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楼中的交流共享场所塑造——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实验大楼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大学科研楼中的交流共享场所塑造——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实验大楼设计

贾璇

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内容摘要:通过对大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在大学科研建筑中融入公共交往平台的可能性。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实验大楼设计为例,从功能分布、景观设计等各方面阐述科研实验用房与公共活动空间结合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大学、公共交往平台、创新、交流、交往空间

大学特质

大学,University, 与宇宙Universe 单词同源,均来自于拉丁语 Universun,意思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大学”的拉丁语词源 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大意为“教师和学者的社区”。大学区别于中小学等其他学校的地方在于职能的转变。中小学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研究并不在其教学范畴以内。而现代大学则将科研作为其主要职能,将创新性的学术活动作为其教学的主体,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作者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

正因为其开放创新的特性,现代大学越来越成为各类文化、思想的交融地,各领域最前沿的思想与成果都在这里汇聚,文化、经济、科学、艺术都在这里融合,由此产生的创造力散发出蓬勃生机,塑造出大学独特的气质。

设计概念——交往互动的平台

剑桥大学从十七世纪起在校园设立“下午茶”,师生们在这里放松、随意、平等的交流,各种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富有想象力的发现也在这里产生。在这些下午茶的交流者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

伟大灵感的诞生,不仅来源于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绝的专业研究,更来自于不同思想间的交流与碰撞。

作为一个新建的科研大楼,除了提供专业的科研用房外,我们希望改变传统的全封闭模式,在保证科研实验用房专业度的前提下,创造出一个交往互动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在这里自由的交流,让伟大的思想在这里诞生。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院东南角,信息学部现状校园东侧为教学区,西侧为学生宿舍区,北侧为教师宿舍区。教学区呈十字轴布局,南北轴为教学轴,连接主要教学用房及图书馆;东西轴为生活轴,连接操场、公园、食堂、及学生宿舍。

本项目位于生活轴东部尽端,呈狭长不规则梯形,地块西侧临大学生活动中心及教学楼,北侧临武大附中,东侧为校外用地,紧邻多栋住宅。

用地周边密布已建建筑,西侧、北侧为校园内教学用房,将来会有逐步更新。东侧为校园外住宅,日照影响敏感。项目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计容面积不小于47000平方米,容积率不小于3.9。在如此高容积率的用地中,如何处理好与西侧校园现状建筑及未来规划的空间关系,同时尽量减少对东侧住宅的日照影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

规划策略——城市空间协调+公共空间连接

我们首先对单塔、双塔、板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北侧单塔,与校园建筑空间关系较好,但日照影响户数达到50余户,政府审批难度大,赔偿成本较高。

板式建筑与地块西南侧规划高层教学用房距离较近,在城市空间上形成“街墙”印象,压迫性强。而且建筑主要朝向为东西向,不利于绿色节能。

综合平衡后,我们认为双塔,既可与西侧校园建筑保持轻松的关系,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小东西向面宽,且两栋楼间距较大,日照影响户数较小,是最适合的本案的塔楼布局方式。

塔楼确定后,我们用室内外交融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两栋塔楼连接起来,形成本案。这个公共活动空间包含沙龙、咖啡厅、讲堂、餐厅、屋顶花园等各种交往空间,人们可以随意的停留、休憩、交谈。我们在这里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让师生、学者们在严谨的科研之余,在这里有一段惬意的闲暇时光。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相信这个舒适的交往平台会成为最活跃的灵感产生地。

规划结构——校园规划结构延续

项目处于校园横轴的终点,我们将生活轴的功能延续至项目内部,呼应整个校园规划结构。在学生宿舍、食堂、操场、公园等一系列空间序列的最后,我们用丰富的交往空间对生活轴做一个结束。同时,在节点东侧,我们种植大量乔木,以规避校园围墙对视线的影响。

景观设计——立体空间绿化系统

项目用地局促,四周建筑环绕,在这样一个景观资源相对有限的环境中,我们利用建筑自身创造出错落的屋顶花园及空中花园,营造出贯穿整个项目的立体景观系统,创造出宜人的内环境。

群房部分的立体景观系统结合屋顶花园、露台、连廊、沙龙大台阶等多种方式设置,这部分绿化结合平台休闲功能,为本栋大楼及周边的师生在高密度的校园空间中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的微环境。同时,塔楼部分的空中花园也给实验办公区域的工作人员创造了一个放松的区域,让他们在办公之余能享受片刻的绿色与轻松。

功能布局——专业与休闲分离

功能布局上,整个实验大楼的实验办公部分与公共交往平台部分的功能与流线是完全分离的。我们既提供平台的开放性,又保证科研的严谨性,让交流与科研两套系统能完全独立的同时运转且相互不受影响。

科研用房主要分布于裙房以上的塔楼部分,由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平台、教研室、办公室、档案室等专业科研功能组成。裙房部分为公共交流部分,主要布置有会议室、多功能厅、讨论间、咖啡厅等共享功能。两部分各自拥有独立的交通流线及出入口,互不干扰。

结语——分享与交融

大学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传统的象牙塔已经逐渐变为与社会高度融合的思想文化交融地,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学术创新的主流。我们打开传统的封闭科研空间,在这座新的科研大楼里,营造出一个开放的交往场所,让每个人的想法都能分享与讨论,每种思想都得以交融与碰撞。将这里不仅打造成理论的验证所,更营造为灵感的发源地。

整体鸟瞰(上图)

共享平台

屋顶花园——正对校园横轴