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李霞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妇科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是导致患者出现阴道流血或月经紊乱的重要因素,需尽早给予手术治疗。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术是当前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术式,经多年临床应用已被证实具有显著效果。但子宫内膜癌术的进行需要建立气腹,盆腔血管可能受气腹压力而受到在阻碍,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DVT),不仅会引起患者下肢疼痛,甚至还会诱发肺动脉栓塞等严重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手段来避免DVT发生,以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本文对腹腔镜子宫内膜癌行腹腔镜术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相关护理进展情况进行论述。

一、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静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DVT(深静脉血栓)通常是指血液于静脉腔内异常凝结,导致静脉管腔阻塞,出现血液回流障碍,并进一步引起远端静脉高压或下肢肿胀、疼痛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发现,下肢DVT更容易发生在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在所有静脉血栓发生病例中占比超80%以上。对于行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而言,由于手术对患者组织以及血管壁的损伤,都会使得患者凝血系统被激活从而不断释放凝血酶原,导致血小板的数量和黏附性增加,且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也会使机体血液流速下降,而术中不可避免的输血过程也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进而增加血栓风险。有研究指出,腹腔镜手术相较于其他妇科手术,其创面更大且时间更长,进而可能导致盆腔周边组织血流变缓,加之术前禁止饮水等准备工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粘稠度,引发术后血栓风险。同时还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多采用膀胱截石位,要求患者将双腿抬起,长时间手术加上双腿位置摆放不正确都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受压,引发西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且腹腔镜手术要求建立气腹,也会导致血流改变。

二、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静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2.1 机械预防

(1)弹力袜。弹力袜的使用原理是利用其渐进式压力,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以收缩小腿肌肉,进而避免静脉充血,使下肢血液正常流回心脏,发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弹力袜主要分为两种,按照长度的不同区分长袜和短袜,现普遍认为长袜由于覆盖面积更大,其作用范围至膝盖以上,血管更加丰富,技能能更好的增加下肢血流速度,缓解血液淤积。(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该装置通过使用气囊包裹下肢,而后不断使用主机对气囊进行充气和放弃的循环操作,促使气囊对所包裹肢体间断施加压力,进而使得被压肢体的肌肉守收缩,,增加静脉峰值血流速度,还能提高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扩张血管,促进静脉血液回流。(3)足底静脉泵。足底静脉泵的原理与充气加压装置类似,通过模拟人体负重行走时静脉系统机理,在患者足底放置一个可膨胀的缓冲器和压力泵,当足底泵充气时便会向足底静脉施加压力,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相比于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更容易穿戴,且对患者术后静止状态基本无影响,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2 药物预防

  诸多研究表明,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积极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两种。低分子肝素是预防深静脉下肢血栓的主流抗凝药物,其生物利用率更高,同时对血小板的影响更小,减少机体出血倾向。龚珊等学者在一项关于低分子肝素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中发现,对腹腔镜术后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充气加压装置等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患者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值有明显下降。而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进而发挥预防血栓作用。

三、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静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

3.1术前评估。

   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对患者进行正确的高危因素评估对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有积极作用。护士通过术前、术中操作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血常规检查结果等因素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对于符合评估标准者,则立即指导其穿戴弹力袜,并进行下肢运动指导,以增加其下肢静脉回流速度。

3.2 健康指导

   通过影像、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教方式向患者和家属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纸质书,强化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以提高其与家属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同时教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呼吸和咳嗽方式,进而增加横膈运动,使得胸腔的压力减少,促血液回流。并指导患者主动参与到下肢功能锻炼和被动康复活动中,在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3.3提升手术水平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持续时间存在紧密相关。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术操作时间多超过2h以上,因此如果能提高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手术技巧,提升整体医疗质量,并指导患者术中积极配合,将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同时尽量保护下肢静脉血管,静脉穿刺血管首选上肢部位,如患者需要长期滴注给药,那么为减少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应当避免在同一静脉部位进行反复穿刺。且选择留置针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要以小型号为准,并降低输液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大,会大幅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降低整体治疗质量,需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的预防护理,并加强其对疾病的相关认知,做好术前防范、术后定期运动指导,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萍,吴延华,顾蓓蓓,肖蕾.围手术期抗血栓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01):210-213.

[2]杨娟,房喜英.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12):1468-1470.

[3]龚姗,李苗,姜丽,陈红娟,曹丽艳,金海红.低分子肝素联合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09):1099-1101.

[4]宋梅,易娜,谭秋红,成书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