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熬红颖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小学123126  

摘要:目前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首先,由于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生活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基本不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对生产劳动也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将劳动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怕苦怕累,也隐隐对体力劳动者有鄙视心理。本文通过多渠道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可行性,积极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优秀的劳动者。

关键词:劳动;低年段;劳动精神;价值观;

一、升级教育理念,重塑劳动观念

(一)重塑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能正确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能崇尚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针对学生推崇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劳动者的不同形式劳动,拓宽了学生对劳动形式的认识,意识到劳动是体力与脑力的综合,缺一不可,无孰优孰劣之分。社会的运转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应该平等看待、尊重全体劳动者。

(二)以身边榜样厚植“劳动最伟大”的观念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劳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但对劳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不足。而我校有深厚的劳动教育的积淀。创办者周舜钦先生就是白手起家。成功后,他回报乡梓,创办周新镇,创立学校。周舜钦先生勤奋创业的精神经过百年的积淀,已然成为学校办学的精神指南和文化象征。学校的各大建筑都根据周舜钦先生的事迹命名,很多地点也有周舜钦先生事迹的介绍。

(三)结合学科教育激发劳动热情

《意见》中提倡,劳动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在劳动课程中实现,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有效渗透。

二、立足校园,提升劳动能力

(一)清洁任务

以教室环境及公共区域为主要实践基地,旨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桌椅、书包柜和分配的小片公共区域打扫干净。要求不见纸屑,不见脏污。值日劳动不仅能让学生自己享受到干净整洁的环境,也能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同时,因为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学生也可以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不随意破坏污染环境。

(二)收纳任务

以引导学生学习用品的摆放收纳、文具书本的整理等为主要目标。常见学生文具丢弃一地,课桌里乱塞一气等现象。学会收纳,既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凡事有规划的习惯。对此,一方面予以手把手的指导,另一方面邀请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的学生提供宝贵经验。设立失物招领处,帮助学生找回丢失物品;及时反馈学生个人空间的检查情况,培养学生随时整理个人空间的习惯。

(三)生活技能任务

结合劳动课本,旨在教会学生打理个人事务上的小技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生活的能力。如:包书皮、修补破损的书本、剪指甲等。这些活动往往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随机性。学生在哪里遇到了困难,就在哪里予以指导,引导学生加快适应校园生活,独立处理个人事务,逐步摆脱对家长的依赖。

(四)手工制作任务

开学时每个学生都发到了劳技材料包。材料包的内容非常丰富,就二年级下册而言,就有杯垫、水果模型、折彩粽、制印版等。在综合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独立完成手工作品。接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原有作品进行美化和改造,或者利用原来的制作思路,再创新品。如果说上述三大项任务群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那么手工制作则让学生更“美”地生活。此项任务培养了学生劳动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研究,始终保有对劳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五)环境布置任务

学校的建筑、制度以及文化环境是隐性劳动课程资源的重要元素,包括以校园布局、环境卫生、教室座位排列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规班规以及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为主的软文化等。定期带领学生制作劳动主题的小报并张贴在软包板上。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增长了见闻,深化了对劳动的理解 。

三、家校协同,养成劳动习惯

(一)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场所,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良好劳动品质的形成都有着重要意义。

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劳动常有两大误区——学生年纪太小做不了什么以及学生学习要紧,不需要做家务。一方面通过家长会的契机和平时沟通,鼓励家长打消顾虑,及时放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为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件简单光荣的事,让学生愿意在家劳动。每周布置一项劳动作业,请家长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在家完成并拍照发在班级公共平台,增加学生的劳动兴趣。每过一段时间,该项劳动作业又会重新布置,家长继续观察学生是否有进步,及时给予鼓励。由此,家长看到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慢慢也愿意让学生在家里“动起来”。

(二)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劳动渠道

如果说学生的劳动是一粒沉甸甸的小石子,那么将之置于社会的河流,无疑会激荡出更多的水花。平时假期,学生可以组成假日小队参观劳动基地,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张贴公益海报,慰问福利院老人等。在校内,学生只能收获教师和家长的称赞,一旦踏入社会,他们的劳动可以收获到许多陌生人的赞赏和支持。劳动效果呈几何级上升和扩大。学生在正向的激励下,进一步深化劳动的热情,养成随时随地积极劳动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努力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积极探索学生的自由发展,为提升学生的劳动品格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林锶泓.“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与优化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