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吐字与咬字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关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吐字与咬字探究

胡世荣 

海口经济学院(南海音乐学院)  海南海口   570203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歌唱艺术的传承,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民族语言文字为基础,通过对民族声乐演唱咬字与吐字的技巧练习,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掌握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发音能够促进情感的表达,促进民族曲艺演唱旋律的优美。基于此,我们要重视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利用新时期的声乐理念,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演唱;咬字;吐字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演唱在继承了我国曲艺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但是无论其演唱风格如何转变,语言文字都是演唱的基础,其在歌唱艺术中占据关键地位,对歌唱者的吐字和咬字技巧具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运用正确的技巧,歌唱者才能传递歌曲的意境、情绪和情感,让歌声走进听众内心,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重要性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部好的歌唱作品不仅仅是要把声音放出来,更完美的是要把歌曲的内容和它的情感流露和主体思想充分理解,然后再对作品加以表现,从而形成一部好的声乐作品。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是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二者缺一不可,无论是哪个国家还是哪个民族都不例外。声乐艺术是一门歌唱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声乐艺术不能脱离语言,即咬字与吐字。在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重要性是通过歌唱语言与歌唱方法、歌唱语言与情感表达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然而歌唱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语言是由不同的语种构成,不同国家语言规范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域的语言也有着各自的差异。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主要是通过汉语进行研究的。所谓吐字就是在人气息的支撑下,按照要发字音的要求,在自己的控制下准确地把握字头、字尾、字腹的咬字方法,将字清晰准确地发出来。所谓咬字,是根据字音的需要,通过控制发音器官,将发音姿势摆好,将字头准确清晰地发出来汉语的咬字与吐字在声乐演唱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明代的魏良辅归纳一句话,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通过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问题

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问题有咬字与吐字缺乏清晰性、咬字与吐字缺乏连贯性、咬字与吐字缺乏共鸣性等三方面。

(一)咬字与吐字缺乏清晰性

有些演唱者在演唱时发音不准确,例如将“z”音发成“s”音,或将“sh”音发成“s”音。演唱时的口型也会影响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度,可以通过观察其他演唱者的口型,或通过录制自己的演唱来检查口型是否正确。另外,气息的掌控对于演唱的咬字和吐字也有影响。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时呼吸不顺畅或用气不当,可能会导致咬字或吐字不清晰。

(二)咬字与吐字缺乏连贯性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缺乏连贯性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演唱者可能会在单个单词或短语中停顿或中断,导致演唱不流畅。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足够的练习可能导致演唱者在演唱时出现停顿和中断,发音不准确也可能导致咬字和吐字的连贯性受到影响,呼吸不顺畅也可能导致演唱者在演唱时出现停顿和中断。因此,演唱者需要寻求专业的指导,学习一些演唱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平稳地过渡音符、如何正确地运用发声技巧等。

(三)咬字与吐字缺乏共鸣性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缺乏共鸣性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演唱者可能会在演唱时缺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能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如下:(1)缺乏正确的发声技巧可能导致演唱者的咬字和吐字缺乏共鸣性;(2)缺乏情感表达;(3)缺乏音乐性可能会导致演唱者的咬字和吐字缺乏共鸣性;(4)声音不够饱满也可能导致演唱者的咬字和吐字缺乏共鸣性。演唱者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发声技巧、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增加音乐性和进行声音训练等方法来提高咬字和吐字的共鸣性,从而演唱出更加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

、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策略

(一)咬字与吐字清晰

(1)把字的读音准确地读出来。我国有传统声乐技法,在演唱时歌唱者通过发声部位相互配合,达到“开、齐、撮、合”的发音状态,清晰的发出声音。我们要把韵律音调统一起来,避免把字咬偏。字头的处理不能随意,要按需要表达感情和所演唱内容来决定。

(2)要紧密结合出声、引腹、归韵,合理准确掌握字音。咬字、吐字的方法和咬字、吐字、收声配合掌握。一般来说,字腹是核心,是使得作品完整的最重要的支柱,字腹的稳定,对字头和字尾来说就比较完整了,语气的变化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出声、引腹、归韵是咬字吐字的过程,就是要我们做到咬紧字头、延长字腹、收准字尾,就是所谓的字正腔圆。

(3)咬字与吐字的变化和民族歌曲的风格有关。例如,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咬字的时候就应该短促而有力,干净利落,富有弹性,如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演唱节奏欢快、激情热烈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出口分明,每个字都不拖泥带水,如:《兰花花》。以上说明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要以字为根本,咬字在歌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可以保持其独特的民族韵味,使歌曲更添表现力、内容更加丰富。

(二)咬字与吐字的连贯性

民族声乐演唱咬字与吐字时,应该保持声母与韵母发声的自如过渡,确保歌词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切不可因过于追求咬字与吐字的清晰而导致歌词内容的零碎与散乱。养成熟练协调的动作,保证歌曲内容清晰连续完整表达,一方面应该连续统―字与字的转换与衔接,使每个字如同一串珍珠般闪亮;另一方面应该让所有的字跟随气息的走动而过渡转换,使气息在演唱中起到统领与连贯的作用。

(三)咬字与吐字的共鸣性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不仅仅蕴含着我国独特的风土人情,更加是我国广大人民的情感凝聚,那么民乐表演者在进行民族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就需要做到咬字吐字与民族特点的有机平衡,从而达到咬字与吐字的共鸣性。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民乐演唱者需要利用好每一个发声器官,从发声器官与咬字器官协调控制民族声乐演唱中字音的共鸣到咬字时合理控制咽腔部位的共鸣发声与自如协调咬字器官的动作等等多个方面,从而保证演唱时咬字与吐字的共鸣性。

、声乐演唱中咬字和吐字的两个重要关系

(一)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声乐演唱时需要将前后两个字的发音衔接起来,使音调始终保持连贯,这样才能保证声乐的优美动听。当然,前后字的发音有千万种组合,出现前后发音难以统一的现象,但始终必须要保证每个字的音都得以出现,同时还要保证两个字的音落于一个共鸣的点。

(二)字和气息之间的关系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所有的字都应该基于正确的呼吸,在气息的轨道上行进与转换,借助气息形成的线条将字贯串起来。假若气息不足失去支撑,则会导致声跌字落;假如气息过猛失去平衡,则会冲散字形。气息不仅支撑着歌唱中的每个字,而且影响着每个字的力度感,各种语气的表现莫不与控制气息紧密相关。正确的呼吸方法既是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基础,也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民族声乐演唱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将声情和字腔融为一体,是一种形体和声音结合的表演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审美情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反映。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历史的瑰宝。相信我辈人不断努力探索,必将使这一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廖卉.浅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咬字行腔[J].少年写作,2021(18):0132-0134.

[2]蒋占武.浅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演唱的常见问题[J].中国民族博览,2022(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