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师幼互动  探析有效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聚焦师幼互动  探析有效阅读

贺,静 ,洪瑞遥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大港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的阅读区是幼儿发展语言“魅力”、产生阅读兴趣的地方,阅读区的环境创设、材料选择、师幼互动与幼儿的阅读成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当环境和材料这两个条件满足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游戏动机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有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幼儿的深度阅读。

一、游戏时的介入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用教育的眼光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介入的时机

无论介入或退出,教师都要把握好时机,介入早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自主阅读的发展,介入晚了可能幼儿已经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

1、当幼儿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时。

相较于中大班,小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们常常会在阅读区发呆,缺乏阅读能力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阅读,此外,环境和材料的不适宜,也会导致幼儿对阅读区兴趣的缺乏。为了让他们喜欢上阅读区,我们使用清新柔和、搭配协调的色系进行布置,并进行细致的个别化区域划分,添置沙发、圆桌、圆凳等,像家一样的阅读区深受小班幼儿的青睐。

中大班幼儿的语言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能力也有所增强。这时我们师发现,拥有丰富的、适宜的图书是创设阅读区的关键,也是吸引幼儿阅读的关键,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图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第二,考虑不同性别的幼儿喜欢不同种类的图书;第三,选择幼儿感兴趣、较熟悉的图书;第四,投放与主题、与季节相关的图书。

2、当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或行为有安全隐患、与社会要求不相符合时。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还在形成,但是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会以自我为中心。当幼儿发生争吵时,为了避免过激的行为,教师的介入非常必要。幼儿都知道不能争抢材料,但是当两人发生争抢时,他们都会认为是对方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帮助幼儿分析问题,让幼儿发现问题的本质。因此,为减少此类情况,每个材料可提供多个副本,避免幼儿发生为争抢材料而发生矛盾。

3、当幼儿遇到疑惑,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

教师应当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适时适宜地介入指导,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构思。例如,当进入到《热闹的夏天》这一主题时,幼儿对“绘本《太阳想吃冰淇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阅读区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在自发地进行“冰淇淋”的粘土制作,还提议:“老师,这本书里有许多味道的冰淇淋,可以将我们制作的也放在阅读区吗?”于是,教师听取幼儿的建议,在阅读区也投放了适量的粘土材料,并将他们创作出的“冰淇淋”作品粘贴在墙面上,满足了幼儿绘本阅读的延展欲望。

4、当幼儿不接受教师的建议或行为暗示时。

当教师无法确定是否需要介入时,可通过试探性介入来确定,如果幼儿不接受教师的建议或行为暗示时,教师就要适时退出。适时的退出能够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幼儿的游戏水平不会因为教师的盲目的介入而得到提高,他们在游戏中增长的大部分知识,更多的是在没有教师介入的游戏情节中,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自发获得的。所以,适时的退出与放手,才是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表现。

(二)介入的方式

教师的介入必须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从而提升其经验,不能成为一种刻意的追求,更不能违背幼儿的游戏意愿。介入的方式主要分为间接与直接两种。

1、间接方式

(1)合作游戏:小班幼儿的目的性不强,游戏行为更多是兴趣导向,并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安排。在幼儿十分熟悉故事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游戏”的方式,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分角色进行故事讲述。

(2)平行游戏:小班幼儿单靠语言很难理解教师的意图,但他们具有好模仿的特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们进行“平行游戏”,即在幼儿视线范围内,玩与他们相同的游戏,以有趣而有目的的游戏行为吸引幼儿去模仿,这种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塑造就成了幼儿的自愿行为,其中“陪读”和“伴读”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

2、直接方式

中大班的幼儿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游戏时,教师更适合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可以采用“步步推进”式的提问,帮助幼儿将复杂的情节进行梳理。《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也提到:“要让孩子读的深,教师提问要对准。”教师在提问时,语言要有开放性、提问要有串联性,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帮助幼儿逐步深入理解,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直接介入方式。例如,大班的教师发现幼儿逐渐对汉字产生了初步的兴趣,便及时在阅读区投放有关汉字的图书及一些纸、笔等材料,还通过提供沙盘、树枝等自然材料,满足幼儿自由涂画的需要。

二、游戏后的推动

游戏前,教师应该进行综合考虑和预测;游戏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指导;游戏后,师幼谈话也是每次游戏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让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惑、从游戏中衍生出的想法以及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

(一)教师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

利用餐前、午睡前、放学前等时段,教师可采用“领读”、“伴读”等形式,就某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故事展开讨论,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安德鲁,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幼儿发表对故事的看法,并引导幼儿利用教师提供的写画工具、空白书等材料,将书中看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可以让幼儿通过写写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和勇于表达交流的机会。

(二)教师善于引导幼儿制定规则和标识

《指南》中明确指出:“5-6岁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幼儿在制定规则时,可引导他们加入一些文字符号和图标;在生活环境创设中,教师也可以逐渐渗透一些文字符号。例如,有意识地激发幼儿自主设计标识,“咦,这本书好像没有标识呢,那它们应该放在哪儿呢?”当幼儿听到这句话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有一些图书没有分类、没有标识,那他们一定会愿意自己来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幼儿将图书和其他材料分类摆放整齐。

(三)教师善于利用环境和材料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可以夸张地说:“哎呀,怎么图书坏了这么多?”“咦,我来看看小朋友最喜欢哪本图书?”诸如此类,教师自言自语的话语可以给幼儿一定的提示,让幼儿知道在游戏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例如,自主设计图书标识、修补损坏的图书、给我最喜欢的图书点赞、好书推荐等,让这些活动内容成为班级幼儿选做和必做的任务,同时也能让幼儿丰富自己的游戏计划。

喜欢阅读是一种态度,而善于阅读则是一种能力,幼儿园通过阅读区活动的有效开展,能让阅读成为幼儿的一种习惯,让思考成为幼儿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