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立体式介入老司城村的景观表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公共艺术立体式介入老司城村的景观表达研究

朱 ,静[1],宋湘燕,周圳丽

(怀化学院,怀化418000)

摘要:深度挖掘老司城的装饰图案类型与文化内涵,把图案进行重组和提炼后,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转译至村落的景观设计中,实现图案的再生通过门石鼓祥云托鼓智能水幕装置案例,来传递老司城八百年土司文化的兴盛,通过水幕中老司城logo智慧建筑土家图腾土家织锦实时报时等图案内容传递出老司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公共艺术老司城图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湘西古属五溪蛮地,数百年来土司统治着聚居于此的土家、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土司制度作为封建社会中原王朝对该区域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管理制度和民族政策,对大湘西文化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平同志曾说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但随着土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未能阻止土司建筑的破败和消亡,其装饰华丽、独具匠心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将随之消失,其中蕴含着解锁大湘西人对天地的看法、对人生的追求和感悟的基因密码也消失殆尽。

一 老司城装饰图案

图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智慧的结晶,是审美理想的物化。图案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从事的一种创造性的美化生活的体现。图案具有象征功能,能让某种形象成为观念后的标志,图案具有寓意功能,能使形象包含人们所希望的某种含义[1]。永顺县老司城遗址管理处王洪将老司城图形符号之装饰纹样分为以下五类:遗址类地面装饰纹样、墓葬类装饰纹样、石雕刻类装饰纹样、建筑构件类装饰纹样、器物类装饰纹样[2]。其中建筑构建类装饰纹样现存遗物较少,网红罗汉晒肚祖师殿庙宇群老司城遗址区遗存最为完好的宗教庙宇目前尚存祖师殿、皇经台、过亭、玉皇阁等四大建筑改土归流后,由于长期缺乏定期的维修,祖师殿建筑群逐渐坍塌凋敝。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将灵溪河对岸的庙宇建筑搬迁至此, 政府出资整体修缮才得以保全,但是其建筑群空间格局和建筑装饰艺术却大相径庭。地面遗址装饰纹样现存稍多,主要有方胜纹、铜钱纹、八瓣花纹等;而墓葬类装饰纹样因其所在地的特殊性则不作为公共艺术来介入村落的景观设计,它主要包含了至禁山墓地的浮雕、棺上的北斗七星纹样等;石雕纹样主要包括八部同福纹样、八宝纹、门鼓石祥云托鼓纹等;器物类装饰纹样主要包括陶类、瓷类和金属类的装饰图案,主要内容基本以动植物、几何纹样居多。

二 公共艺术与村落景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壁画、雕塑再到城市环境意识的觉醒,再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兴盛,其实就是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融合的过程。公共艺术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的热潮也逐步由城市转向乡村。在国外,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案例较为多见,日知名度较高的有日本越后妻有,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意大利画门的小镇;韩国的梨花村改造;台湾的彩虹眷村等。国内相关案例就较少,譬如山东胶城的乡村美化运动、安徽碧山村的碧山计划、设计丰收、许村计划、湖南新通道项目。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公共空间的整体更新水平不够理想,不能满足村民对于美好生活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广大乡村地区在市场化与制度变革的冲击下,社会秩序、村容村貌以及民众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要考虑游客旅游观光的需要,这就对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

直到现在,公共艺术的概念依旧存在争议,学术界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领域来阐述。本文探讨的正是狭义上的公共艺术,它通常指的是为某公共空间设置的艺术作品,作品大多数为视觉艺术作品如雕塑、壁画、装置、实用性艺术造型等。因为互动性是公共艺术与纯艺术的区别所在,也是公共艺术体现公共性的内核所在。故在本次研究中会着重研究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分析土司文化和公共艺术的特征和内涵。基于介入原则、介入特征、介入类型,立体式的将公共艺术植入到老司城的公共空间。从而达到传播土司文化、唤醒村落记忆、促进邻里交流、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此在传承、文化保护与区域性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领域寻求新的立足点,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具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IMG_256

1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基本思路

三 公共艺术立体式介入老司城村的景观表达

3.1典型装饰符号的提取

1)大西门阅台方胜纹

方胜纹是由两个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几何菱形相互叠加而构成,具有同心相连的形态,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满婚姻的无限向往。作为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之一,它出现在了老司城大西门阅台卵石地面纹饰现残存局部,由卵石铺饰而成,矩形纹样内部为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与三个菱形纹饰,三角形位于矩形边框内部,左右两侧对称,三个菱形交错并列在矩形中部,与两侧三角形纹饰相交,形成方胜盘长纹。

图纹的轮廓所取得卵石规格较轮廓之间填充的卵石规格大,并且黑色的卵石和赤色红砂岩形成的纹饰在色彩效果上具有跳跃、热闹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土家织锦中最常见的色彩搭配,红黑搭配能传递出一种大气安稳而不失绚丽的效果。

2)雕花木构件类装饰纹样

老司城建筑脊饰上的纹饰主要为正脊两端的装饰和中花,两端的装饰以鸱吻为主,中花以宝葫芦为主,还装饰有云纹、卷草纹等。每个构件上的鸱吻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形似于鱼,有的形态更接近于龙。 祖师殿是唯一能见雕花木构件的地面建筑。祖师殿中的雕花木构件为横梁下的雀替、月梁的前端部分和承鼎月梁的斗拱中的坐拱。

3)子孙永享牌坊八部同福纹样

子孙永享牌坊和中原地区的儒家牌坊建筑形制相同,与紫金山遥遥相望,是第二十六世土司、宣慰使彭永年于明万历十二年为母亲所立。牌坊经过数百年风雨涤荡,石头已经斑驳,但牌额上子孙永享四个汉字仍清晰可见,向世人传递着忠与孝的美德。八部同福纹样位于牌坊的顶端中部位置,属于镂空双面浮雕,其底部是由莲花瓣组成的莲花底座,上面放置八焰纹围绕镂空葫芦的组合纹样。其中八个火焰纹象征着溪州地区的土家族民间流传的八个部落的首领为八部大神,另外葫芦本身就具有美好的寓意,这样的一组纹样便传递出了土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王祠门鼓石祥云托鼓

土王祠前有一对门鼓石,造型大方、雕刻精美,石鼓底部为浮雕四足须弥座,中部为鼓形,饰以祥云纹浮雕,上部鼓顶为浮雕兽头,形成祥云托鼓。石鼓总高130厘米,总宽125厘米,厚30厘米,其鼓面直径为80厘米。底座的祥云纹样是传统纹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具有出飘逸、喜庆的视觉感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云纹仙气飘飘,是神仙世界的符号,同时还具有无限循环,延绵不绝的含义。

未标题-1

老司城装饰图案

3.2创新转化案例

历朝历代门鼓石是权力与功名的象征,门鼓石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一般只有衙门或官宦之家才可置立,有驱邪避灾的法力之说。在封建礼制下,是礼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在此,以门石鼓作为载体,将公共艺术介入老司城村,具有较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整个石鼓水幕艺术装置高4.8米,宽2.5米,水幕区域是直径为2米的圆。在具体设计中,石鼓的鼓面是水幕展示区域,石鼓的每一朵祥云是按键,不同的按键对应不同的水幕图案,如特色建筑图案,老司城logo,土家织锦图案,白虎图案,实时报时。装置通过与人的互动,水幕将会产生不同的图案,以此来传达物化出的土司文化典型的文化因子,达到弘扬地域文化,活化公共空间,激活旅游产业,最终助力乡村振兴。

四 小结

老司城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独特管理智慧,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的考古学标本,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通过公共艺术立体式介入村落的景观表达不仅能弘扬地域文化,更是服务于民居日常生活,为区域性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支撑点。

[1]何燕明.中国民族图案艺术[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

[2]王洪.湖南永顺老司城图形符号之装饰纹样解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5,No.129(04):48-50.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项目:大湘西土司建筑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XSP21YBC082)、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湘西土家族民间艺术纹样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C1464

作者简介朱静(1990),女,湖南人,硕士,怀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景观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