自动更换衣物,人类生活在被机器人服务的世界里。长期依靠自动行走椅出行,缺乏运动,人类变得过度肥胖,行走能力逐渐退化,甚至摔下椅子后都无法自己起身,只能借助机器人的救助,对机器过度依赖。船长想要带领众人回到地球,却被自动运行的飞船控制系统阻止,试图破坏人类回地球的计划,船长与自动控制系统斗争多次,最终关闭了系统的自动运行模式,改为手动控制,摆脱及其的约束,成功将人类带回到地球。在人与机器的较量之间,人类最终摆脱了对机器的过度依赖,获得了胜利。

三、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是小说中虚构人物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空间,是人物心理变化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反映了个体在移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关系

[4]。瓦力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产生的自我意识是本文精神空间研究的重点。

在《机器人总动员》中,瓦力是Buynlarge的公司生产出来帮助人类清理地球垃圾的机器人,早期它的生活就是在不断的清理垃圾中度过,没有自我意识只能按照程序麻木的工作。后来瓦力机器人相继损坏,只剩下一个仍在继续工作,它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它经常仰望天空,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想象;建造自己的宝库,将喜欢的东西都收集到这里并且分类整理;与一只蟑螂做朋友,彼此陪伴;在夜晚收听几百年前的老唱片,体会唱片中的情感,慰藉内心的孤独。

突然,一艘来自外太空的飞船打破了它平静的生活,看到红外线投射在地面的斑点,充满好奇,兴奋地追逐;遇见机器人Eve,无比的激动,热情的分享自己收藏的宝贝,一点点拉近两人的距离。结果Eve却因为检测到绿植导致系统瘫痪,瓦力救助无效后悄悄跟随飞船来到外太空,在陌生的环境中不停地寻找朋友的身影,努力唤醒昏迷的Eve。在得知绿植是人类回到地球的重要物件后,与Eve一起阻止太空机器人破坏绿植,成功帮助人类重返地球。

瓦力的精神世界在自我意识产生后,一步步的升华,从满足自己的心理慰藉到与朋友的相互支持,再到为人类家园奉献自己,渐渐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空间。

四、结语

《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故事背景是2805年,此时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科技已经成熟到可以带领人类远离地球生活,但是可以发展带的环境污染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影展现了对科技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的思考和关注,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瓦力生活空间的转换,将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清晰地展现出来,引发观众对绿色发展的思考,这种思想对环境保护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参考文献

[1]Lefebvre Henry.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Donald N Smith, Trans. Hoboken: Oxford Wiley-Blackwell,1992.

[2]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陈丹. 《爱药》中的叙事空间[J]. 名作欣赏,2016(03):75-77.

[4]王丹. 多丽丝·莱辛《玛莎·奎斯特》的空间解读[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5):26-27.

作者简介:

姚思颖(1999-02),女,汉族,四川冕宁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2022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项目名称:人工智能(AI)艺术的美学问题与批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G2022005),属于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