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三大临床表现,你知道多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骨质疏松的三大临床表现,你知道多少?

刘新冬

兰考第一医院   骨科   河南省   开封市   47530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都有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风险增加,常见于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有关临床数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并且根据数据推测,未来几十年,中国中老年人群由于骨质疏松症而引起的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高。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为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为13%,高于发生前列腺癌的风险。

一、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根据病因可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和年龄增长有直接关系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分别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前一种是由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引起,一般在绝经后5-10年内缓慢发生,会随着女性的年龄增大而发病率增高,绝经20年以上女性的发病率人数已过半,主要诱发的骨折类型有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后一种主要发生在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是由于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生理性退行性病变。骨折类型以髋部居多,并且一部分会合并有椎体骨折。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这类骨质疏松症是由患者身体的其他疾病、药物、营养、废用等不同因素诱发的,属于原发性疾病。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这类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主要病因是家族遗传因素,女性多于男性。通常将妇女妊娠和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包含其内。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带来的最常见后果就是脆性骨折,患者会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工作中就会发生骨折,骨折的主要位置在脊柱、前臂远端和髋部。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有很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尤其是髋部骨折,很多老人都会因为一年内发展其他合并症后导致死亡。

三、骨质疏松的三大临床表现

1.疼痛

骨质疏松最明显的三大临床表现是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往往是感到剧烈疼痛或已经发生骨折后,通过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患者最初会感到周身酸痛,尤其是腰背痛最为明显,负重活动时疼痛会加剧,后期会发展为日常翻身、起坐及行走都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由于骨吸收不断加剧,使骨小梁遭到破坏、消失和骨膜下皮质骨被吸收,都会引起无法明确指出的疼痛方式。患者在早晨起床后疼痛尤为明显,或者是久坐不动后稍一活动就会出现疼痛,随后充分活动后会有所缓解。日常活动量加大,例如久坐、久站后疼痛又会反复加重。

 (2)骨质疏松引起的肌肉劳损也会使疼痛的原因,骨质疏导会引起骨的负载能力减退,人体的各种活动和负荷会全部依赖于肌肉,引起肌肉过度使用后导致痉挛和劳损,诱发肌肉疼痛症状。

2.脊柱变形

很多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日趋严重,脊柱椎体中的松质骨在日常负荷中被不断地缓慢压缩,尤其是负重最多的胸腰段,长期的受压变形引起脊柱前倾,导致身高缩短和驼背。随着病情发展,驼背曲度加大后椎体的变形还会引起胸廓畸形、腹部受压,患者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骨折

(1)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临床症状是各种骨折,不仅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会诱发严重的并发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特点是,即使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就可能引起脆性骨折。骨折的常见部位有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的部位,再次发生骨折的几率明显增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多件见,老年期则以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多见。

(2)老人在碰撞或摔倒后,感到疼痛但是没有明显外伤,有可能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家人应观察相应部位按压或者叩击时有无疼痛感,而且疼痛感会在2-3周后减轻转移为慢性腰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特征是疼痛并不明显,轻微的外伤即可出现急性胸腰段脊柱椎体的压缩,甚至无明显外伤史也可出现自发性椎体压缩。疼痛感会在一周内慢慢加重,需要进行脊柱的正、侧位拍片,帮助确认是否存在椎体的压缩性骨折。还有一种情况是微骨折,主要为椎体骨小梁断裂引发,表现为弥漫性程度较强烈的脊柱疼痛。特征是当时拍片没有骨折的迹象,但是数月后疼痛加重再次拍片,会观察到一个或多个椎体的楔形变。

四、骨质疏松的确诊和治疗

1.当人们出现上述三大临床表现后,应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因此和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一样,都应该到内分泌科就诊。医生会通过检查来判定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确诊后还要明确发生骨质疏松的病因并进行分类。如果患者的骨质疏松是由于其他疾病或服用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首先需要在相对的科室治疗原发疾病。患者如果是因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入院治疗,应现有骨科医生进行检查治疗后,再转由内分泌科医生进行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监测。并且在急性骨折处理结束后,还要完成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

2.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从医生、患者两方面出发配合。医生为患者提供基础的治疗措施、例如服用钙剂及维生素D,包括配合抗骨质疏松的特殊药物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医生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服药过程比较漫长,通常需要连续服用3-5年;并且每3-6个月要检测一次检测骨代谢指标、每6-12个月检测一次骨密度。通过定期检查,医生可以判断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用药。而患者除了配合医生进行按时服药,按期复检外,从生活习惯上需养成多食富含钙的食物,例如奶类、豆制品、海产品、干果等;每天下午1-3点增加日光照射,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量。身体条件适宜的患者还可安排一些负重运动。例如太极拳、慢跑等。尽量戒烟限酒,不喝浓茶和进食过量的咖啡因。平时出入小心,避免摔跤、滑倒等意外。

五、骨质疏松的预防

1.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病防病,应从儿童时期就建立预防骨质疏松的理念。首先培养科学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成分全面、均衡摄入,应重点摄入富含钙质、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膳食。日常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形成、减少骨丢失,保持骨量。在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充足的阳光照射,建议上午 10 点至下午 3 点之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对维生素D的生成很有益处。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能预防骨质疏松,还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概率,应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和浓茶。

2.第二阶段是有病早治,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进行筛查,有骨量降低迹象时应尽早开始干预,可有效做到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例如绝经早期女性,尤其是更年期症状明显的病人,可遵医嘱服用雌激素进行调节。

3.第三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出现或再发骨折,因为骨质疏松患者大多会因为骨折而引发致残、致死。骨质疏松患者除了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外,还应留意意外的发生,预防跌倒。家中、工作场所中经常走动的地方,使用更好的照明工具,或安装声控电源,避免光线不足。家中尽量减少杂物摆放,保持地板整洁、干净、无水渍,防止绊倒、滑倒。卫生间坐便器和花洒旁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洗浴时尽量使用椅子坐着洗,放置置物架方便洗浴时脱衣穿衣。不使用椅子、凳子攀高,常用物品应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雨雪天气或大风天,尽量减少外出。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坚持适当的运动,增加肌肉力量练习,减少骨骼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