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来学校的视角审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徐志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3

基于未来学校的视角审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徐志鹏 吴月淋 蒋超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00

内容摘要: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不断促使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的改变。加之疫情以来出现的空前大规模的网络教育实践,未来学校的教育形式正逐渐走来。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逐渐被提及,已经发展成为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以培养高技术和高技能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未来教育教学形式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到责任。

关键词:未来学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970年,“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伊利奇出版著作《去学校化社会》,主张废除学校,指出应当建立一种扩大学和教更加平等机会的新型网络。 “现代学校”这样的教育方式历时并不长,它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文化教育,但同时也可能阻碍了教育的发展。[1]教育应当是使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有知的人。而学校教育所教授的课程都是程式化的、事先安排好的、没有任何分别的,企图像工业化生产一样,试图通过“模具”以学校的形式规模化地培养人才。传统学校的形式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受教者想学的不一定能学到、不想学的受某种逼迫却必须要学,这种矛盾难以培育出“有知的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所谓有知的人只是指那种领会到他必须总是不断地学习,并且在这种领会的基础上首先使自己进入那种能够不断地学习的境界的人。”[2]未来学校的提出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方式指明了大的发展方向,值得去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现状

我国自有现代教育以来,就在不断实践和改革教育体制,高职教育也在探索中不断发展。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先后建立多所高等职业本科高职院校。

目前,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都基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或结合某一政策作改革探究、教学模式及反思,或就某一专业中的具体科目探讨其发展,或就专业技术理论谈具体的应用等,在研究未来高职教育方面少有论述,关于其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将如何改革与发展的讨论和探索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现代职业院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普及了教育、提高了教育效率,但也同时存在根本的弊病。

首先,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是工业化的诉求,它不要求工人有多高的知识水平,也不要求创新能力。未来教育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力求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现代学校制度不能够完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过程,更不能充分提供“我要学”的环境,不能够为“培养有知的人”创造良好条件。[3]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为未来学校教育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当前教育模式和评价方式却还是陈旧的。慕课和网络授课的形式已经出现,相应的课程安排和评价体制依然是旧有的。近两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大规模的网络授课,虽然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于未来学校的教育形式也不失为一种探索实践。在教育的手段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但还没有摆脱对人才“整齐划一”的培养机制。

再次,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特定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当前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发展方向。社会需求的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有很多专业方向,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能力有所不同,如果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教育的培养核心是学生,如何让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发展诉求。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受体。学生因各自的成长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规划不同,对知识结构的需求也不同。现阶段学校的课程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就意味着学校培养的方向是工业化模式的“通才”培养,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专才”培养目标。未来学校的教育概念将化解这样的矛盾。[4]

事实上,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以师徒制的形式在传承和发展,直到近现代才出现学校式的教育方式,学校的出现的确为国家建设输送了不少人才,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师徒制是一对一的教育方式,能够根据徒弟(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个人潜能,必然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人才培养的效率太低;学校能够大规模的招生,但无法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内容,也就做不到以学生为中心。[5]

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新的学习形式不断突破,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大事。近年,各种直播平台以及VR技术的兴起又使得学习的途径和新的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2021年春晚的舞台便应用到了类似的技术,非在场的演员和在场的演员同台演出却达到了同时在场的效果,据说这样的技术未来的目标是不仅仅能够达到现场的视听效果而是要做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更丰富的体验。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更准确、更可靠的知识。

未来,学校并不是唯一的获取知识的场所,当学生需要对专业概况有总体了解时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方式获得;当学生需要实操的时候可以进适合自己的企业实践,也可以通过虚拟实操的方式获得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大师的指导;当需要理论学习的时候,足不出户便可与全世界的设计师互动。总之,学习的过程中一切都以每个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就是未来学校带给我们的便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才是知识传授的根本方式,学生也将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对知识的学习精度和效率,同时,学习的态度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未来学校的概念打破了常规的教育模式,这是不是表明教师这个职业可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呢?并不是。

尽管目前每年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庞大,部分行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短缺的现象。有些领域职位看似饱和,实则对于人才的“专业”要求更精、更细,有些领域由于人们的认知度较弱,学习的人就少,甚至有人才断层的危险,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知识和学习途径,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成长规划。[6]

三、政策支持

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对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建设了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一线人才。国家也先后出台各项决定和规划,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等。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驱动,推动和引领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四、未来高职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

未来职业教育的形式将会发生重大转变,相应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要顺应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固守不变或者唯唯诺诺,新的教育模式将被架空而仅流于形式。

未来职业教育的场所将不仅限于学校的场所,如果不按就有的以规定所修课程的学习程度为评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业进度如何来评价必然造成一定困难,但我们面临这样的困难绝不能退缩不前,而是应当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能力型的人才,更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考核评价方式是这一培养过程中的辅助,正确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够激励学生多样化获取知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创新。

(一)完善内部考核评价方式,与时俱进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下复习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实现虚拟现实的情景教学,还可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发布、课上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以及课后作业的提交和点评。[7]根据技术的进步及时调整具体的考评内容和环节,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使学习者有效获取知识。

(二)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外界资源

线上学习的优势还在于能够综合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结合联合院校、专业相关部门和专家、业内企业等多元化的评价来提升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考核结果给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8]

(三)未来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

依托新时代科技进步的成果和良好的内部考核评价方式,结合多元评价机制,形成了未来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学校为主导,政府、企业、联合院校、专家、社会联合提供平台进行资源和技术学习,为学生答疑解惑,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指导,并对最终学习成果进行鉴定评价,给出综合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学校作为主导,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平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学习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就业、提升,统筹各方力量完善资源库,建设学习环境(包括教育质量、学生管理、师生及专家互动等),构建评价体系;政府有特定的威信力,对教育整体过程有监督、检查、评定、指导的作用,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把控;企业和社会提供实践平台。[9]各方协作以达到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借助科技的力量能够更直接、方便地为学习者服务,同时增加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质量,科技水平越高这样的融合就越有效。[10­­­]

总之,考核评价方式要紧随培养目标的走向,不能成为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的阻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高效获取应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中信出版社,2019:10-18.

[2]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19:23.

[3] 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J],教育研究,2003(12):83-86.

[4] 曾甘霖.茅以升工程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196-200.

[5] 高筱卉,赵炬明.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原理、方法与建议“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法系列研究之一[J],大学教育科学,2022(01):28-36.

[6] 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穆婉红.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44-46.

[7] 谭小慧,周明全,樊亚春,范鹏程,赵春娜.多标志齐次变换的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教育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29-33.

[8] 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0):14-19.

[9] 李永生,蔡芳.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及其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5-12.

[10] 谷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估[J],现代电子技术,2020(09):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