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策略

朱化春,白道德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    256100

摘要: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要坚持走内生发展的道路。基于内生发展理论的视角,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学校治理存在权责矛盾、教师和学生向城性流动及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等实际困扰。为了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通过强化农村学校发展的“赋权增能”、增强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开发利用在地性的本土教育资源等实践路径,探索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

1 内生发展理论的内涵

内生发展理论为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内生发展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发展理论。早在1969年,日本学者鹤见和子首次指出,“内生发展理论是指不同地区的人们和集团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传统,参照外来的知识、技术和制度,自觉地寻求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创造出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及养成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随后在1983年,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内生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合理开发与利用本地资源、提升内部能力的发展”。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

生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总而言之,内生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当地人为发展主体,以本地区的资源、技术、文化为基础,通过人文发展、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措施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一种适合区域发展的模式。内生发展理论聚焦三层内涵:其一,摆脱外界资本依赖,使本地人重新回归乡土主体地位,激发内源生长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积极应对外界挑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等;其二,以当地人作为地区开发主体,使当地人成为地区开发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三,内生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依靠基层力量推动的发展模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的发展模式。

2 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实践路径

2.1强化农村学校发展的“赋权增能”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发展亟须赋权增能。“赋权”表现在扩大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学校在公用经费使用、内部事务管理、学校发展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拥有自主决定的权力。如果学校在具有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基于自身时空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境遇的分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是薄弱学校都具有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创生的可能性。因此,赋予农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的权力空间,可以增强校长的主体责任意识,以便更好地规划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之路。“增能”表现在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当办学自主权下放之后,就涉及谁来行使、如何行使、谁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发展是一个复杂问题,依靠任何单一主体或力量都无法快速实现,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厘清学校各个主体的权责关系,通过权力分享和民主参与,形成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当地社区等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多元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制度细则来规范权责的边界,最终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共治和善治。

2.2增强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师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重要主体,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价值、乡土文化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是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在认同的前提下,教师会产生坚定的信念,从而在信念的驱动下促进行为的改变。农村教师只有在深刻体认农村学校的价值、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并投身学校共同发展愿景的制定时,才能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具体来说,一是农村教师要正确体认农村学校的独特价值和育人使命。城乡学校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但农村教师应该理性看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从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出发,立足于农村少年的文化境遇和生存处境,自觉承担起为农村少年精神健康成长筑基的责任。二是在农村教师培训中融入“乡土中心”的价值理念。依据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改变以往“城市取向”的培训价值理念,增强农村教师发展的适切性,丰富和拓展乡土文化、乡土知识、农村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不断增进农村教师对乡土的亲近感,强化作为“农村教师”身份的认同。三是在共创愿景中提升农村教师的发展责任感。共同愿景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学校组织内成员经过长期充分的研讨酝酿达成的共同的学校发展目标、使命和教育价值观。在校长带领教师共同谋划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愿景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和文化特色的深入解读,进一步提升对农村文化的认同感,唤醒发展农村教育的主体意识。

2.3开发利用在地性的本土教育资源

办出特色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农村小规模学校竞争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农村与城市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农村的乡土气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特色课程创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基于学校育人和办出特色的需要,农村学校需要对农村中蕴含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课程化或教材化,进而通过乡土课程的创设或乡土教材的使用使农村少年沐浴在自己的文化之中,增强农村少年的乡土文化认同感,为农村少年精神的健康成长筑基。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中,有很多学校依托乡土资源积极进行课程建设的创新性探索。杭州淳安县的富文小学,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优势,开设贴近自然的拓展课程,让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课堂;温州永嘉县石公田小学将农村中的山水、动植物资源引入课程与教学,开设“山水田园”课程,以竹林、溪边、高山巅等为课堂,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引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这些学校的探索正是农村小规模学校通过创设特色课程增强自身发展潜力的最好例证。

参考文献:

[1] 马勇军.农村学校内生性发展的内涵解读与策略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6).

[2] 黄静,陈国华.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

注明:本文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立项编号 2021JXY31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